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郁南连滩张公庙的人,都会发现庙内有一个特殊现象——在张公正殿之旁,还有一个小姐殿,相传供奉的塑像就是张小姐。对于张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了,他就是明朝功奠三邑的广东总兵官张元勋,而对于张小姐,却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曾了解,并且对张公庙内供奉张小姐的塑像而充满疑惑。那么,这位张小姐到底是何许人也?她又在民间流传着什么样的传说故事呢?
故老相传,张小姐正是张元勋将军之妹,她大有兄长之风,自幼习武,练就一身好功夫,是张元勋麾下的得力干将。明万历四年,当时身为广东总兵官的张元勋奉命率军征剿罗旁山起义瑶民,就是那次征战中,张小姐也追随大军出征。当时,张元勋麾下统领着十哨士兵,他派数哨士兵渡过西江到达德庆,然后再西走进入桂境,切断瑶民北遁去路,而他则率领数哨士兵亲自到达江南罗旁山区,深入瑶人腹地,准备与瑶人决一死战,而张小姐也是在这个队伍中。某日深夜,张小姐在巡查岗哨完毕后,回到大营便卸装冲凉,正在她沐浴之间,忽然营外传来激烈的战斗声,她立即问营外的士兵发生什么事请,士兵回答这是瑶人趁夜前来劫营营。
张小姐闻讯大怒,也顾不上穿衣披甲,执起宝剑就出营策马而去,以迎战前来劫营的瑶人。张小姐不愧是身经百战的女将,在与瑶人的交锋中,她骁勇善战,愈战愈勇,杀敌武术,一直持续到凌晨,杀退所有瑶人。此时,已届鸡鸣,东方见白,张小姐感受到丝丝凉风袭来,才发现自己身上是一丝不挂;这个时候,驻守别营的其兄张元勋也闻讯赶来,张小姐顿觉羞耻,遂策马而去,在一颗老树下自刎而亡。待张元勋赶至,张小姐已经气绝,张元勋痛心疾首,抱尸痛哭,多时方止。天明以后,张元勋命令手下士兵寻来一套女戎服,为张小姐尸体穿戴,然后就地埋葬。数月后,张元勋平定罗旁瑶乱,三罗建制,三罗人为纪念张元勋的功德,便在三罗各地修建张公庙,四时不绝祭拜;而三罗人在供奉张元勋的正殿旁,还建有一个小姐殿,这正是为了纪念张元勋之妹张小姐而建的,香火并旺,这便是张公庙小姐殿的由来故事了。相传如今张公庙小姐殿中的张小姐塑像,仍然是一尊躶体塑像,外着凤冠霞帔戎装,每年张公诞前,庙里都会请来妇女为小姐更衣,以待正诞之日接受善信朝拜。
如今,每年农历正月二十日张公庙会,庙方都会按照传统习俗举办“张公出巡”活动,该活动中,会选一男一女二人分别扮演张元勋及张小姐,身骑高头大马外出巡游,这个活动再现了张氏兄妹那英姿飒爽的气势,还原了四百多年前那场决定三罗历史进程的战争背景,使现场观众都能从中获取到历史信息,并且认识到这片大好河山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自由与和平。
在云浮三罗地区的历史上,曾存在过一个著名地标——罗旁山,明朝中叶著名的罗旁瑶乱及罗旁战事就在此地发生,而后来三罗的名称也是源于这座山。那么,罗旁山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三罗地区又因何而得名呢?
民间相传,过去西江中游南岸有一块巨大的石头,该石由江底露出水面,高深莫测,石面有奇异纹路,纹路就像指南针一样,由一个圆心延伸出两条线,分别指向正南和正北,就像是为过往路人指明方向一样,其功能无异于地理师用的罗庚,因而时人为该石命名为“罗庚石”。当时罗庚石旁,是一片荒凉的山区,自唐朝以后,便有瑶人聚居于此,因山处罗庚石旁,因而得名“罗旁山”。随着时间的推移,罗旁山瑶人越来越多,他们依山筑寨,随意渔弋,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进入明朝以后,朝廷对少数民族采取高压政策,对罗旁山瑶人进行排挤、压迫,在此背景下,瑶人忍无可忍,最终选择起义,与官府对抗,由此开启了长达百年的所谓“瑶乱”。
罗旁瑶人起义后,朝廷专设两广总督一官,令其对罗旁瑶人开展征剿工作,但是,总督府一再迁址、总督一再换人,官府就是无法有效地对罗旁瑶人开展征剿工作,原因就是罗旁山区地处两广交界,只要官兵自广东来,则瑶人避走广西,官兵自广西来,则瑶人避走广东,瑶人采取的是“官有万兵,我有万山,敌来我去,敌去我还”的游击战略,使官兵非常无奈。直到万历四年,广东总兵官张元勋率领十哨明军直捣罗旁,深入罗旁腹地,尽破罗旁瑶寨之后,罗旁瑶民才悉数被歼,有少数瑶人则远走他方,从此罗旁山区归汉人所有,“罗旁瑶乱”被平定。之后,两广总督凌云翼上书朝廷,为加强官府对罗旁地区的有效统治,他奏请朝廷升原泷水县为直隶州,取“罗旁瑶乱平定”之意,为直隶州命名为“罗定”,以罗旁山划界,东山设置东安县,西山设置西宁县,二县归罗定州管辖,此三邑史称“三罗”,所以三罗之名也是源于罗旁山这个著名地标的。自此以后,“三罗”作为一个地域名称被延用了三百多年,可谓影响深远,直至清末民初才停止使用。
罗旁山大名,不知源起何时,不过在明、清两代,绝对是声蜚岭表的,究其根源,皆自罗旁一役。如清初《读史方舆纪要》就记载:“弘治中,御史万祥言肇庆山峒贼巢,有罗旁山、大潭坑二处,盖泷水本属肇庆也。”又载:“水纹山,高七十丈,周四十余里,山下有泉,沸涌而出,或谓之罗旁山。”不过自近代以来,罗旁山之名逐渐淡出史书,很少人还知晓其历史,直至今天,罗旁山确切方位而不得稽考,这确实是本土历史文化的一大损失。
在罗定市泷江之畔,矗立着一座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的三元塔,此塔是罗定知州商之相为祈求罗定州学子高中三元而建,俗称罗定文塔。罗定文塔自建成始,迄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数百年间,文塔对罗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民间对于这座塔的传说故事也是多不胜数,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就是“文塔飞来钟”的故事。
相传明万历年间,罗定州经过数十年的经纶,社会日趋安定,经济日趋复兴,礼教日趋鼎盛,在这样的背景下,在知州商之相的倡议下,罗定州士民在泷江北岸热火朝天地开启了修建文塔的工程。又过了一段时间,经过罗定州劳动人民智慧与血汗的付出,文塔塔身终于修建完毕,就在士民都为之鼓舞的时候,一个巨大的难题又摆在人们面前——如何为文塔封顶。我们都知道,在四百多年前那个劳动工具落后的年代里,要为一座高达七层的塔楼安装塔顶的确是一个令人煞费思量的难题,如果没有相当浩大的工作量和相当先进的安装机械,要解决这个难题简直是不可能的。眼看文塔暂时无法封顶,那些修塔人就回到驻扎在塔下的营帐休息,准备慢慢再办法解决该难题。就在所有人都一筹莫展之际,一天夜里,不知从何处飞来一个大铁钟,大铁钟不偏不倚,刚好落在罗定文塔顶部,与塔身可谓浑然一体,罗定文塔就这样神奇地“封顶”了。
翌日,修塔人醒来都发现了这一奇观,莫不惊异,他们立即将此事上报知州,商知州闻讯也立即赶来参观,大家看着那个天然而成的塔顶,都是充满激动、振奋、赞叹。就这样,罗定文塔修建工程算是圆满竣工了,接着,商知州又在文塔之右修建起当时罗定州的高等学府——维心堂,维心堂落成之日,商知州请顺德籍状元黄仕俊为该堂作记,这便是流传至今的《创建文塔维心堂记》了。
皇天封顶、状元作记,这是罗定文塔修建之初的两大盛事,至今在民间广泛流传。当然,“飞钟为顶”自是坊间之言,不足为信;今罗定文塔之塔顶,是为重达七吨的莲花座铁柱,这也是广东古塔塔顶之最,在四百年前,那些修塔人到底是如何将这件铁柱升上塔顶的,至今成谜,这也充分体现了古代罗定州劳动人民的技巧和智慧,这是值得三罗人民都引以为豪的事。
生活中拥有许多潜在的危险,有可能随时会出现,尤其是无法阻挡的那种灾害,不仅仅是人类的死亡,还会给整个大自然带来难以磨灭的损伤。今天排行榜123小编就来为大家列出世界十大灾难,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什么是天才,天才就是在智慧上超乎常人的人,他们的事迹和成就都可以说能让人惊叹的,那么到底有哪几位天才是公认的呢?下面本站就整理了世界十大天才,一起来看看吧!一、牛顿在世界十大天才中牛顿是英国人,被评价...
迢迢牵牛星两汉 佚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燕歌行二首·其一魏 曹丕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
根据美国CNN的研究,认为七种最让阿根廷人喜欢的食物如下:1、烤肉 Asado虽然这道菜在其他国家不过被称为“烧烤”,不过阿根廷的烧烤却是具有相当学问的,对于阿根廷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家庭烧烤或与朋友在...
春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节日,俗称“过年”。农历正月初一,即大年初一,也称“元日”或“元旦”。“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元是首的意思,“三元”就是一年的开始、四季的开始、12个月的开...
中国古代阅兵有数千年的历史,第一部编年史《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指国家的公祭仪式,“戎”是国家的军事行动或战争。阅兵仪式,既是“祀”,也是“戎”,是当之无愧的国家大事。孟津观兵伐纣...
在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广场的绿树鲜花中,一座标志性建筑巍然矗立,这就是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这座为纪念对日作战中英勇牺牲的23名苏联红军贝加尔湖方面军飞行员而修建的纪念塔,是当时苏军在东北各地所建纪念塔建筑...
“百鸟衣” 是苗家人不老的传说。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就流传着“百鸟衣节”这个古老的节日。在杆洞乡,苗家每年都会欢度这个盛会。苗家人无论男女老少,个个身穿节日盛装,精神饱满,围在村中的平地上。苗哥们兴高采...
“青砖碧瓦古民房,翘角雕檐图画廊。”好一幅炊烟袅袅、生活安详的民居图景,这就是广西灌阳县月岭村今天的写照。被称为桂北民居“神秘的大观园”的月岭村,以规划得体,施工精巧的古民居建筑而成名,现在是广西重点...
沈万三故居,位于周庄镇东垞。是周庄富贵园根据历史资料和历史原貌,在原址精心设计、精心修建、精心布置的仿明式建筑。故居参照沈万三致富的各种传说、经商的坎坷历史、一生的传奇经历和沈家生活起居的场景,通过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