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湖北荆州民俗文化(3)

曼萍子2024-02-06

五、荆州娱乐习俗

荆州自古以来就是名闻遐迩的歌舞之乡。我国第一部民歌总集《诗经》的开篇之作便是古代荆楚民歌《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千百年来一直被视为民间情歌的代表,学子必读的经典。

几千年来,在这块被世人誉为鱼米之乡的神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黎民百姓,在劳动和生活中创作了难计其数的大量民歌,为我们留下了一座藏珍储宝的民歌艺术宝库。荆州民歌的种类大致可分为:劳动歌谣、生活歌谣及婚丧仪式歌。在荆州民俗文化的总格局中,民间歌谣往往是直接反映下层民众直接心声的重要组成部分。

劳动创造了艺术,艺术起源于劳动。艺术与劳动血肉相连的特征,在劳动歌谣里体现得最为明显。所以,荆州民间自古就有“无歌不插禾”、“无歌不响硪”、“响水就有歌”之说,意思是说插秧必唱“插秧歌”、修堤打夯必唱“打硪歌”、抗旱车水必唱“车水歌”。荆州的劳动歌,如果按照劳动场合的不同来划分,大体可分为田歌和号子两大类。荆州民歌的曲体句式多种多样,一般为上下句或四句,也有一句式、三句式、五句式和多句式。

“赶五句”是荆州民歌中很有特点的一种特殊句式,在江陵、松滋、公安、石首尤为流行。“赶五句”是四句式的变体,就是在四句式民歌的三句和四句之间,在加上一句或多句唱词。加进去的歌词俗称“赶句”,赶句必须每句押韵,韵脚与结尾句相同。赶句的作用在于加强感情色彩,突出主题思想,可以使歌曲显得更形象化,更加感人。“赶句”往往用快速度演唱,有的甚至干脆是一句接一句地念出来,结尾句则以甩腔演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重方言产生一种民歌。荆州民歌自然要用荆州的方言土语演唱才显得味道纯正。

荆州民间舞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这一点可以从大量的古典文献资料和考古新发现的文物资料中,得到充分证实。荆州是举世闻名的楚文化的发祥地,作为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楚舞,不仅在先秦时期独树一帜,播扬风骚夸耀于东周列国,而且对后世舞蹈艺术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楚人有信鬼好祀的习俗,“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由于楚人崇巫,导致楚地巫风盛行。巫,在甲骨文里与“舞”相通。

《说文解字》解释为:“巫,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在巫术仪式中,歌舞是最主要的内容。楚舞的基本形态则可以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发掘出土的大量楚国文物资料看出其神韵。楚国灭亡之后,楚舞仍然是西汉舞坛的主旋律,汉代大多数宫廷舞蹈均属于楚舞体系。时至今日,在两湖平原尤其是在荆州大地上广泛流传的荆州民间舞蹈,有些还可以明显看出楚国舞风的痕迹。如今荆州民间舞蹈可分为三类:自娱自乐,祈福迎祥。有《五虾闹鲶》、《打连湘》、《老背少》等。逃荒叫化,卖艺求生。如《三棒鼓》等。守灵伴亡,迎神祭庙。有《跳丧鼓》、《板凳香》等。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