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素有“观音之乡、宋璟故里”之称的千年古县(邢台南和)(4)

海芹酱2024-08-28

南和文化名村贾宋

贾宋村南距南和县城6公里,西距邢台市区10公里,是贾宋镇政府的所在地。为什么叫贾宋,《邢台地名志》说,贾宋“相传明代以前,该村有贾、宋二姓,村以居民姓氏而得名,现村西还有一片‘宋坟地’。但如今村中已无贾宋二姓居民,现有诸姓均是明永乐年间自山西迁来”。贾宋村子面积很大,呈不规划正方形,有一条南北向的大街,村内有六条大街,这六条街是十字街、李牌街、冀牌街、豆牌街、程牌街、韩牌街,除大街还有数条胡同。全村有五牌二庄,五牌为李牌、冀牌、豆牌、韩牌、程牌,二庄即唐庄、田庄。

贾宋村为一个环水村,七里河与牛尾河到贾宋村西后汇流在一起,为了村子的安全和避免水患,村子在营建时就开挖了河濠,使河水绕村环流,村民称环水河濠为“越河”,环村的“越河”起到保护村寨的作用,“越河”代替了村寨墙的功能,考虑到村民的生活出行方便,在村子的东面、西面还修有阁门,其他地方以桥梁代替阁门,村中的河道上共修建六座桥梁,这六座桥梁是永济桥、三孔桥、村西吊桥、哑巴桥、板桥和冀牌桥,以村东的三孔石桥规模最大,现在村内还保留着河道的遗迹,村中的永济大石桥保存完好,只是随着河床的抬高,河道已经淤满只有石桥的石栏板和拱券上的避水兽暴露在外。

在贾宋村里有十座庙宇,老年人回忆有关帝庙二座,老祖庙一座,玉皇庙二座,三关庙二座,土地庙一座,老母庙一座,真公庙一座。其中保存最完好的是在村中永济桥北侧的关帝庙。

贾宋村的历史很悠久,1990年,在贾宋村发现了一座唐代墓葬,出土许多随葬物品,其中有一些唐代的陶器,这就说明贾宋村在唐代以前就已经有人居住了,村里的老人也说,唐庄有一户就是明初移民前的居民,如果结合贾宋有唐庄地名来分析,可以说贾宋在唐代已经建有村庄,而这个村庄就是唐庄。

贾宋村有很多庙,历史上有三关庙、关帝庙、老祖庙、玉皇庙、土地庙、老母庙、真公庙等座庙宇,贾宋村的庙宇是和当地的生产、生活、信仰有一定的关系。三关庙,在村子里有两座,一座在唐庄、一座在韩牌,三关庙以供奉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的神位,古代时,供三关爷是一个民俗,特别是邢台地区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农业大区,百姓有祈求苍天、祈求三关爷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习俗。老祖庙,每一个地区的供奉的老母娘娘也不同,有道家的,也有佛家的,供奉的神灵也是多种多样。但大多供奉道家先祖,也有的供奉玄天大帝,还有的供奉与里社相关的先祖。

在众多庙宇中,引人注意的是村中的关帝庙,老乡也称为关爷庙。关帝庙现为南和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保留的石碑上可知,贾宋关帝庙创建于明正德年间(1505年-1521年),到光绪时已经重修了五次,1904年,也就是光绪三十年,村民又集资对关帝庙进行第六次大修,现在保存的应该是当时大修后的基本格局,面积近300平方米,共有三座大殿,这三座大殿都是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硬山殿,殿顶为筒瓦屋面,饰有兽面瓦头和花草纹滴水,大门前有南和万历进士朱正色手书的“关帝圣君”题匾。在庙内保存有十六通古代碑刻,在西围墙嵌有六块石碑,在东墙下还有数块石碑,多数已经破损,碑文字口还好,较易辨认。关帝庙这些石刻最早的有明代正德年关帝庙初建时所立的碑记,清代有康熙伍拾贰年一块,乾隆叁拾柒年一块,道光二十五年一块,光绪三十年碑碑一块。此外还保存有永济桥修建时的碑记,这些碑记真实完整的保存下贾宋村的历史和发展情况,是研究邢台及南和地方文化不可缺少的第一手参考资料。

贾宋的文化亮点是义文化。抬皇杠是义文化的代表。现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皇杠”本为古代皇家的一种运输工具,历朝历代各府各县都是用“皇杠”给皇上进贡,而贾宋与河郭的“抬黄杠”并不是给皇家送的,而是与张角领导的黄巾军有紧密的关联,从而披上了一层很传奇的色彩。

相传在东汉时期,张角领导的黄巾军与驻守在南和的官兵对峙起来,黄巾粮食不多了,河郭就筹措粮食帮助黄巾军,为了粮食的安全由河郭村民抬送粮食,由由黄巾军将士护送,但在途中还是被官军劫去,在此时尚武好义的贾宋人出手将全部的粮食抢了回来,从此两村结下了永世相传的友谊。

“抬皇杠”重现了当年的情景并形成了一个千年习俗,每年的正月时河郭“起杠”用32杠32马浩浩荡荡到贾宋村去“送杠”,贾宋人也用同样的礼数来“接杠”其规模最大,参加者上千人,三乡五里来观看的有数万人,是河北省最大的民间乡艺活动,目前已经在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贾宋村的关帝文化和庙宇文化来看,都有着很传统的道家文化因素,最可贵的是充分利用民间乡艺活动继承了传统的“义”文化,使“礼义”美德得到广泛的弘扬。贾宋是一个文化村,是一个特色村,是一个自然村,这种文化已经有千年的历史,这种特色是数辈人生活中创造的,这种自然是贾宋人与自然和谐的结果。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