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母山位于舒城县山七镇梅方村,因杨三望母的传说而得名。它南望柱突尖,北临万佛湖,距舒城县城40公里,105国道绕山而过,东接沪蓉高速和合九铁路,西去岳西、霍山,地理位置优越。
望母山地处大别山东部浅山区,山容山貌独具一格,文化底蕴丰厚,是孝子杨三救母望母传说的载体。望母山古地名叫王姥山,其文化渊源久远。宋人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一书中,就有“庐州舒城县西南有王姥山”的记述。民间传奇《小唐王游地府》与此有关。传说,小唐王李世民一日午休,赴阴司途中,众小鬼向他索银,纠缠不休。适逢一老妪自称王母,家住庐州舒城王姥山中,愿借银付小鬼,为其解围。李世民十分感激,贞观年间派魏徵、尉迟敬德来庐州舒城王姥山还债,探知王母已西归,乃敇建王母庙,岁时奉祭,王姥山遂称王母山(见《舒城胜揽》)。
孝子杨三救母望母的故事,说的是,王母山中有个叫杨三的人,自幼丧父,孤儿寡母,过着十分清苦的日子。杨三长大后,挖山种地,从早到黑,只留老母一人在家。他常看到地头树上,老乌鸦觅食喂养小乌鸦,小乌鸦渐渐长大了,老乌鸦却瞎了眼睛。从此,那只小乌鸦又觅食喂养老乌鸦。杨三看到这些,很受感动。他心想:“乌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人更应不忘报父母养育之恩。他想老母含辛茹苦把他养大,现在老了,他该更加孝顺。不巧这一天风雨大作,三儿记挂老母,急忙赶回家中。哪知老母怕儿子淋雨生病,急着送簑衣斗笠上山。儿子下山,老母上山,中间隔着一段陡崖,两人都怕对方危险,大声喊着往前赶。不料一阵旋风刮来,怎奈母亲年老体弱,被脚下杨柳根绊倒,跌进崖下河里。杨三赶到,急忙跳下河里救母。眼看山洪暴涨,杨三搬起大石块堵水,见母亲身体漂忽了一下又不见了。他以为人被泥沙淤住,就拼命地用手扒河,可是怎么也不见踪影。杨三没有救起母亲,十分伤心地爬上山顶,搬起两块石头垫在脚下,望着滔滔东去的河水,盼再能见到母亲的身影。他就这样不分昼夜地望着,天长日久,变成了岩石。从此,王母山又被称作望母山了(见《舒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舒城民间故事》)。
望母山的传说,促进了舒城孝文化发展,一时间,舒城出现多处彰显孝文化的地名。望母山以孝传名,人们寄情于山水景观。诸多教化的传说成为了培育舒城儿女传统美德的宝贵精神财富。人们说:“跑到南海拜佛,不如堂前拜母”,孝德古风盛行不衰。
“父慈子孝”、“敬老爱幼”、“名理诚信”“与人为善”等等,具有了永恒的价值和普适意义。长期以来,在舒城这方热土上,“事亲”“行孝”的人和事层出不穷。东汉伟大的军事家周瑜,与孙策结为异姓兄弟,登堂拜母(拜母堂在今干汊河镇瑜城村),尽人子之孝。
东汉时期人毛义,以孝行称,进退以礼,乃为亲屈也。唐人徐行舟(一统志作宋人),弃官不做,回家事亲孝母,名扬天下,得百姓颂扬(万历志·孝友)。明清邑志,述人物志孝友不下二百余人。其中,明洪武初,孝廉胡拱辰,父早卒,母教以儒家言。久之,学成,为歙县丞,建春晖堂以奉母,刘基、宋濂皆有诗颂之(嘉庆志)。成化朝进士宋骥“少孤,事母至孝,侍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卒,见遗拄杖,辄依依如母在,刻木肖像事之。崇祀乡贤”(通志)。
明景泰兵部尚书郑时,“天性孝友,——父母丧,皆庐墓三年,有白兔绕莹、白鹊巢树”(嘉庆志)。明岁贡徐明材,战乱,“负母抱子逃,贼追之,母曰:盍舍我,留汝子,以延祀乎”.名材泣曰:“子可复得,母不可复得,”遂弃子,负母趋以免难“(《嘉庆志》)。清康熙武举郭士瑛——见父遗书即哭。母病剧,尝粪。母丧,泣血,三年未尝见齿。及葬,冒雪躬自筑坟”(《江南通志》)。清邑人蔡春芳,少孤贫,孀母侯,病瘘痹,偕妻李氏,日夜跪进汤药,两膝皆肿。暑月蚊吮无完肤,母起卧必负之,数年不懈(旧志)。
清平民孔兴德,父病二十年,亲为吮浓常药。兄弟析产,取其瘠者——。妻郭氏,常以女红佐夫成家(通志)。节妇汪氏季子许家纪,见母饥寒,辄背母啼饔飱或不充,纪恐母减食,故作饱状。母诘之,托言戚邻已与食。母密觇之,乃知其先啖菜羹于外也。姑怜之,携归,与之食,不敢饱。与荤弗茹。冬不重衣,夏不入帏,姑怪问之,泣曰:“母兄皆不免饥寒,忍一身饱暖耶。——”(旧志)。清农户李俊堂,“随父采菽于山,倏有虎猛,扑其父。俊堂惶遽,以手扼虎吭,力于之角,俱坠涧下。大号,邻人同采菽者闻声至,共毙虎。因父头背俱伤,晕绝复苏,舁归。人言口嚼厕虫敷患处,即愈。随嚼虫敷之,父伤果瘳(《光绪《续修舒城县志》·采访册)。清末瓦工方纯厚,“家贫,不能娶,为母浣衣,涤溺器。每食,必具酒肉,数十年如一日。母病,日夜侍卧起,扶持维谨”等等访册)。在他们这些人中,有做高官的,也有平民百姓;有富裕者,也有穷苦人;有赴汤滔火去救父母生命的,也有人常年如一日,为老人送水递茶的。总之,他们是尽人子之孝的楷模。
舒城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积淀丰厚。孝顺父母、事老、敬老,蔚然成风,而且这些孝俗都以种种仪式代代传承。过去,一般民居堂屋上方都要设“香火堂子”,供“天地君亲师”牌位。其中“亲”就是先人,放在第四位,所谓“上有天大,下有父尊”。家有高堂健在,下辈即使到一百岁,在家也不能称老,以示尊敬上辈。父母亡故,葬之以礼,守孝三年,供饭三年。守孝期间,子、媳不能穿红戴绿,赴宴不能坐上席,以示对父母孝意。长辈亡故,过年贴蓝色门对或不贴,满三年后,才能贴红色门对,以示悼念。大年三十晚上,下辈要向长辈问好,长辈向晚辈包“压岁钱”,体现老幼和谐。大年初一,在家先向祖先、长辈拜年;再带上礼物出门从舅父到岳父再到姑父家,逐一拜年,体现尊重祖先与长辈。平时,过桥行路,青年人要礼让老年人,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孝文化的升华,一些陈旧的孝俗已经扬弃或淡出,但孝德古风仍盛行不衰。
传统的孝文化是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孕育、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孝道也是晚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根据考古发现,四千年前在殷墟龟壳上出现“孝”的象形图,古文字学家对古青铜器上刻划的象形图案,释为“孝”的篆体:人老了,弯腰弓背,手拄拐杖,老态龙钟。上老下子(“孝”字结构)做服侍状。《尔雅》释“孝”为:“善事父母”。《说文解字》释为:奉养父母,“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千言万语,“孝”即“幼尊长也”。舒城是一方充满孝心的土地,在迈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我们更需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孝文化。
吝啬鬼的存在不分时代,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吝啬鬼都是人们心中认为最小气的人,古代有很多吝啬鬼,他们有很多小气的方式。本站小编为你盘点中国古代最吝啬的人。一是曹洪三国时期的曹洪,是曹操的堂弟,曾数次舍命救...
毒蛇朝圣日是希腊的民间传统节日。每年8月6日在西法罗尼亚岛举行。这个节日的来源是这样的:几百年来,每年的8月6日这一天,总有上千条毒蛇聚集在岛上的两座教堂里,盘结在圣母像下,10天后悄然离去。而且它们...
开封菊花,河南省 开封市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农产品地理标志)。开封菊花栽培历史悠久,北宋时期,养菊蔚然成风。作为当时的都城,开封的养菊之风更为盛行,形成了传统,家家户户都以养菊、赏菊为乐事。菊花...
按照传统观念,华人把传宗接代当作人生的重要任务,古语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嫁是终身大事,人们不怕辛劳,一定要找到个良好的终身伴侣,婚后多子多孙,让自己的家族人丁旺盛。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就不...
崇祯皇帝是明朝的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继位之时,明朝内忧外患重重,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崇祯皇帝奋发图强,想要挽救危亡的江山社稷。可由于种种原因,崇祯最后还是失败了。但崇祯留下的那句:“朕...
话说很久很久以前,得道高僧玄能大师云游到新州东南部一座高山下,见此地风光旖旎,顿觉神清气爽。不知不觉攀登到山顶,举目远眺,只见山脉走向竟似蠢蠢欲动的巨蚕,不觉脱口而出:飞天蚕!据说海拔863米的飞天蚕...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很长一段时间都相信有鬼神的存在,并且存着敬畏之心,同时又感到害怕。虽说现在提倡相信科学,但是还是有一些科学也无法解释的存在,而这些就变成了口口相传的灵异故事。下面排行榜12...
在楚雄南华县五街镇,一个山青水秀、云雾笼罩的彝族村寨,如今依然完整地保留着一种原始而野性的彝族传统舞蹈——羊皮舞。羊皮一穿,气势如山;弦子一响,双脚发痒;调子一唱,浑身舒畅。这是对五街羊皮舞最生动的描...
摩洛哥人喜欢绿色和红色,并且以红色作为他们国旗的主色。在这个面积45.873万平方公里,人口2569.8万的国家里,阿拉伯人占了60%,其余为柏柏尔人。居民中信奉伊斯兰教的占99.4%。以阿拉伯语官方...
周王朝一共存在了八百年,分为西周和东周。周幽王是西周的第十二个国王,从公元前782年到公元前771年在位。他登基后,立申伯的女儿为王后,又立大儿子宜臼为太子,申伯为申侯。在周幽王统治的后期,国家政治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