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东北名菜(锅包肉的历史起源)

庆生桑2023-12-05

东北名菜 锅包肉的历史起源

锅包肉(英文名:Double Cooked pork Slices),原名锅爆肉,是一道东北菜,光绪年间始创自哈尔滨道台府府尹杜学赢厨师郑兴文之手。成菜后,色泽金黄,口味酸甜。

锅包肉是为适应外宾口味,把咸鲜口味的“焦烧肉条”改成了一道酸甜口味的菜肴。通常将猪里脊肉切片腌入味,裹上炸浆,下锅炸至金黄色捞起,再下锅拌炒勾芡即成。

哈尔滨道台府菜创始人、滨江道署首任道台杜学瀛首席厨师的郑兴文为锅包肉的首创鼻祖!

据道台菜的第四代名厨郑树国介绍,郑家是旗人,郑兴文的父亲郑明泉家住辽宁,在北京做茶叶生意,由于应酬和交际,经常品尝到各种美食,口味很刁,被朋友戏称为“美食家”。郑兴文6岁随父来到北京,渐渐对厨艺产生了兴趣,14岁时已对美食和烹调极为偏爱。后拜淮阳菜传人-陈才保门下。

东北名菜 锅包肉的历史起源

郑明泉认为“君子远庖厨”,担心儿子下厨给旗人丢脸。然而郑兴文立志坚定,郑明泉只好满足他的想法,托人把郑兴文送到恭亲王府,学习厨艺。这让郑兴文开了眼界,也长了见识。24岁的时候,郑兴文满艺出师,家人不让他出去上灶,他就在北京东华门大街开了个“真味居”饭馆,给自己当老板。“真味居”客源不错,郑兴文身上的“八旗作风”显现出来,只顾菜品的优劣,却不顾及成本开销,结果生意越红火越亏本,干了3年多,只好关门。

1907年,郑兴文经本家——黑龙江中外交涉局总办郑国华的举荐,带着14个厨子,举家来到哈尔滨,进入当时的滨江关道衙门,当上官厨,专门给首任道台杜学瀛料理膳食。作为当时北方重镇的府衙,道台府里经常会宴请国外的宾客,尤其是俄罗斯客人。由于外国人喜欢吃甜酸口味,北方的咸浓口味令外宾们很不适应。道台杜学瀛就命府内厨师变换菜肴口味。郑兴文就把原来咸鲜口味的“焦烧肉条”改成了酸甜口味的菜肴,这一改使哈尔滨成为锅包肉的起源地。郑兴文称它为“锅爆肉”,可能是洋人在点菜的时候发音有问题,时间一长,衍化成今天的“锅包肉”了。

东北名菜 锅包肉的历史起源

这道菜让俄罗斯客人非常喜欢,每次来吃饭都要点这道菜。不仅如此,郑兴文在道台府事厨独创出许佳肴美味,如“猪头焖子”(后改为“猪头糕”,民间依旧称“猪头焖子”)、“熏卤鸭”及汤鲜肉嫩的“清炖狮子头”等。1911年在奉天(今沈阳)召开的万国鼠疫研究会上郑兴文以高超的厨艺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高度赞誉,获得大会颁发的荣誉牌匾《滨江膳祖》。

做法

材料:猪里脊240克 水适量

调料:油适量 盐适量 料酒1小勺 淀粉适量 葱丝10克 蕃茄酱70克 浓缩橙汁2大勺 白糖适量 白醋适量

制作

1、猪里脊洗净,放入冰箱冷冻室冻至略硬后取出。

2、切成厚度约2毫米的肉片。

3、将肉片放入容器中,放入少许盐、料酒、淀粉,抓匀后腌制20分钟。

4、将葱白切成长丝。

5、将蕃茄酱、橙汁倒入碗中,放入适量白糖、白醋、盐、水,调匀成汁。

6、淀粉倒入大碗中,一点点加入适量水,干稀度为抓起时顺手淌汁为宜。再加少许盐、几滴油,抓拌均匀。

7、把腌好的肉片放入淀粉糊中,抓拌,使之均匀地挂上淀粉糊。

8、锅内倒入油,待油温升至六、七成热。切片洋葱放入锅中,顺着洋葱周围冒起连串的泡泡即可。

9、将肉片挂上淀粉糊,逐片下入锅中。

10、炸至颜色金黄即捞出,直至将全部肉片都炸好。

11、火略转大,待油温升高后将全部肉片都倒入锅中再炸一次,略炸20秒左右即捞出。

12、炒锅放少许油,油温升高后放入葱丝,略炒出香即倒入调汁,用锅铲炒匀,倒入炸好的肉片翻炒使之均匀的挂上调汁,再放入少许油,翻炒均匀即可盛出。

东北名菜 锅包肉的历史起源

小贴士

1、炸制时油温的掌握很重要,第一遍炸油温在七成热时下入,使油肉成熟、定型,第二遍复炸时油温在八、九成热,可以上色,使口感更脆。

2、调汁依个人喜好适量放调料,酸甜度可以自行调节。

3、时间与温度是关键,建议把材料、调汁准备齐全才开始做,不要在炸制时的空闲时间做调汁,炸的火候很重要。

4、调汁时放一点儿盐,起到提甜味的作用,不要多放,此菜口味以酸甜为主。

5、最后炒制时再滴几滴油,使色泽更明亮。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