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子,一种靠人或畜扛、载而行,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是安装在两根杠上可移动的床、坐椅、坐兜或睡椅,有篷或者无篷。
四千多年前的夏朝,我国就有轿子了。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需要“予乘四载,随山刊木”。四载是什么呢?水行乘舟,陆行乘车,泥行乘橇,山行乘欙。其他都好懂,唯有“欙”(音同“雷”)生疏,其实这便是最原始的轿子。《史记·河渠书》说“山行即桥”,由于欙是过山用的,扛在一前一后两个人肩上,远远望去“状如桥中空离地也”。所以,上古时候,轿、桥二字是相通的。
早期的轿子和道路不发达有关。可以想象古代交通不便,遇到山区几乎没有路,车轮无法行驶,人们只好把车厢抬起来走,甚至去掉车轮,估计轿子就是这么来的。
严格点说,当时管轿子叫肩舆。“舆”是车厢,没有车轮,还有版舆、步舆、步辇等叫法。
“辇”原本是人力手推车,秦汉时候成为帝王家的专用。辇,殷周是用来运送军需物资的,到秦始皇那儿,他偏偏把轮子卸掉当做轿子,可能觉得这是很大腕很时尚的。篡夺东晋皇权的桓玄更夸张,他用的歩辇破了世界吉尼斯纪录,据说同时可坐30人,要200个人才能抬动。目前,我国出土的轿子实物是春秋战国时期的3乘木质肩舆,在河南固始侯古堆古墓遗址里发现的。
从秦汉到明清,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很严厉的舆服制度,甚至《二十四史》中的每个朝代史都离不开一个详细的《舆服志》。其中,舆就是车轿类的交通工具,服即衣帽鞋袜类的服装。
轿子在汉朝受到了冷落,当时的人们给轿子安上两个轱辘,再套上马匹,当车使用,朝廷规定文武官员都乘马车上班。这种风气一直持续到隋唐。后来,唐皇室为了显示尊贵,出门又改坐轿子。在《步辇图》中,唐太宗端坐在一乘步辇上,由两个人扛抬着,四周还有宫女服侍。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就是坐步辇去的。唐玄宗宴请百官,有大臣喝醉了,玄宗便让人在轿子里铺上床褥抬回府去。那会儿,轿子只供皇室贵族和行动不便的醉酒者、病弱者、妇女或老年人使用。大多数人是不乘轿子的,也没有资格乘,宰相也是骑马上班。轿子在历史剧中出现得很多,比如,《美人心计》中的轿子就叫辇。
宋代,轿子有明显的等级之分,皇帝的专用轿叫銮舆,官宦贵族的轿叫檐子,还有女人专用的女轿。《东京梦华录》中有一种豪华大轿能同时坐6个人。由于轿子在社会各个阶层流行,有大臣上奏宋太宗说不成体统。于是,宋太宗下旨“非品官不得乘暖轿”。暖轿,指轿顶使用布盖,四周饰有布帷的封闭型轿子。于是,轿子瞬间又变成了奢侈品。赵普的腿脚有毛病,皇上特许乘檐子;老臣文彦博年老体弱,特许乘轿上班……这些都属于特殊照顾。当时的辽国只有皇帝才能乘轿,即使太子也只能乘车。事实上,民间的轿子流行风一直存在,《清明上河图》中有骑驴的、赶车的,还有抬轿子的。
宋后期,轿子的使用数量超过了车,各级官员偏重于坐轿,因为轿比车要平稳。
明太祖朱元璋得了天下,为避免太平后出现懒惰的现象,一度规定文武大臣必须骑马,不许乘轿。从第七位皇帝景泰以后,这条规定变为一纸空文,文武百官出门几乎都乘轿。这也许是轿子被解禁后的集体狂热症。随之而来的便是轿子成为排场和面子的象征,即使几十步也要坐轿。嘉靖时期,据说南京有个官员到陕西上任,他和家人们都坐轿子,总共用了300多个扛夫和轿夫,足见轿子作为当时的交通工具,是多么的受宠。
清朝入关后,曾严格禁止满汉文武大臣乘轿。但是,与历代禁轿令一样,先是准许文官乘轿,后来就完全解禁,并且还规定:三品以上京官使用四人轿,出京可以坐八人轿,外省督抚都使用八人轿,普通官员坐四人轿。所以,“八抬大轿”成为高级官员的出行标志。清朝后期,有的武将领兵打仗还乘轿,难怪后来不抵抗了!
古代的轿子,大致有两种形制或类型,一种是不上帷子的凉轿,也叫亮轿或显轿,一种是上帷子的暖轿,又称暗轿。不同的官品,在轿子的形制类型、帷子的用料颜色等方面都有严格的区分。如明清时期的一般官吏,得用蓝呢或绿呢作轿帷,所以有“蓝呢官轿”、“绿呢官轿”之称。另外,轿子按其用途的不同,也有种种不同的名字:皇室王公所用的,称为舆轿;达官贵人所乘的,叫作官轿;人们娶亲所用的那种装饰华丽的轿子,则称为花轿。
古代官轿大致分为三种颜色:金黄轿顶,明黄轿帏的是皇帝坐轿;枣红色的是高官坐轿;低级官员以及取得功名的举人、秀才则乘坐绿色轿子。
清代的宗亲、朝臣、命妇等达官显贵乘坐轿子有严格规定,不准逾制。三品以上及京堂官员,轿顶用银,轿盖、轿帏用皂,在京时轿夫四人,出京时轿夫八人;四品以下文职官员轿夫二人,轿顶用锡。直省总督、巡抚轿夫八人;司、道以下、教职以上官员轿夫四人;杂职乘马。钦差大臣三品以上轿夫八人。这些坐轿官员主要指文官,至于武职,虽官至一品也不准坐轿,只能骑马。将军、提督、总兵等年过七旬不能骑马者,要想坐轿也必须事先奏请恩准。一般官员出外长途跋涉则另乘眠轿,即将应用各物置之轿中,可做卧床使用。这种轿子要比普通轿子大一些。官员乘轿出行时还要鸣锣开道,对于开道的锣声也有严格规定。知县出行鸣锣七响,意思是“军民人等齐闪开”;知府出行鸣锣九响,意为“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一品大员和钦差大臣出行时则鸣锣十一响,意思是“大小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
民用轿一般分为自备轿与营业轿两种。自备轿多属富绅之家,随时伺候老爷、太太、小姐出行,有凉轿和暖轿之分,供不同季节使用。凉轿用于夏季,轿身较小,纱作帏幕,轻便快捷,通风凉爽;暖轿用于冬季,轿身较大,厚呢作帏,前挂门帘,轿内放置火盆。还有一种专用于妇女乘坐的女轿,装饰精巧讲究,红缎作帏,辅以垂缨,显得小巧华贵,漂亮典雅,具有浓厚的闺阁气息。
情人山头对唱歌(一)男:山歌没人起头我起头林光唱到西街头街上看看无限好 好比温州和杭州女:山歌很早妹起头天亮唱到没日头东边唱到水南户西边唱到张山沟男:唱起山歌没因由想妹和我同个枕头女:杜鹃开花红辣辣好...
来到杭州,除了欣赏西湖美景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自南宋以来,这里就是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据说,清河坊的得名,与南宋的太师张俊有关,...
香港的殡仪历史记载始于1930年代后期,当时香港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及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
死者、丧事礼称竹溪县对死者、丧事称谓,一直沿袭传统礼称,忌称“死”、“丧”。自己亲人死亡,称“走”。幼年死亡称“丢了”或“夭折”。病亡称“病故”。老年人死亡,加称“老”、“去世”、“过世”、“仙逝”、...
武当武术的发源地在湖北武当山,其创始人是元末明初的武当道人张三丰。张三丰将《易经》和《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巧妙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重要养生健身价值,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主体的武当武术。武当武术具...
人类和所有生物都需要空气生存,受过污染的空气对人体是有害的,好的空气质量能带给人更高的生活质量,大多人都在追求健康的生活。大家知道世界十大空气质量最好的国家吗,现在一起和小编来了解一下吧。世界十大空气...
丹凤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因县城襟带丹江、背依凤冠山而得名,属商洛市管辖。地势西北较高,东南偏低,河谷相间,呈“掌”状地貌,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 的土石山区县。全县森林覆盖率70%,是...
“关老爷,骑红马,不见金钱只管打”----山东莱州民歌。现在很多朋友的家里,或者公司店铺都供奉着财神,财神真的可以招财吗?民间相信是可以的,但是自己连供的财神是谁,如何供奉都不明白,怎么为自己招财呢?...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茶,是回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传统饮料,是回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回族饮茶的历史悠久,相传回族先民在唐朝贞观年间就开始饮茶。“惟回教初传,曾有一部来自海路,盖居苏杭,产茶之区,回民或此时染有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