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母山位于舒城县山七镇梅方村,因杨三望母的传说而得名。它南望柱突尖,北临万佛湖,距舒城县城40公里,105国道绕山而过,东接沪蓉高速和合九铁路,西去岳西、霍山,地理位置优越。
望母山地处大别山东部浅山区,山容山貌独具一格,文化底蕴丰厚,是孝子杨三救母望母传说的载体。望母山古地名叫王姥山,其文化渊源久远。宋人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一书中,就有“庐州舒城县西南有王姥山”的记述。民间传奇《小唐王游地府》与此有关。传说,小唐王李世民一日午休,赴阴司途中,众小鬼向他索银,纠缠不休。适逢一老妪自称王母,家住庐州舒城王姥山中,愿借银付小鬼,为其解围。李世民十分感激,贞观年间派魏徵、尉迟敬德来庐州舒城王姥山还债,探知王母已西归,乃敇建王母庙,岁时奉祭,王姥山遂称王母山(见《舒城胜揽》)。
孝子杨三救母望母的故事,说的是,王母山中有个叫杨三的人,自幼丧父,孤儿寡母,过着十分清苦的日子。杨三长大后,挖山种地,从早到黑,只留老母一人在家。他常看到地头树上,老乌鸦觅食喂养小乌鸦,小乌鸦渐渐长大了,老乌鸦却瞎了眼睛。从此,那只小乌鸦又觅食喂养老乌鸦。杨三看到这些,很受感动。他心想:“乌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人更应不忘报父母养育之恩。他想老母含辛茹苦把他养大,现在老了,他该更加孝顺。不巧这一天风雨大作,三儿记挂老母,急忙赶回家中。哪知老母怕儿子淋雨生病,急着送簑衣斗笠上山。儿子下山,老母上山,中间隔着一段陡崖,两人都怕对方危险,大声喊着往前赶。不料一阵旋风刮来,怎奈母亲年老体弱,被脚下杨柳根绊倒,跌进崖下河里。杨三赶到,急忙跳下河里救母。眼看山洪暴涨,杨三搬起大石块堵水,见母亲身体漂忽了一下又不见了。他以为人被泥沙淤住,就拼命地用手扒河,可是怎么也不见踪影。杨三没有救起母亲,十分伤心地爬上山顶,搬起两块石头垫在脚下,望着滔滔东去的河水,盼再能见到母亲的身影。他就这样不分昼夜地望着,天长日久,变成了岩石。从此,王母山又被称作望母山了(见《舒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舒城民间故事》)。
望母山的传说,促进了舒城孝文化发展,一时间,舒城出现多处彰显孝文化的地名。望母山以孝传名,人们寄情于山水景观。诸多教化的传说成为了培育舒城儿女传统美德的宝贵精神财富。人们说:“跑到南海拜佛,不如堂前拜母”,孝德古风盛行不衰。
“父慈子孝”、“敬老爱幼”、“名理诚信”“与人为善”等等,具有了永恒的价值和普适意义。长期以来,在舒城这方热土上,“事亲”“行孝”的人和事层出不穷。东汉伟大的军事家周瑜,与孙策结为异姓兄弟,登堂拜母(拜母堂在今干汊河镇瑜城村),尽人子之孝。
东汉时期人毛义,以孝行称,进退以礼,乃为亲屈也。唐人徐行舟(一统志作宋人),弃官不做,回家事亲孝母,名扬天下,得百姓颂扬(万历志·孝友)。明清邑志,述人物志孝友不下二百余人。其中,明洪武初,孝廉胡拱辰,父早卒,母教以儒家言。久之,学成,为歙县丞,建春晖堂以奉母,刘基、宋濂皆有诗颂之(嘉庆志)。成化朝进士宋骥“少孤,事母至孝,侍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卒,见遗拄杖,辄依依如母在,刻木肖像事之。崇祀乡贤”(通志)。
明景泰兵部尚书郑时,“天性孝友,——父母丧,皆庐墓三年,有白兔绕莹、白鹊巢树”(嘉庆志)。明岁贡徐明材,战乱,“负母抱子逃,贼追之,母曰:盍舍我,留汝子,以延祀乎”.名材泣曰:“子可复得,母不可复得,”遂弃子,负母趋以免难“(《嘉庆志》)。清康熙武举郭士瑛——见父遗书即哭。母病剧,尝粪。母丧,泣血,三年未尝见齿。及葬,冒雪躬自筑坟”(《江南通志》)。清邑人蔡春芳,少孤贫,孀母侯,病瘘痹,偕妻李氏,日夜跪进汤药,两膝皆肿。暑月蚊吮无完肤,母起卧必负之,数年不懈(旧志)。
清平民孔兴德,父病二十年,亲为吮浓常药。兄弟析产,取其瘠者——。妻郭氏,常以女红佐夫成家(通志)。节妇汪氏季子许家纪,见母饥寒,辄背母啼饔飱或不充,纪恐母减食,故作饱状。母诘之,托言戚邻已与食。母密觇之,乃知其先啖菜羹于外也。姑怜之,携归,与之食,不敢饱。与荤弗茹。冬不重衣,夏不入帏,姑怪问之,泣曰:“母兄皆不免饥寒,忍一身饱暖耶。——”(旧志)。清农户李俊堂,“随父采菽于山,倏有虎猛,扑其父。俊堂惶遽,以手扼虎吭,力于之角,俱坠涧下。大号,邻人同采菽者闻声至,共毙虎。因父头背俱伤,晕绝复苏,舁归。人言口嚼厕虫敷患处,即愈。随嚼虫敷之,父伤果瘳(《光绪《续修舒城县志》·采访册)。清末瓦工方纯厚,“家贫,不能娶,为母浣衣,涤溺器。每食,必具酒肉,数十年如一日。母病,日夜侍卧起,扶持维谨”等等访册)。在他们这些人中,有做高官的,也有平民百姓;有富裕者,也有穷苦人;有赴汤滔火去救父母生命的,也有人常年如一日,为老人送水递茶的。总之,他们是尽人子之孝的楷模。
舒城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积淀丰厚。孝顺父母、事老、敬老,蔚然成风,而且这些孝俗都以种种仪式代代传承。过去,一般民居堂屋上方都要设“香火堂子”,供“天地君亲师”牌位。其中“亲”就是先人,放在第四位,所谓“上有天大,下有父尊”。家有高堂健在,下辈即使到一百岁,在家也不能称老,以示尊敬上辈。父母亡故,葬之以礼,守孝三年,供饭三年。守孝期间,子、媳不能穿红戴绿,赴宴不能坐上席,以示对父母孝意。长辈亡故,过年贴蓝色门对或不贴,满三年后,才能贴红色门对,以示悼念。大年三十晚上,下辈要向长辈问好,长辈向晚辈包“压岁钱”,体现老幼和谐。大年初一,在家先向祖先、长辈拜年;再带上礼物出门从舅父到岳父再到姑父家,逐一拜年,体现尊重祖先与长辈。平时,过桥行路,青年人要礼让老年人,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孝文化的升华,一些陈旧的孝俗已经扬弃或淡出,但孝德古风仍盛行不衰。
传统的孝文化是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孕育、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孝道也是晚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根据考古发现,四千年前在殷墟龟壳上出现“孝”的象形图,古文字学家对古青铜器上刻划的象形图案,释为“孝”的篆体:人老了,弯腰弓背,手拄拐杖,老态龙钟。上老下子(“孝”字结构)做服侍状。《尔雅》释“孝”为:“善事父母”。《说文解字》释为:奉养父母,“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千言万语,“孝”即“幼尊长也”。舒城是一方充满孝心的土地,在迈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我们更需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孝文化。
车村,一个很奇怪的名字。车村每年年初六都要从姚夫人庙里请出姚娘娘到村里巡游,保各家各户平安,各家各户都会在姚娘娘到来之前准备好祭品和香火祭拜娘娘。当天是车村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对于乡间的神仙,我见得很...
山西民间普遍信奉财神爷,希冀发财致富,商人更甚,商号店铺大都供奉财神爷。民间一般把赵公明视为财神,大约来源于《封神演义》,因他助商纣王抗周,被姜子牙治死。姜子牙封他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萧升...
世界上最高的女人我们都说姚巨人,但是世界上有一个女人比她还高,虽然不会打篮球,这名“壮汉”的身高竟达到了2.31,成为了世界上最高的女人。印度人艾伦,这名世界公认的最高女性,2...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吕蒙正故里位于洛阳城东南10余里偃师市西南佃庄镇(现属伊滨区)相公庄村。北宋名相吕蒙正(944~1011年),洛阳人,幼贫苦读,孜孜好学。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及第,为将作监丞,通判昇州,不数年...
“飞山庙”曾经是城步常见的一种庙宇,也是中国中部和南部过去常见的庙宇。可以说,在过去,凡是有杨姓人聚居的地方,就有“飞山庙”。这种庙宇一般都二至三进的单层四合建筑,体积宽大,屋面盖青瓦,挑檐翘角;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