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徐闻民间民俗风情(3)

宁陌夙2024-05-10

徐闻民间生活习俗

徐闻县人的饮食多以大米为主,杂以薯类,一日三餐。80年代前由于粮食稀缺,农民一般三餐不足,有客人来访或节日才吃一餐干饭。实行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粮食逐年增产,因此大多数农民一日三餐都吃白米饭。市民一般早上吃点心、面条,午、晚吃干饭,菜肴多样。

部分农民家庭,腌有萝卜、蒜、鱼、虾蟹等并作米糟存于家中,以备缺菜时用。客人登门,一般作饭款待,以示敬重。婚嫁喜庆,宴请亲朋。旧时,每席分前八大盘,后八大盘。前八大盘质量讲究,有“四山海”、“四猪牛”之分,还有若干大件,如全鸡、鸭、八宝饭等。沿渔民大都喜欢饮酒,乡下农民一般不饮茶,农民以茶待客是近年出现的。该县饮食中的传统糕点有:年糕、糯米团、树叶搭、粽子、包子、油条、煎堆、烧饼、蛋糕、白米果、九虾饼、汤圆、八宝饭等等。农村过春节,家家户户做年糕、糯米团、树叶搭等,送亲访友都以此为礼品。年糕等一般在除夕前做好。

徐闻民间民俗风情

衣服

民国时期,本籍人衣着大多是上衣下裤,其颜色以蓝黑为主,富者多用绢、纱、绸、皮、缎为衣料;贫者多用棉麻。样式:男性平服、短袄、内衬或长衫、外套,大都是对襟侧开。春夏,农村男性多见穿棉麻背心加短裤;冬天,穿棉袄套长裤,有的加腰带;女性衣服多饰花边,城镇妇女穿短旗袍。建国后,50至70年代男性时兴卡其布中山装,女性时兴卡其布列宁装。80年代以后,时兴西装加领带,青年男女服装样款多种多样。

根据原料加工的不同,帽可分为:呢帽、毛帽、布帽、塑料帽、竹帽、草帽种种。帽的样式演变较多,特别是竹帽、草帽。春夏,人们喜戴竹帽(斗笠)、塑料帽、草帽;秋冬,多戴布料鸭舌帽、八角帽、毛料菊花帽。民国时期男性则多戴呢制毡帽;女性青壮年戴“头圈”,老年妇女缠头布。建国后,冬天青年女性很少戴帽,多见颈项缠围巾。

建国前,人们外出时,男性多见着尖口布鞋,女性着加系花布鞋,在家即穿木屐,农村挑夫多穿草鞋。建国初,时兴轮胎鞋(别名“海陆空”)及布料“解放鞋”、“球鞋”。1980年后,各式各样的鞋都有,夏秋群众普遍穿塑料凉鞋或革制凉鞋;冬春,多穿皮鞋和布鞋,木屐已绝迹。

发型

清末仿满人习俗,男子从小蓄辫,女子从小裹脚。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明令剪辫放脚。城镇男子初为光头,继为平顶或圆顶,后流行西式发型(三七分路)。少女多留辫子,出嫁时梳“盘香头”结髻,壮老年妇女多数结髻。建国后,男子仍然流行西式发型,但女性普遍留齐发或蓄短辫,80年代后,男女青年盛行烫发。女子有“波浪”、“流云”、“菊花”等发型;男子有“游泳”、“微波”、“西式”等发型。

首饰

旧时妇女首饰有钗、簪、耳环、手镯、戒指、项链等等。建国后,妇女戴首饰的比前减少,60—70年代几乎绝迹。80年代后,妇女戴耳环、戒指、项链较普遍。旧时男女戴手表较少,现很普遍。

徐闻民间民俗风情

居住

建国前,平民居住简陋,滨海村庄多见篱笆茅草房,内地多见泥糊墙或石墙茅草房,唯有一些富家才建瓦房。除圩镇外,农村很少有楼房。建国后,人民生活改善,从60年代起农村普遍建瓦房或石墙茅草房。80年代后,集镇楼房日益增多,后农村楼房也不断出现。

私人建房,一般请“阴阳”先生择“吉日”。动工时,亲朋送“符桃”。大宅建成,一般举行“进宅”酒会,以酬谢亲朋帮助与庆祝新居落成。

娱乐

春节期间,群众喜欢表演武术、舞狮、舞龙等。元宵节前后即喜欢搞赛灯。平时,青年男女喜欢打秋千、抵杖、拔河、猜拳、打球等等。建国后,扑克牌、康乐球、象棋、麻将牌、舞蹈等兴起,内容增加。清明节前后,儿童喜欢放风筝。风筝样式很多,上加葛藤薄膜,风吹发出“嗷、嗷”的声音,十分有趣。

工余老少聚集,有猜谜、讲故事、谈家史等,农民劳动时,大多喜爱唱雷歌;城镇居民普遍爱看电影、电视、录像。

礼节

县群众注重礼节。早晚相见,一般招呼“吃饭没有”、“去哪里”、“早安”、“晚安”、“您好”等。平时来客,主人一般请坐,敬烟、敬茶、待饭。旧时,师生相见,学生先对老师敬鞠躬礼。亲朋相会握手致意,对长辈无直呼其名,对老人、女人不戏言。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