在中国古代,坊间就一直有“棒打出孝子”、“板子头上出状元”的说法,“棍棒教育”曾长期流行。但如何体罚,古人还是有讲究的,一般选择“打屁股”,而非“随便打”……
“笞尻(chī kāo)”为何是体罚学生的常见方式?
《咏岁考生童》:“求打声如沸,赐打甘如醴”
屁股,生理学上称为“臀”。对于臀,明代宁一玉在《析骨分经》中的“臀”条称:“尻上横骨为腰,挟腰髋骨两旁为机,机后为臀,属足太阳膀胱经。”与研究臀一样有历史的,则是体罚中的“打屁股”行为。
古代老师体罚的方式很多,脸、手、背、腿、脚这些从上到下的部位都可以打,如掴脸、打手心,而其中以“打屁股”最常见。“打屁股”是口头语,书面语叫“笞尻”,通称“笞教”,具体说是“用扑作教”。
笞教的对象,主要是学子和孩子。清褚人获《坚瓠集·壬集》“岁考生童”条,引吴复庵《咏岁考生童·驻云飞》:“真个蹊跷,新进高年各讨饶,文字原颠倒,疾病应昏耄。自古法难逃,用扑作教。虽不伤臀,示辱还堪恼,掩耳吞志忍这遭。”
吴复庵所述的是明朝笞教现象。明朝学生岁考分为六等,“用扑作教”是惩戒没考好、成绩排在第四等学子的。被“打屁股”并非最糟糕,如果再差一等则是直接降级,甚至关起来,或开除。为免遭降级,保留学籍,于是出现了在今天看来很滑稽的一幕,不少学子会央求主考官(督学)打自己的屁股,此即吴复庵在《咏岁考生童》所说的“求打声如沸,赐打甘如醴”。
古代这种笞教现象曾被当年来华的外国人作为“新闻”记录了下来。明嘉靖年间来华的葡萄牙人克路士在其撰写的《中国志》中写道:对生员,“如果他(主考官)觉得他们尚有学习能力,便命令鞭打他们;如果他们挨了打又不能改正,他下令除鞭打外,把他们关押几年……”此外,他的同胞伯来拉来华时也曾看到过类似一幕,并写进他的《中国报道》中:“考不合格的学生被打发回去再学习。因懒惰、懈怠而荒废学业的,要受到鞭笞,有时被投入牢狱。那年我们在监牢里遇到这种人,我们发现很多人像这样受到处罚。”
即便到了学制改良的清末民初,笞教仍是老师常用的教育手段。如陈独秀、沈从文等近现代很多名人,都曾挨过或见过“打屁股”,还写进他们的回忆录中。
《尚书》:“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
古代老师喜欢“打屁股”除臀部生理上适合体罚、不易致残和外露外,还与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有直接关系。“打屁股”这种教育方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从《易经》上可窥一斑,第43夬卦第四爻是“臀无肤,其行次且”,第44姤卦第三爻是“臀无肤,其行趑趄”。这两则卦爻意思相同,都用“臀无肤”来表述观点。为何“臀无完肤”?不就是笞打所致嘛,不然也不会连走路都不稳。
对于“打屁股”,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中说得更加清楚,卷二《虞书·舜典》称:“移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
舜帝在器物上刻画过五种常用的刑罚,其中的“扑作教刑”就是用木棍抽打作为学校的教规,可见“棍棒教育”在中国的历史有多么悠久。
到周代,允许体罚学生被进一步明确。《周礼·春官》“小胥”条称:“小胥掌学士之征令而比之。觵其不敬者,巡舞列而挞其怠慢者。”小胥相当于助教,协助大胥召集学舞蹈的卿大夫这类贵族人家的子弟,负责点名,发现有迟到的便用觵爵来罚他喝酒,对练习懒散不积极的可以用鞭子或木棍抽打。此后“棒打”成为古代教育的常规手段。
但古代的“棒打”是有严格规定的,并非“随便打”。要讲“礼”,不能与儒家教义冲突。打学生屁股不宜打得太重太狠,不扒裤子,不摁地上,执行时喝令学生趴在条凳上再打。
已故现代作家沈从文对自己当年学校“打屁股”印象深刻,他在回忆录中写道:“逃学失败被家中学校任何一方面发觉时,两方面总得各挨顿打。在学校得自己把板凳搬到孔夫子牌位前,伏在上面受笞。处罚过后还要对孔夫子牌位作一揖,表示忏悔。”
这种打屁股是对普通学生而言,如是秀才或是中举子则不能随便打。明清时期要报告地方官,先革去其身份后方可“棍棒侍候”。
《笑笑录》:“先生打人,我必打他,不然,有死而已”
学生调皮被打屁股的事在古人笔下有很多描述,反映明清世情的小说《醒世姻缘传》中便有好几处“打屁股”情节:如第六十二回,名叫狄希陈的学生戏弄老师,于是,老师“叫门子抬过凳来,按翻凳上。时在初秋天气,还穿夏裤的时候,二十五个毛竹大板,即如打光屁股一般。”
古代老师体罚学生,学生是不能吭声的,更不能反抗,否则加罚。但是古代学生承打能力也不是个个都行,有时被打重了或是太伤自尊心,也会闹情绪,甚至要自杀。清代独逸窝退士所编的《笑笑录》就有一则“打还”的故事:一孔姓学生因骂老师被体罚,哪知这家是老年得子,孩子娇生惯养,他回家便告诉妈妈:“先生打人,我必打他,不然,有死而已。”家长一听,怕孩子真有个三长两短,可学生怎么可以打老师呢?于是就托人找那位老师协商,贿赂老师数十金,请老师给学生打一回。
古代讲究师道尊严,相信“严师出高徒”、“板子头上出状元”, 家长一般不会干涉老师打孩子,但是有的家长因为过于心疼孩子,有时也会向老师求情,可遇到“任性”的老师便很难办。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姓朱的到一贡士家里当家教,但每当体罚孩子时,孩子母亲便让婢女前来求情。有一天,她亲自到窗前求情,老师大怒,拿着木板“界方”出来。孩子母亲见状赶紧跑,可这老师认死理,追上后竟然打起了孩子母亲的屁股:“自后横击臀股,铿然作皮肉声。”
《孔子家语》:“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
俗话说,“颈项缚绳子,屁股打板子。”在古人看来,屁股似乎是天生挨打的。细究起“打屁股”历史,“父母打”远早于老师体罚学生。
由于崇尚“棒打出孝子”的传统家教理念,远在先秦时,中国家长就把打孩子立为“家规”。《管子·形势》中称:“弱子,慈母之所爱也,不以其理动者,下瓦则慈母笞之。”这里的“笞”,可打背、臀、腿等部位,但出于避免实质性伤害的考虑,都选择打屁股。故这句话可这样理解:做母亲都是疼爱小孩的,但如果小孩任性拆房上的瓦,做母亲的不能手软,要打他屁股——民间流行的“一天不打,上房揭瓦”的说法,即由此而来。
在古人看来,家长打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礼记·内则》中有这样的说法:“父母怒不说(悦),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这说明,即使做父母的错了,打你你都得受着,应更加孝顺,孩子乖乖地挨打才是好孩子。据《孔子家语》,中华“五帝”之一的舜帝,小时候其父亲瞽瞍体罚他,舜很懂事,“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意思是,如果父亲用小棍打,舜便老实挨着,如果是大棍打,舜就会跑开。为什么要跑?舜怕自己被打伤了,让父亲担负不义的骂名。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三十三回里也描写有贾宝玉被父亲贾政“按在凳上”打屁股的情节。看到宝玉身上“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王夫人虽然心疼宝玉,但也无可奈何。
其实,不只孩子会被打屁股,居于从属地位的妾婢奴仆等都可能被体罚,尊惩卑,上罚下,主责奴(仆)很正常。明朝时曾有一家族的“规矩”是这样:策打婢妾时“俯榻解裩,笞尻五下六下,下不过胯后,上不过尾闾是也。”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人喜欢“打屁股”,除与传统的教育方式有关外,还受到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是“耻感文化”的一种表现。屁股毕竟属于敏感部位,打屁股,特别是扒掉裤子打,涉及隐私,一般人耻于“笞尻”,故打屁股的惩罚、训诫效果比一般的手段要好,且相对于“掴脸”什么的,尚有温情的一面。
至于“国法”中的笞杖刑,与“校规”、“家法”中的笞教完全不同,另作别论。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