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素有“观音之乡、宋璟故里”之称的千年古县(邢台南和)

海芹酱2024-08-28

素有“观音之乡、宋璟故里”之称的千年古县 邢台南和

南和与邢台市相邻,其地域内文化十分丰富,在与百泉河相近的东韩村沙场发现有晚更新世时代的动物化石,特别是象牙化石的发现,证明了远在5-10万年前这里就有了适应动物与人类生存的条件,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当时的环境和气候情况。

商周时期,南和县属井方国和邢侯国。春秋初期,邢国与卫国发生了战争,被灭国之后这个区域归属于卫国,后又归于晋国;三家分晋后,南和属赵国辖。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郡县制,南和初置赤县。西汉汉高祖五年(前202年),采纳了大臣的奏议,对国内的地方政区进行了调整,置南和县,治所在今和阳镇一带,属巨鹿郡管辖。

为什么称南和?明万历《顺德府志》说:“南和县,本西汉旧县,属广平国,经云北有和城故名,东汉属巨鹿郡。”而清乾隆版《顺德府志》说:“禹贡属冀州,南职方属邢,战国属赵,西汉旧赤县始为南和县,属广平国,东汉属巨鹿郡为和戎郡。”和戎郡为巨鹿郡析出,时在西汉末期的新莽时。王莽分巨鹿为和戎郡,《汉书》地理志中有:“《志》当有“莽曰和戎,四字”有人说和戎郡为和成郡的笔误。根据《太平寰宇记》引《水经注》说:“北有和成县,故此县云南。也就是说南和县处于和成县之南而名。但查《水经注》今无此文。在《汉书》地理志中只有“和戎”而没有“和成”;但在《汉书》功臣表记载:“高祖十一年,封公孙昔为成侯”;根据考证情况看,成侯所居之城在邢台的南和县以北的宁晋县境内。到了清代时,南和县名的来历有了新的解释。清光绪《南和县志》说:“泉清而甘醇,土膏而禾茂,人和而知礼,物厚而阜安”。

历史上的南和县有许多名字,如和戎或和成、朝平县、张县、嘉禾城、和阳县等等。

朝平县是在南和境内与南和县同时设置的两个县名,均属于巨鹿郡辖。地在今南和县贾宋镇东部和郝桥镇西部一带,明清时期这里有一个火烧庄,此村今已不存,据说故城址就在此处,汉景帝时朝平县划归广平郡,建平三年(前4年)属广平国,后汉光武帝元年,即公元25年,朝平县被撤析入南和县,《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释:“朝平,汉置,后汉省。今直隶南和地”。

嘉禾城是南和县另一名称,因“土膏而禾茂”得名。北魏孝昌三年(527年)是自广平郡襄国、任县、南和置北广平郡,郡治所就在南和县,置郡后筑嘉禾城,城垣周长七里。乾隆版《顺德府志》记载:“古城,一名嘉和城,今城外南围七里,县志云城有西北南三面,盖古人以以障狼沟,百泉之水为护城堤。”

南和县还有一个美称即和阳县。此县设置为元世祖二年(1265年)为南和县改称。是因“山北为阴,山南为阳,水南为阴,水北为阳,是为南和县城居于灃河北岸故名和阳县,到了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南和县复名,此后县名沿用至今。

南和县城,旧志说:“东达巨鹿,西枕龙冈,远拱太和,近环洺水,地势平原四通八达,由正定以至大名自山西以至山东,亦畿南次衝也。”在《南和县志》中有山川,南和有笔架山,位在南和县城的正明门外,与文庙相对,是南和县城的风水山,此山是以人工堆积而成,置以学宫前“以培风气”。另有铁牛山,在东门外,山头上置铁牛以镇水,山以铁牛而得名。后在元代末年顺德府总管刘起祖守顺德时,将铁牛“销之以铸兵器”。

南和的水资源十分的丰富,县城周围有许多河流,如百泉河.灃河、乾河、狼沟河、洺河、流垒河等。此外还有许多水沟,如殷陈沟、退水沟。有泉眼,如鸳鸯泉、清泉、响水潭、秋水潭、白鹭潭、白龙潭、龙窝池、东龙池、凤池等等。为了有效的利用这些水资源,先民修建了许多水闸以灌溉田地,如景家闸、兴隆闸、徐旺闸、永兴闸、永润闸、永利闸、润泽闸、安民闸、永济闸、邵家闸、波溉闸等等,这些水闸对南和的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有说“南和任县不求天,耳听渔歌看秧田;柳荫垂钓归来饮,即此便是小江南。”的说法。

南和县城池始筑年代不详,而解放前后保存的城池始筑于元代至正年间,当时的县令为尹泰,挖土始筑土城,周围四里。明代正统十四年,知县王渊重修四门,并命名东门为东寅、西称西饯,南为南薰,北是北拱。成化二十二年,知县尹祯年修并开挖河濠砌石桥,将土城部分包以砖石。弘治三年当时的知县在四门上建城楼,正德九年对城墙进行了重修,并添加了角楼,引百泉水注入河濠。崇祯十二年知县谢继迁对土城完全包以砖石。清代历任知县都对城池加以修缮。

南和城内历史上仅有数条大街,如县前街、学前街、学西街、东寅街、西饯街、南薰街、北拱街,仓街、新街、满洲街。著名的巷子有儒林左巷、儒林右巷。在四门外有东关、西关、南关、北关和小南关。城内十分热闹,每月逢一日东街通东关有集市,逢七日南街通南关有集市,关城集市日接日,轮转以资流通,而在衙前东西大街,逢五九日大集,一三七日为小集。

南和县衙署在东西大街南向,明代洪武初年修建,正德年将大堂改建为五间,顺治元年大火烧伤只留存了大门,后在顺治三年得以重修。衙署内有县堂、库楼、戒石亭、六科房、科、狱房、仪门、寅宾馆、土地祠等,在大门两侧还建有钟鼓楼。

儒学在县治的东南,明代以前的无考证。建有大成殿七间上有“万世师表”匾额,除此建有棂星门、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明伦堂、进德斋、修业斋、敬一亭、图书府、神庖、文昌祠、腾蛟坊、起凤坊、社学、和阳书院等等。在文庙的东南向建有奎星楼。

南和城内有许多坛庙。有社稷坛,设在西门外;山川风云雷雨坛,设在南门;先农坛,设在东门外。关帝庙位于县治东侧,明永乐十五年高成建,成化十三年、正德六年,清顺治十七年,雍正年,乾隆朝进行多次的扩建和修缮;城隍庙在县学前街北,明代洪武九年、永乐年,万历二十八年,崇祯十二年,康熙五年进行修缮;在城外坤方有火神庙,为万历年间修建;有八蜡庙建在南门外,为顺治年修建;有马神庙建在西察院西侧,是万历年间修建;药王庙在城隍庙西,明永乐二年建,崇祯二年,清雍正年进行重修。除此还有玉皇庙、三官庙、福神庙、三圣庙、土地庙、东岳庙、真武庙、碧霞元君庙。

在众多的建筑里还有一些纪念性建筑,如为了纪念宋璟而建的宋文贞公祠,为表彰忠义孝悌的人士而建的忠义孝悌祠,为纪念明代县令赵维岳而设的四川赵公祠等等。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