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安徽濉溪风俗(2)

旧情劫2023-11-21

五、清明节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清明这天,家家屋檐下插柳枝,有“清明不插柳,来生变黄狗”之谚。境内还有早上吃煮鸡蛋的习惯,说“清明不吃蛋,穷得乱打颤”。是日,各家都为已故亲人上坟扫墓,表示对亡灵的哀悼和缅怀。建国后,坟墓逐渐铲除,上坟祭祀之俗逐渐消除。各群众团体多组织青少年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敬献花圈,以此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同时普遍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这一天,人们还习惯踏青游玩,青少年喜欢放风筝。

六、端午节

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日,正是夏季之中太阳正合于正阳的位置,又称“端阳节”。相传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家家屋檐下都要插上艾枝,有“端午不插艾,死了变鳖盖”之说。节日食品除鱼肉之类,还有糯米裹红枣做成的粽子和油炸糖糕。相传旧时以粽子、糖糕投入江湖,让鱼鳖食粽糕而不食屈原尸体。未婚女子多用红、绿、黄多色丝线和花绸布缝制香袋,内装艾叶、樟脑等香料药物,挂于胸前或分赠亲朋好友,有避邪之说。幼儿耳窟多用雄黄酒搽擦,以避虫害。大人们则用五色花线为孩童扎彩圈套于手脖、脚脖之上,谓之“长命缕”,此俗,相传至今。

七、六月六

农历六月六,旧时为长辈66岁大寿庆贺之日,至亲好友,多备上酒肉、果品前往祝寿,长辈则设宴招待。是日,大人们则把孩童“端午节”时扎的长命缕剪下,丢于水中,俗说“能成龙”。娇惯的男孩小时戴的“狗脖项”,12岁的今日,请来舅舅给剪下,投于井内,意为“望子成龙”。并请来所有的至亲好友,备上丰盛的酒宴,共贺儿子长大成人。

八、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旧称中元节,是祭祖上坟之日。因此,各家都到祖坟上焚烧纸钱,或以“三牲”(鸡、鱼、肉)礼品祭奠祖先。建国后,此俗渐被摈弃。

九、中秋节

中秋节为农历八月十五日,秋高气爽,年成已定,民谚说“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年成”,为农民庆丰收之节日。家家备月饼、苹果、石榴、梨等节日食品、礼品,互赠亲友。置丰盛的午餐,饮酒欢宴。至夜,庭院设案,摆上月饼、瓜果,全家团聚赏月。这天回娘家探亲的妇人,必须回婆家过节,同吃“赏月饭”。而今,中秋佳节仍为传统盛大节日。

十、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按旧习,双日为阴,单日为阳,故名“重阳节”。时值秋末,庄稼大都收获归仓,已无活计可干。旧时,地主于此日开始辞退长工,民谣说:“九月重阳十月一,杀大领(即长工)配小鸡。”建国后,城镇有些学校组织学生野游,登高赏秋,领略大好风光。

十一、腊八节

腊八节为农历腊月初八日,古称“腊日”,是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祈求丰收与吉祥的节日。旧时也称为“释迦牟尼佛”成道之日,佛寺僧众煮多味粥以供佛,其粥以小米、大米、红豆、江米、菱角米、栗子、红枣煮成,加桃仁、瓜子米、花生米等点染,取名“七宝粥”。后此俗传至民间,是日,家家早起用米、豆皮、菠菜、馓子、粉丝熬粥,谓之“腊八饭”。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