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云南牟定匠人文化

继勇氏2023-08-30

云南牟定匠人文化

被称为“左脚舞故乡”的牟定,有六大匠人文化,非常珍贵。

铁匠:

近年来,牟定县境内相继出土的春秋晚期的铜鼓、战国时期的编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铜鼓、编钟的发现,证明制铜、打铁的艺人在两千多年就行走在这块土地上。牟定在古代就有着极为丰富的手工业史,而且他们的技艺一直流传至今。

牟定矿产资源丰富,有史料记载从明泰昌元年(1620年)开始,在大弯山进行铁矿开采,直至民国期间。清康熙年间,中屯始祖杨光宗、杨耀宗建炉伐木冶炼生铁,发展到后来为浇铸铁锅,年产锅具18万口。清乾隆年间,南部石头河村浇铸犁头、铁吊锅、古刹大钟,至民国时期,年产产品达80000余件。康熙至乾隆年间,西部的牟尼村、詹官屯村兴起锻打铁杂手工业,以锄、镰、刀、斧、链等为主的铁制手工业品,成为县内进行铁器加工制造的集中代表,产品除供本县使用外,大量外销。每年以铁匠为主的数千手工艺人结成“帮口”“走夷方”到达景东、耿马、双江、畹町、澜沧、孟连、勐海、勐腊等地,为当地群众打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并留下了牟定历史上那段艰辛、悲惨的夷方路。

铜匠:

牟定铜矿资源比较丰富,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牟定蟠猫铜厂箐开始开采铜矿。清乾隆二十四年(1685年)兴建了安乐民太白铜厂。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兴建了秀春铜厂。牟定的铜匠打的主要是铜炊具。诸如铜壶、铜锅、铜瓢、铜铲、铜锣、铜茶盘、铜锁之类的器皿。白塔村是牟定铜匠比较集中的地方,叫铜匠村。此外,还有做铜乐器的艺人。以天台地区为代表的以铜为原材料制作的铜管乐器——过山号,已成为牟定的重要文化产品而得到传承和保护。

篾匠:

清嘉庆年间,篾(miè)制品制作手艺兴起于城北的曹家河村,始祖曹国耀操竹编手艺,技传后代四乡八里,至民国时期,以曹家河为中心,四乡八邻,家家制作,男女日夜加工,品种有火扇、篾箱、提箩、筛子、簸箕、撮箩、挑箩、囤箩、掼箩、篾桌、篾笆等,以及周围村民编织的炊具箫箕、竹筢、竹椅、花篮等竹编手工产品。篾匠,在中国是一门古老的职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用到很多篾制用品,但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篾制品几乎被淘汰。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篾制品又逐渐有了一定的市场,现在篾制工艺品也很受人们的欢迎。

泥水匠:

牟定的泥水匠在历史上主要从事土碗、缸、罐、土锅等的制作,后来带动了建筑业的发展。明永乐年间(1408-1424年),牟定戌街碗厂村开办制碗业。产品有土碗、汽锅、壶、油灯、花瓶等10余种。民国时期,建有5座碗窑。日产土碗3000个,产品销往县内和邻县。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罗旗屯村秦姓就在村旁建窑烧制腌菜缸。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该村罗、吴、周姓又建窑一座。产品有缸、盆、罐,其中以生产腌菜缸为最佳产品,畅销州内各县,深受人们喜爱。

木器手工艺:

清道光十年(1830年),三江口村出现了箍制木桶,甑的手艺,后为祖传世业。至民国时期,周围邻村,从事此手工生产木器制作。牟定县城东郊的白土坡,在明代初年,有鞍架制作的手艺。为了生计,他们聚集到禄丰、楚雄、姚安、元谋,华坪等地加工驮鞍和架子。跟左脚舞密不可分的乐器有多种,口弦、芦笙、葫芦丝、筒子、小三弦、中三弦、三胡、二胡、唢呐、大月琴、小月琴毛等等,这些乐器是彝族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自己发明、造作和改进的,分步于彝族的各个区域。

刺绣:

曾有一首赞美彝家女刺绣的诗:“山村处处柳絮斜,闺女生来会绣花,四十八钩花并蒂,不知持送与谁家”。生动地描绘了彝家女刺绣情深的场景。牟定地处滇中,彝族聚居,勤劳勇敢的牟定人创造了灿烂若霞刺绣文化。这些指尖上的艺术品,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开创,真正成为牟定的一大特色,而且慢慢走出了牟定,走出了彝州。民族服饰与刺绣的发展,加快了牟定文化的建设。随着牟定左脚舞文化节的成功举办,牟定左脚舞文化有了越来越高的知名度,这些富含左脚舞文化元素的服饰和刺绣,成为牟定的又一个文化亮点。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