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根植于民间的河西宝卷(2)

自怡子2023-05-20

宝卷作为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社会功用和艺术价值极高。河西(酒泉、张掖、武威)宝卷在清朝到民国红火于当地农村,就是一个颇值得研究的社会和文化现象。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河西宝卷已呈严重濒危态势。存世的宝卷卷本渐趋消亡,尤其是“文革”的破坏,使散落民间的珍贵刻本、古老抄本损毁不再,偶有收藏者,也不肯轻易示人,收集难度非常大。而宝卷的念卷传承更是典型的活态传承,老一辈念卷人大都年事已高,传承乏力,有的已经谢世,人亡技绝。加之今天的年轻人尽管都有文化,但对念卷活动没有兴趣,不愿习学。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听卷人的减少和萎缩,让宝卷文化的传承普及失去了存活的环境和传播的市场。

酒泉宝卷、张掖宝卷、武威宝卷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此外,岷县宝卷已被省政府公布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岷县也已启动相关保护措施。

河西宝卷有佛教类、历史故事类、神话传说类、寓言类四种类型,内容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主题多谴责忤逆凶残,宣扬孝道和善行。

河西宝卷的主要形式是讲唱过程中韵白结合,有说有唱,以“接佛声”为主要手段吸引听众积极参与演唱。白话是念卷人为了叙述故事情节、交待事件发展、铺叙人物关系、点明时间地点而采用的一种表演手法,以“讲”或“说”的形式来表现。而韵文则是为了寄寓善恶褒贬、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抒发爱憎情绪、烘托渲染气氛而采用的手法,以“吟”或“唱”的形式来表现。韵文体宝卷融会了各种曲调,亦加进了部分凉州民歌调,如《哭五更》、《莲花落》、《十劝人》等。

据调查,现存凉州宝卷脚本约有30卷,大多为木刻板和手抄本,20世纪80年代初期也曾出现过一些油印本。酒泉宝卷已搜集到的词牌曲调和唱腔有七十多种,宝卷数量达七十多种(含存目)一百四十余本。

凉州宝卷是在敦煌俗文学的深刻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研究河西宝卷可对敦煌学研究有所助益。宝卷中劝人向善、助人为乐的精神,对父母尽孝、与兄弟和睦、同他人友好的品行和勤劳生产、爱惜粮食的美德等,对培养人们的良好品德、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均有一定的作用。

当前,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习俗的改变,已很少有人主动举行念唱宝卷的活动。现在的念卷者,大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随着这一人群在未来的逐渐逝去,河西宝卷将面临消亡的危机。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