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雷州姑娘出嫁,婚事皆由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而定,故有“婚姻父安母种”的谚语流行。一般六、七岁时便对了亲家(订婚),也有在二、三岁对亲家的“鸡对仔”,甚至还有指腹为婚者。对亲家过程,男方先由媒人送个礼盒到女家,盒子内装有槟榔、果品、红糖等。富裕人家用银盒、锡盒或精制漆盒,穷苦百姓则用彩布包裹礼品。若是女家初步同意,则由家中长辈开盒取出一个槟榔,俗称“吃了人家槟榔”。下一步,就是男女双方交换“庚帖”(即用红纸写上出生年、月、日、时辰),请算命先生“合命”,如两人“五行相生,命根相合”,则由男家送头过礼。礼品扶跨过门槛底下一堆燃着的“火烟”,称作“骑金马”,矢志跨进夫家;如遇新娘来潮,就要在“火烟”上加放一只稻草扎,称作“骑竹马”。新郎还要接受挑谷种的青郎的祝贺。青郎可以一口气;做出十来二十首诗句。每做一首,新郎要赏以红包。新郎接过竹苗谷种栽于屋后,撒于田里,象征栽下新生活,播下幸福种。
新娘进门之后,要在一位婆家请来的“青娘母”(极善辞令,又能即兴吟诗做对的人)陪伴着,举行各种仪式,如与新郎吃“合房圆”,进入洞房,上厅堂给长辈、平辈端茶行拜见礼,“闹洞房”等。
“闹洞房”是整个“亲迎”礼的高潮,无论老少、贵贱、贫富、相识或不相识,只要说声“看新娘”,“青娘母”就会马上掀开门帘,让新娘至房口给客人敬茶敬槟榔,并赠送以祥禽瑞兽、四时佳果为题材的各式绣香包。绣香包是新娘出嫁前躲在闺房里刺绣的。人们要从这些刺绣工艺品的高下、多寡中品评新娘的灵巧与笨拙,勤劳与懒惰。有的人说看新娘却结伙进入洞房,故意围坐在床上玩,不时要新娘、新郎端茶敬烟,直闹到深更半夜。调皮者临走时还要在床上撒红糖,而新娘新郎只有“逆来顺受”,这是“胡闹”。还有一种挺有意思的“文闹”。洞房门口摆开桌子,红烛高燃,以新郎、新娘、“青娘母”为一方,宾客为另一方,对诗,斗歌,做联对。内容有:赞美新郎与新娘的,有提醒孝敬公婆的,有祝愿夫唱妇随的等等。“闹洞房”除了助兴、增添欢乐气氛外,新娘也可借此了解四邻、亲朋各人的性格,有助日后的和睦相处。
娘家在新娘迎娶当天,要派小舅子送百合汤赠与男方家人,愿新娘人人合意;第二天要给新娘送木耳猪心汤,期望新娘不要忘了娘家的亲人。
第三天,新娘还要举行祭祀主宰功名利禄的司命帝君,举行“开井”、“舂米头”、“搅泔缸”的仪式。还有一个古老的仪式,就是要将新娘第一夜垫在床上的“花园巾”高高挂在厅堂上,或置有银元、猪腿、糕点、对鸡(雌雄鸡)等物,名门贵族还有金银首饰、珠宝玉器等贵重物品。
此后,待女方到了及笄之年(十六、七岁,一般不超过十八岁),男家使用红帖书写娶亲日期,俗称“日子书”,再备二过礼一并送到女家。女家接到“日子书”后,在距离婚期十多天或一个月,新娘就要深居简出,在闺房中待嫁,白天听从婶嫂教练婚礼仪式,晚上与相好姐妹“哭嫁”。哭嫁内容大意一是骂媒人为己撮合姻缘,致令今日离乡背井;二是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婶嫂教导之情;三是嘱咐哥嫂弟妹立志做人,孝敬父母......。到了婚期之日,男家派来红花大轿,媒人也随轿带来封条和过门礼,亦称“大礼”。这一天,新娘在家不得吃米,(意思是不准带走娘家米粮),只吃些面糖水,早起梳妆打扮,用线绞面整容,梳辫扎髻。发髻之上,千金小姐簪花戴玉、满头球光宝气,贫民村姑则插头。
耙仔(银钗)和扁柏之类,表示已是有夫之妇了。
新娘出门,双脚不得到地,由姐妹们搀扶,一路铺上草席,直到轿门(意思是不准带走娘家泥土),新娘上轿之后,轿夫关好轿门,由女方长辈贴上封条。此时,轿里新娘又有“踢轿门”风俗,一般踢三次,一边踢一边哭嫁,哭嫁内容与待嫁之夜相差不远。然后,轿夫抬起花轿进退三次,再由两个十二三岁儿童扶轿相送。送嫁队伍还有陪娘、抬箱、抬箦、担罗伞的人佚以及吹打手等,锣鼓唢呐声响彻云天,一路热闹。儿童送到村口,便与新娘交换纸扇回家。于是,送嫁队伍伴随新娘直抵夫家。途中,若是遇上过河,轿夫要提醒新娘投下钱银,作为河钱。
花轿临门,新郎先向轿门行一个礼,然后亲手揭开封条,由婶嫂二人搀扶新娘下轿,姗姗步到门前。此时,新郎站于大门一侧高凳上,用摺好纸扇敲打新娘头顶三下,俗称“打扇头”。打扇头的意义各地传说不一,有的说是图吉利:“一打多儿孙,二打孝高堂,三打兴六畜”。有的说是女人要讲三从四德,新娘初入门,先要给她一个“出嫁从夫”的下马威,以免今后回过头来欺负丈夫。
打完扇头,新娘入到新房,由村里请来一位生儿育女较多、家中稍为富裕的所谓“命水好”的妇女梳头,边梳边唱:“一梳由头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打扮完毕,举行拜堂仪式,新郎新娘到张灯结彩、风烛高照的厅堂,向父母行兰跪九叩大礼和夫妻对拜。接着,按家中辈份大小依次奉上甜茶。亲人受茶后,顺手赠送“利市”钱。拜堂完毕,新娘回房静坐面向“斗火”(即新房设一大斗,斗内置五谷、首饰、钱银等物,中间点燃花生油灯一盏)。不久,亲朋陆续入房看新娘、看嫁妆。新娘向各亲朋请教名份,施礼奉上甜茶。
洞房花烛之夜,一些地方,尤其是海康一带还有“做二房”习俗。举行仪式是在大门或庭院中摆设两至四张八仙台,台上有阉鸡、扣肉以及用粉捏成的鸟、雀等糕点,并有碗、筷、碟、汤匙等餐具,周围点燃大花烛。在吹打手演奏的喜乐中,陪娘引导新娘出场。新娘盛装打扮,手执纸扇掩面,先由陪娘作示范,新娘随之仿效,以台角区分大、小位置行礼,并轻轻举起碗、碟、筷等物,且带有舞蹈动作,如此绕台三周。若是富贵人家,陪娘还要以鸡的五脏六腑各部件为题,用筷子夹起一件唱一首歌,祝贺新婚夫妇多生贵子白头到老。这样的仪式,往往闹到夜深,才鸣炮送新娘回房。
情人山头对唱歌(一)男:山歌没人起头我起头林光唱到西街头街上看看无限好 好比温州和杭州女:山歌很早妹起头天亮唱到没日头东边唱到水南户西边唱到张山沟男:唱起山歌没因由想妹和我同个枕头女:杜鹃开花红辣辣好...
来到杭州,除了欣赏西湖美景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自南宋以来,这里就是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据说,清河坊的得名,与南宋的太师张俊有关,...
香港的殡仪历史记载始于1930年代后期,当时香港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及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
死者、丧事礼称竹溪县对死者、丧事称谓,一直沿袭传统礼称,忌称“死”、“丧”。自己亲人死亡,称“走”。幼年死亡称“丢了”或“夭折”。病亡称“病故”。老年人死亡,加称“老”、“去世”、“过世”、“仙逝”、...
武当武术的发源地在湖北武当山,其创始人是元末明初的武当道人张三丰。张三丰将《易经》和《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巧妙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重要养生健身价值,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主体的武当武术。武当武术具...
人类和所有生物都需要空气生存,受过污染的空气对人体是有害的,好的空气质量能带给人更高的生活质量,大多人都在追求健康的生活。大家知道世界十大空气质量最好的国家吗,现在一起和小编来了解一下吧。世界十大空气...
丹凤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因县城襟带丹江、背依凤冠山而得名,属商洛市管辖。地势西北较高,东南偏低,河谷相间,呈“掌”状地貌,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 的土石山区县。全县森林覆盖率70%,是...
“关老爷,骑红马,不见金钱只管打”----山东莱州民歌。现在很多朋友的家里,或者公司店铺都供奉着财神,财神真的可以招财吗?民间相信是可以的,但是自己连供的财神是谁,如何供奉都不明白,怎么为自己招财呢?...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茶,是回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传统饮料,是回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回族饮茶的历史悠久,相传回族先民在唐朝贞观年间就开始饮茶。“惟回教初传,曾有一部来自海路,盖居苏杭,产茶之区,回民或此时染有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