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快到了,春节前刚嫁女的人家又要忙活了。主妇会早早起来,走进厨房。不一会儿,邻里几个巧手妯娌、能人婶子也会陆续赶到。于是,欢笑声就从这个农家厨房里传出来,在院子里飘荡,在寂静的村庄里扩散开了。
厨房里,几个人围在宽大的梨木案板旁,手里一块块洁白的面团儿,被轻轻揉搓着,不是很用力;慢慢地,不是很急促。面团在她们灵巧的手中,如同举行一种神秘的仪式。揉好的面团,洁白如雪、光滑如肤、温润如玉。在手中的刀、杖、剪、铲、锥、签、管等工具不断起起落落间,面团在手中被随意地擀、剪、粘、镶、扎、划,这些发酵面团如同施了魔法般变成叶子、花瓣、龙凤、喜鹊,或别的物件儿。“嫂子,这梅花的花瓣儿,要多少个?”“婶子,你做的喜鹊真好看,我还是做叶子吧!”“你看,二嫂做的凤凰飞起来了!”欢笑声不时从厨房里传出来。
所有物件做好了,这些巧妇会将自酿的农家醋轻轻抹到适当的位置,再小心地挤压,如同小孩子搭积木,又如艺术家在完成一件雕塑作品。形象在层层叠叠中逐渐清晰起来,成为生动的龙、凤,美丽的竹、菊、梅、兰。过了一会儿,用面团做出来的“喜上眉梢”“年年有余”“龙凤呈祥”“花开富贵”等造型图案,便被“绘”在案板上,生动有趣。
当灶间的火苗点燃,一把把米黄色的麦秸秆撒进去,炉火通红,从灶门透出的火光映着凑近灶门的主人的脸庞,温暖如夏。锅中金黄色菜籽油慢慢升腾起一缕缕淡淡的油烟,案板上洁白的面花被小心翼翼地放进锅里,发出“哧溜”的声音,也会溅起一点油花儿,吓得小媳妇赶紧躲开。
婶子们用筷子轻轻翻着锅里的面花儿,面花由白变淡黄,再变为金黄。她们不时用一个炸好的面花仔细地比对着颜色。“这个好了,要捞出来。”“那个颜色有点淡,还要等一下。”“快!快点捞。”旁边人会不断提醒着婶子。烧火的人更是谨慎,每一把捏多少秸秆,投入灶间的时间,都是那么小心,一丝不苟的样子,生怕火烧不好,影响了大家的好手艺。
中午的阳光透过厨房的窗玻璃,照在锅台上,照在忙碌的人们身上,映着她们开心的笑脸,这屋内的温馨,让整个村庄也温暖起来。她们的劳作化成了一盘盘浅黄如玉、油光晶莹的面花儿。这面花造型小巧、精致,形态各异、富有张力,散发着出尘的灵气。
炸好的面花儿,放在盘子里慢慢变凉,变得薄脆香酥。吃,在这时候还是奢侈的事情。女主人会仔细端详每一个面花儿,看看有没有破碎,有没有因油炸变形不好看了,如果有就会被挑出来搁在一边。她举棋不定时,身旁的妯娌、婶子也会帮忙定夺,偶尔也会意见不一、争执不下。最终,完美的面花被留下来,小心收好,有问题的会送给这些面花的缔造者。有时,为了感谢邻里的帮忙,女主人会把一两个没有问题的面花送给妯娌或婶子,但往往会被拒绝。稍年轻的妯娌会一溜烟跑掉,女主人便会追上去,把手中包好的面花硬塞到她的手里。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农人们总会把最好的东西送给别人。
不知道,还有哪一种食品能有如此的仪式感。面花饱含着母亲对女儿的祝福,寄托着对女儿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在家乡,女儿出嫁后第一个“二月二”,娘家人一定要去送豆豆,油炸或烙的棋豆不可或缺,这种用面做的形如棋子的食品,是否用来象征智慧,不得而知。此外,还有黄豆、黑豆、豌豆、蚕豆……各色豆类,或炒、或炸、或煮,味道咸甜浓淡不一,风味各异。除了这各色豆豆外,最主要的就是这面花,这些完美的面花在二月二当天,会和各色豆子一起被装进一个精致的、有盖的圆形篮子(家乡人叫“提货笼笼”),由娘家人送到女儿的婆家。面花送到婆家后,将被送给乡邻好友,从面花里,婆家人似乎能看出这媳妇将来是否能干、贤惠。
如今,这种精致的竹篮子也变得稀有了,人们会改用其他时尚的包或袋子,不过里面盛的那份祝福和亲情,在这片黄土地上延续了上千年,却从未改变!
车村,一个很奇怪的名字。车村每年年初六都要从姚夫人庙里请出姚娘娘到村里巡游,保各家各户平安,各家各户都会在姚娘娘到来之前准备好祭品和香火祭拜娘娘。当天是车村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对于乡间的神仙,我见得很...
山西民间普遍信奉财神爷,希冀发财致富,商人更甚,商号店铺大都供奉财神爷。民间一般把赵公明视为财神,大约来源于《封神演义》,因他助商纣王抗周,被姜子牙治死。姜子牙封他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萧升...
世界上最高的女人我们都说姚巨人,但是世界上有一个女人比她还高,虽然不会打篮球,这名“壮汉”的身高竟达到了2.31,成为了世界上最高的女人。印度人艾伦,这名世界公认的最高女性,2...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吕蒙正故里位于洛阳城东南10余里偃师市西南佃庄镇(现属伊滨区)相公庄村。北宋名相吕蒙正(944~1011年),洛阳人,幼贫苦读,孜孜好学。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及第,为将作监丞,通判昇州,不数年...
“飞山庙”曾经是城步常见的一种庙宇,也是中国中部和南部过去常见的庙宇。可以说,在过去,凡是有杨姓人聚居的地方,就有“飞山庙”。这种庙宇一般都二至三进的单层四合建筑,体积宽大,屋面盖青瓦,挑檐翘角;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