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亭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在西湖之中,因纪念东汉名士徐孺子而得名。
孺子亭位于南昌市区的西湖之中,原为东汉"南州高士"徐稚垂钓处。南唐时建有高士台(亦名“孺子台”)。明朝初年,太守许方在此立高士祠。嘉靖年间,知府户迁选于湖边垒石环护亭基,徐樟建亭于祠北,以祀其先人徐孺子。1930年重修,立有亭碑。抗战时被日寇推入湖中。亭亦残破,仅存骨架。1957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改造西湖,开辟公园,拆除残亭重建,1983年10月,新亭落成,此亭为重檐六角选尖式,亭畔湖水潆回,叠石成山,柳色成烟,再现了“豫章十景”中“徐亭柳烟”的景观。
孺子亭是为纪念徐孺子而得名。徐孺子姓徐名稚,字孺子(公元97—168年),古代豫章南昌人,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高士贤人,一生博学多识而淡泊名利、不离劳作,被人们千秋传颂为“人杰地灵之典范”。相传豫章太守陈蕃极为敬重徐稚之人品而特为其专设一榻,去则悬之,别人不能享用。于是在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中便有了“人杰地灵,徐孺子陈蕃之榻”这不朽的名句,并且千古传为佳话。后人为了纪念这位贤人,在徐稚的故居为其修建了一座纪念亭,初时冠以“孺子台”之名,历史上多次兴废,可谓历尽沧桑 ,据史料记载三国、西晋、隋、唐、宋等许多朝代都曾进行兴修或重建,并先后更名为聘君亭、思贤亭,终以孺子亭命名至今。
徐孺子谢世后,葬于故宅东南约五华里的社坛,今十字街。历代有人祭扫,曾被誉为“江南第一名墓”。后人为纪念这位东汉著名的高士,曾于南昌市内的青山湖畔建徐孺子祠堂,北宋诗人黄庭坚游学南昌期间拜谒徐祠后写道:“乔木幽人三亩宅, 生刍一束向谁论。藤萝得意干云日, 箫鼓何心进酒樽。白屋可能无孺子, 黄堂不是欠陈蕃。古人冷淡今人笑, 湖水年年到旧痕。”南昌市的孺子路、孺子公园、孺子亭、高(士)桥均是以徐稚的字号命名的。
“文化大革命”时遭毁坏。1996年西湖区政府迁葬其衣冠冢于孺子亭公园,重建墓地,旧墓碑修复。
孺子亭公园四周环水,有桥通南岸,为“豫章十景”之一。
始建于1979年,以沿湖耸立的孺子亭为主景围湖造园而成,一九八四年十月一日建成开放。园内除已恢复修建了孺子亭、孺子墓、碑廊这些历史古迹外,还结合公园的特点,配建了其它可供人们浏览、休憩的风景,如“观鱼廊”、“赏荷亭”等等,人们驻足孺子亭上,湖光水色尽收眼底。水面游船轻荡,沿岸红柳绿。素享盛名的“豫章十景”之一“徐亭烟柳”使游人如痴如醉,恍如登临仙境。
近年来,公园内更新辟出茶房、门球场、鸟雀宠物市场等健身游玩场所,游客摩肩擦踵、你来我往,好不热闹!尤其是新建成的“孺子亭水上世界”更是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人。
达斡尔族是一个民族特点非常鲜明的少数民族。特别是达斡尔族长期以来的饮食文化方面表现出的爱吃“库木勒”,即柳蒿芽,后又成功地创办了“库木勒”节,把这种饮食文化现象转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之举,就颇有自己的独到...
情人山头对唱歌(一)男:山歌没人起头我起头林光唱到西街头街上看看无限好 好比温州和杭州女:山歌很早妹起头天亮唱到没日头东边唱到水南户西边唱到张山沟男:唱起山歌没因由想妹和我同个枕头女:杜鹃开花红辣辣好...
来到杭州,除了欣赏西湖美景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自南宋以来,这里就是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据说,清河坊的得名,与南宋的太师张俊有关,...
香港的殡仪历史记载始于1930年代后期,当时香港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及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
死者、丧事礼称竹溪县对死者、丧事称谓,一直沿袭传统礼称,忌称“死”、“丧”。自己亲人死亡,称“走”。幼年死亡称“丢了”或“夭折”。病亡称“病故”。老年人死亡,加称“老”、“去世”、“过世”、“仙逝”、...
武当武术的发源地在湖北武当山,其创始人是元末明初的武当道人张三丰。张三丰将《易经》和《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巧妙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重要养生健身价值,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主体的武当武术。武当武术具...
人类和所有生物都需要空气生存,受过污染的空气对人体是有害的,好的空气质量能带给人更高的生活质量,大多人都在追求健康的生活。大家知道世界十大空气质量最好的国家吗,现在一起和小编来了解一下吧。世界十大空气...
丹凤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因县城襟带丹江、背依凤冠山而得名,属商洛市管辖。地势西北较高,东南偏低,河谷相间,呈“掌”状地貌,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 的土石山区县。全县森林覆盖率70%,是...
“关老爷,骑红马,不见金钱只管打”----山东莱州民歌。现在很多朋友的家里,或者公司店铺都供奉着财神,财神真的可以招财吗?民间相信是可以的,但是自己连供的财神是谁,如何供奉都不明白,怎么为自己招财呢?...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