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冯村位于固安县中南部35公里处,隶属于渠沟乡。固安县是河北省中部平原县,地跨北纬39度,东经116度,气候四季分明,物产十分丰厚。幅员面积696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39.5万。
小冯村音乐会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年),由陕西一牛姓道长传教后村民辈辈承传至今。俗称“道乐”。音乐会吹奏谱用十个音符,即:
四一上尺弓六五凡合乙。采用平仄变声和阴阳变调技法,以及变化莫测的“那口”垫音,从而使音乐更加悠扬悦耳,卓雅不俗。本村吹奏时采用是大弓调,即现在的降B调。
小冯村音乐会现存九支套曲,六支大板曲,和三十多支小曲,还有一套打击乐。
县委县政府为小冯村音乐会量身打造了大型专场演出《音舞诗画》
九支套曲是:
《颜回》(包括颜回、下山虎、金字经等);
《小花园》(包括雁过南楼、大通法界、接佛歌、小花园、三归赞);
《骂玉郎》(包括骂玉郎、山坡羊、柴茶歌、感皇恩、三刹板儿、喊洞山);
《普坛咒》(包括普坛咒、三宝、大赞、小通法界、兴豆章、大沙骆儿);
《红绣鞋》(包括红绣鞋、红绫被、大红袍);
《返魂乡》(包括上香赞、返魂乡、送佛子);
《斩貂婵》、《将军令》(包括哭城、讨军令、将军令、赶子、张飞递枪),和《春夏秋冬之韵》;
六支大板曲是:《四上板》、《翠竹帘》、《闹花灯》、《金字经》、《选圣记》、《五圣佛》。
另有鹅浪子、三公赞、小翠帘、三节礼、琵琶令、雪梅挂白、浪淘沙、汤头令、顺水令、昌盛令等三十多支小曲。
打击乐谱是:开坛曲、收坛曲、清坛曲七节,风入松、七字白、阜里胡同、挂玉带、玉女儿、训河、大合器、小合器共十七节。
音乐会使用的乐器有:小管、笙、笛子、引铃、云锣、木鱼、小钗。打击乐有:鼓、铛子、大镲、大铙、小铙钵。
演奏阵容为八支管,八支笛、八攒笙、两架云锣、木鱼、引铃,再配上全套打击乐器共计三十余人,故音乐会阵容庞大,气势磅礴,远近闻名。
县委县政府为小冯村音乐会量身打造了大型专场演出《音舞诗画》
小冯村,辽金时代称冯家巷。元代改称小冯村。该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村子虽小,庙宇却多。元至清末村东修有“老爷庙”、村南修有“玉皇阁”,村西修有“奶奶庙”,村中间靠北修有“全佛庵”。每日暮鼓晨钟,诵念经文伴有吹奏乐,日久天长便招来不少香客,一时香火缭绕、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自1368年左右传入民间,成立了音乐善会,声名鹊起。据村内古稀老人讲,明永乐年间皇帝一个妃子下江南路过小冯村听过该会演奏,后奏明皇帝,皇帝下旨在在村西“奶奶庙”后面又建了一个大庙,铸了三尊奶奶铜像,高九尺九寸;铸大铁钟一个高六尺六寸(铜像1958年被北京博务院拉走,铁钟被砸坏炼了铁。)皇帝赐音乐会大锣一块,云锣一架,大镲、大铙各一付,笙两攒,盖有御印的赦旨一枚。至今保存完好的乐器有:大明宣德五年造的五年爪龙大镲一付,铙一付,木斗笙二攒,另有保存完好的清代大镲一付,大铙一付,铜斗笙三攒,小镲一付,云锣一架,手抄古乐谱三本。六百多年以来,随着时代的变迁,音乐会兴衰交替直到文革期间中断。
小冯村音乐善会,第一代会首应是牛姓。第二代会首是李姓。李姓据说是当时的一名武官,守护“牤牛河”,李姓兄弟五个,人称李家五虎,有权有势,后因私铸钱币,在明万历年间被皇上派兵满门抄斩。因之音乐善会便日逐衰败,时兴时衰,明末清初时由潘姓主持,清朝入关后孙姓迁到该村,因孙姓是“旗人”(正蓝旗),于是音乐善会便由孙姓主持,一直到1966年文革前中断。
乐手们在休闲的时间练习演奏乐曲
音乐会自1997年冬重新恢复,频繁活跃在固安城乡,2001年8月中旬,中央电视台《文化与生活》栏目的编导来小冯村采访摄像,9月19日做了新闻专题,并在电视上播出。同年8月中旬小冯村音乐会在廊坊日报刊出新闻。同年十月参加河北省举办的吹歌大赛,荣获河北省文化厅授予的“优秀班队”称号,并发给了荣誉证书。2005年5月16日参加廊坊国际商贸会文化活动周的演出,荣获优秀演出奖。如今全体学员经常在劳动之余有组织、有纪律,并且在一种自觉友好的气氛中排练,多次得到县乡有关部门的肯定。2006年,小冯村音乐被河北省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7年1月,成功举办了首届小冯村古典音乐节。
由于传统文化、传统意识和传统的生活方式的影响,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农民在农闲季节从事商贸活动或劳务输出成为主流,因而经济问题成为了困扰音乐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小冯村音乐会正面临它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乐谱需要抢救性整理出版,以便交流、传承、保存。新乐手需加大力量培养,以防断代失传。乐器需要更换,一些明、清乐器不应继续使用应妥善保存。应想方设法建设活动场所(现多在农家院里活动)。录制全部乐曲光盘。以上种种原因都制约着小冯村音乐会的传承发展,因此,必须加大保护力度,使小冯村音乐会这一古老的民族文化艺术闪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