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婚第二天,新娘由婆母或婆婶陪同拜宗亲,俗称“踢门槛”。解放前,新娘见长辈行跪拜礼,解放后改为鞠躬礼。新娘拜门不走空,长辈给“拜钱”。是日,新娘出门后,妯娌辈入新房翻看新娘妆奁,俗称“翻富”。
第三天,新郎陪伴新娘回娘家,俗称“回门”,新郎兄弟一人随往。20世纪60年代前,回门带100个大馒头,今多为糕点烟酒等。岳家宴客后,引领新郎拜见岳门长辈,称“认门”。是日,新娘同辈女子逗女婿,有为新郎带个拉、抹黑脸之俗。70 年代后,逗婿多为小伙子,间有扒衣服、抢鞋帽、装麻袋、骑墙头等非文明行为。年底结婚者,俗于正月初二回门。如今逗女婿多为“文逗”,说些俏皮话等。
20世纪50年代以前回门时,岳家留新郎小住,俗称“住九”。至婚后第九天,将新郎、新娘送回,称“送九”。是日,女方亲戚备礼同往男家,俗称“会亲家”。新娘备礼盒,内放糖果子、烙饼或鸡、鱼等,馈男方长辈亲友和酬谢媒人。男方亲友收礼盒后装钱于盒内回赠新娘。今“住九”之俗渐绝,一般正月初六新娘家亲戚去男家“接闺女”,男方亲戚亦带礼品去男家“送饭”。城北“送九”之俗保留至今。正月初十过后,岳家接新郎,俗称“住十五”“新郎躲灯”,此俗沿袭至今。婚后一月,新娘为夫家每人做鞋一双,俗称“对月鞋”“便脚鞋”,婆母出钱酬针工。新婚妇多住娘家,但清明、芒种、处暑等节须回婆家。今此俗有变,新娘住婆家、娘家较随意。
解放前,贫户因生活所迫,将未成年女孩许人,并送婆家寄养,称“童养媳”。婆家往对童养媳打骂虐待,让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常有未成年便劳累成疾而死者。童养媳成年后,婆家择吉日将男女妇入一室,俗称“圆房”,庆典从简。
两户无力为儿娶妻,或有某些缺陷娶妻困难者,将女许配对方,达双方娶妻之目的。亦有三家换亲者。“文革”期间,成份高或有“政治问题”家庭多行此法。近年换亲极少发生。
兄长亡故后,寡嫂带孩子度日艰难,遇有小叔尚未婚配,叔嫂结婚称“叔接嫂”。妹续亲即姐姐亡故,留有遗孤,为抚养后代,妹嫁姐夫,今叔接嫂、妹续亲已不多见。
解放前,寡妇为亡夫守节为贞,改嫁受舆论遣责,婆家刁难,故寡妇改嫁多偷娶。新娘进门,接下车人向其身上撒黑豆,意去其晦气,一切典仪从简。今寡妇改嫁受法律保护,与初婚无异。
旧称“倒插门”,即女娶男,婿须随岳父姓,受人歧视。近年,实行计划生育,提倡男到女家落户,婿不换姓,生产、生活诸方面受到优待,各项权益受法律保护。今男到女家落户者日多。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