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青岛的民俗文化 赶庙会

痴梦2023-09-02

青岛的民俗文化 赶庙会

赶庙会在青岛由来已久,是青岛民间自发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千百年来,人们在每年的阴历正月聚集在供奉神仙的庙宇举办各种祭祀活动来为新的一年祈福纳祥,让神仙保佑平安和有个好收成,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庙会。

青岛的庙会和当地的道教活动有很大的渊源。青岛市著名的景点太清宫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供奉三清、三官、三皇神像。道教在青岛的传播在民间较为广泛,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步形成了民间而非官方的宗教信仰。较为典型的是青岛崂山当地群众对“胡仙大师”(狐仙)的尊崇。每逢正月初八在华严寺风景区,每逢正月二十一在崂山王哥庄,当地群众和部分青岛市区的市民都赶到这里祭拜有求必应的“胡仙大师”,来祈求新的一年幸福如意。祭拜的方式一般为供酒、上香、发纸(烧纸)、磕头、燃放鞭炮等程序。

历史上,青岛人过年风俗是“忙腊月、耍正月”,所以,老青岛人多数行业过年时候要休息十多天,与此相应的是青岛春节正月里有一系列庙会,如正月初一开始的天后宫庙会,正月初九开始的清溪庵萝卜会,正月十一开始的于姑庵庙会,正月十六开始的海云庵庙会等等。老青岛有关过年逛庙会的记忆文字有许多见诸于报端、书籍,而笔者收藏的20世纪30年代《青岛民报》、《青岛晨报》有关青岛市民过年逛庙会的新闻报道,从另一视角,原汁原味的为我们描绘了老青岛人过年正月里的市井图画。

市南区天后宫新正庙会

位于太平路上的天后宫建于明代成化三年(1467年)。明崇祯末年、清雍正年间、清同治四年(1865年)多次重修,并扩建大殿和戏楼。1936年重建大戏楼。正月初一开始的天后宫庙会由来已久,天后宫庙会又称“新正庙会”(新春正月的意思),距今己有500多年的历史。曾任青岛中华商公局董事的胡存约在其专著《海云堂随记》中记载:“丁酉(1897年),每届新正,口上(指‘青岛口’,今青岛前海一带)商民人等群集天后庙,焚香祝祷,年复一年,代代如此,已成积俗。自元旦至元宵,日日人群络绎,杂耍、小场、大书、兆姑(茂腔)、梆柳(柳腔)、秧歌(胶州大秧歌),江湖把式无所不有……”

1933年2月10日出版的《青岛民报》以“废历元宵,本市天后宫之一瞥”为题,浓墨重彩的记述了是年天后宫春节庙会的热闹场面。当时在正月里赶天后宫庙会是许多青岛市民重要的节日活动,由于赶庙会的人纷至沓来,天后宫内外,“热闹异常,拥挤不堪,各式车辆,满停宫前,使凋残之树枝,亦含笑颤动而迎香客……”;“天后宫之男女老少,手执香把,叩头跪拜,致满庙之香气,迷漫冲天”。天后宫外,民间艺人“手执锣鼓小钗,载歌载做,状如小丑,其神态,宜使令人醉倒,口中念念有此,据熟习音调之人,谓其系中州古音云”。

今天,青岛天后宫已是一处集天后文化、海洋文化和民俗文化于一体的著名人文景观,为国家旅游局AA级旅游景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发扬光大青岛民俗历史传统文化,每年春节,青岛市有关部门都在天后宫举办农历除夕夜“吉祥钟声迎新年”撞钟活动和正月“新正民俗文化庙会”,让青岛市民和中外游客在新春欢乐中感受青岛民俗文化的历史魅力。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