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鼓子虽然已走回民间,但讲求清雅仍然是其主格调。其演唱有坐唱和帮唱等形式。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辅之以扬琴、琵琶、二胡、古筝、笛子、月琴等,有时也加入小月鼓、碰铃等打击乐器。以单口坐唱为主(也可加帮腔),坐唱时可一人自弹三弦自唱,也可多人分持三弦、扬琴、琵琶、月琴、胡琴、箫、笛等乐器坐唱,多人奏唱时各有分工,相互配合。帮唱又俗称“帮腔”“接声”或“拉哨子”。皋兰县艺人称之为“拉坡”。这种形式继承了宋代鼓子词“奉劳歌伴,再和前声”的传统。或由衬字起腔帮唱,或帮唱衬字句,或重复帮唱尾句。演唱依据内容分为刚口(武曲)和柔口(文曲)唱法两种。演唱者基本无身段动作,不化妆,不穿演出服装,不拿任何道具,不拘场合地点,弹起三弦即可演唱。其演唱遍布当时的茶坊、酒肆、庭院,不仅能表现复杂传奇的故事情节,也能刻画多种性格的人物形象,深受兰州城区、皋兰和榆中等地群众的喜爱。
学者王正强在《兰州鼓子研究》中指出:构成兰州鼓子的两大要素是曲牌和曲本。其曲牌按组织程序与连接格式,分为鼓子和越调两大腔系,即由八角鼓子牌子曲发展而成的“鼓子腔系”和眉户牌子曲发展而成的“越腔系”。其中多数曲牌又因其词格、曲调上的某些细微变化,又派生出少则两个,多则五个不等的变体唱调,供演唱者酌情择用。事实上,兰州鼓子的曲牌,是在北京八角鼓子和陕西眉户这两大成形民间艺术形式基础上繁衍派生出来的。兰州鼓子的文学曲本,也是浩如烟海、源远流长。相传有人曾征得曲本达1350篇之多,但目前由李海舟先生所收藏的民抄本不过200篇,近代歌场所见传唱的,也不过百篇。
兰州鼓子词传统曲目反映的内容,多为明代以前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才子佳人等,总体上精华多于糟粕。它直接而强烈地反映了民众的生活、斗争和心理愿望,在艺术表现上也趋于精巧和纯熟,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其中不乏《卖花郎》《雅仙刺目》《雨打桃花笑》《岳母刺字》《白蛇盗草》《拷红》《骂红》《四郎探母》《悟空带路》《武松打虎》《林冲夜奔》等经典作品。其唱词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既有我国古典诗词的雅典自然、委婉清幽、直率奔放、幽默风趣的艺术特色,又有古朴粗俗、游戏笔墨、口语白描的民间乡土风格,经历代艺人、文人创作积累了近千个传统曲目和数十个现代曲目。它的词句继承和保持了我国诗词和敦煌变文的三、四、五、七、十、杂言等长短句式特点,还继承了依谱填词的传统。它的语言以关陇语区的兰州方言为规范。因兰州方言字音和发声的关系,也有几个韵辙混押现象。
西北民族大学学者黄锦在《浅论兰州鼓子的历史发展与艺术特色》一文中提出,兰州鼓子的音乐唱腔在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中,经过历代艺人演唱实践,形成了牌调、越调、悲宫调、平调、令儿调、百合调、海调、荡调、官调、勾调等十大调的声腔系列,主要表现出古朴典雅、委婉华丽、缠绵悠长、高亢奔放、激越明朗、欢快流畅等音乐风格。它的音乐曲牌结构,有单曲迭唱形式,是由“十二月、五更转(调)”等衍变、发展而来。也有曲牌连缀体式,是在宋代“诸宫调”“缠令”基础上衍变、发展而构成的大型连缀体式。为充分发挥唱腔的表现力,突出地方说唱音乐的特色,在唱词固定格式以外,又添加衬字、衬词句。衬字如“哎、嗨、哟、咿、呀、哪、哈、安”等。衬句如“三花开,一呀朵莲花,咿呀嗨,花儿莲花,花儿梅花落”“太平年,年太平”“一二月,月儿圆”等。兰州鼓子曲牌丰富,唱腔优美,风格古朴雅致,韵味悠长。其唱调时而低吟,时而高昂,时而又充满哀怨。鼓子好手们齐聚一处,三弦、扬琴、二胡、笛子、古筝、琵琶等乐器弹奏出古色古香的旋律,遏云响谷,韵味深长,将听众带入所演绎的一个个动人故事里。
据学者王正强考证,兰州鼓子在近两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的文人和民间艺人,又不断进行加工。如当时兰州名医黎元锦,武威举人段继成,兰州学者张式儒,陇东宿儒慕少堂,辛亥革命后期的李孔炤、苏韶琴、水梓,以及李海舟等才学广博的知识分子。他们广泛辑词抄谱,纠讹勘误,对词曲韵辙也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尤其是李海舟先生,将毕生精力和全部家业倾注于深研鼓子之上。曾为得一曲谱,不惜荡尽家业巨金收买,也全然不顾他人的嘲讽,成天置身茶馆酒肆收集第一手资料。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又广罗知音艺友,组织南山学会鼓子研究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在提倡创作和演唱新编曲本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还有誉满金城的鼓子唱家王义道、曹月儒、唐江湖、马东把式、张国良、卢应魁,以及现代的段树堂、王子英、张麟玉、王雅录等,承师带徒,对兰州鼓子的改革、发展、充实、完善均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们始终以崇敬仰视的姿态对待兰州鼓子,把朴质清雅的气质一并唱入了自己的灵魂,使兰州鼓子的古韵以一种清高的姿态回荡在乡野村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艺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对兰州鼓子进行过几次大的挖掘整理,出版了一些优秀传统曲本,也编写过一些现代段子,其中《杨子荣降虎》《夺取杉岚店》《劫刑车》《韩英见娘》等,均在群众中广泛传唱。1959年,原兰州市戏曲学校将兰州鼓子以戏曲艺术形式搬上舞台,演出了《拷红》等剧目,对这一古老曲种起到了推陈出新的作用。
喀麦隆全称喀麦隆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Cameroun,法语:La République du Cameroun)。国土面积47.54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西部,西南濒几内亚湾...
1940年代初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开展了新秧歌运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学习秧歌、腰鼓,掌握了基本的动律特征和典型的舞姿动态后,升华为规范的、新农民形象的舞蹈动作,形成新型的秧歌和腰鼓,领头...
郎德上寨,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是一个有百户人家的苗族村寨,距凯里市区29公里,距县政府雷山15公里,是贵州省东线民族风情游的重点村寨之一。朗德上寨古建筑群被列为我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
兰亭寺是一座千年古寺,始建于宋代哲宗元祐年(公元1086-1094年),是“院宇弘深的大寺,皇帝赐名为“兰亭禅院”(意为拜佛求学圣地),位于现在宝应县兰亭村内,兰亭村之前原为一座繁华的城镇,后由于发生...
现如今小青年们闪婚的现象非常普遍,当然离婚的现象也是不在少数,当然要离婚也要找一个可以离婚的理由,本站就来为你盘点中国之最中国最奇葩的十大离婚理由。中国最奇葩的十大离婚理由第十位:婚后还要AA制,离婚...
居住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往往体现出当地人民在长期与自然抗争中产生出的避邪、求吉、审美、实用的复杂心理意象与价值观念。甘肃民居大多也表现了劳动人民普遍的讲实际、重伦理、求功利及尊神灵的传统民俗结构...
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用来表示敬意的一种礼品。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最高的礼节。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巾。颜色很多,一般多用白色、蓝色和黄色。长度通常为1.5米,最长的有4米。宽度不等。两端有穗,约6厘米。哈达...
西马村,是明代雁门关所辖的古堡之一,旧称永和堡,现在该村东堡门上方的明代石雕门额依稀可辨,永和堡等三十九堡军事防御遗迹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村距鹿蹄涧村约5公里,现居人口中百分之七八十为杨姓。...
鱼的价格有高有低,并且鱼也遵从物依稀为贵的市场,越是难以捕捞到的鱼,越是名贵,很多人对于名贵的鱼都非常地向往,或是吃,或是把它们当作宠物养,知道能满足自己地需求就很满足了,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那些名贵地...
图瓦卢传统用餐方式乃保留原始的手抓法,不使用刀餐汤匙等餐具,客人席地而坐,地上铺满林投叶编制而成的手工席子。食物放置于长桌上,取食方式类似西方的buffet,由客人自行取用。土国传统男尊女卑,并重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