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河姆渡原始音乐

白易2024-03-13

河姆渡原始音乐

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骨哨、埙以及木筒,是我国目前年代最早的远古音乐器(文物杂志),哨是原始时代出现的吹奏乐,埙也如此。

七千年前的余姚先民,在这块依山傍水襟海的土地上劳动生息,创造了世界是最早、最辉煌的稻作文化。据河姆渡遗址两期科学发掘出的7000多件文物证明,先民不仅在吃(以稻米为主食,山上水里丰富的动植物为菜肴),穿(用原始织物制衣),住(有数十米长的干栏式榫卯结构的木屋),行(用舟与桨在水面上航行),而且在饰(许多造型精美、雕刻细腻的骨、牙、玉、石、木的装饰品)、玩(有许多小玩具和陀螺等实物),养(已盆栽花草和驯养小动物)等方面有着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尤其是在乐(有世界是最早的骨笛、陶埙和木筒等乐器)方面成为原始音乐的先河。

先说骨哨。在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哨共有160件,有一件出土时内腔另插有一根大型禽类肢骨,近似现代儿童乐器竹哨。浙江省博物馆藏品的河姆渡骨哨,据专家认定,部分骨哨,至今仍可吹奏简单的音调,与鸟鸣相象,可能是先民利用骨哨发出的鸟鸣声诱捕各种飞禽的。

骨哨在河姆渡时期,可能是助猎工具,也是后世箫笛类吹奏乐的远祖,在中华的文化缔造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再说木筒。据中国《文物》杂志“河姆渡第二期发掘报告”,河姆渡出土木筒有20多件,属于首次发现,有18件基本完好,这是一套远古典型打击乐器。经中国艺术院测试和仿制,已经奠定了五声(宫商角徵羽)音阶的基础。河姆渡编筒既是我国商周时代编磬的前奏,又与后来的编钟有许多相似之处,成为东方远古原始编筒音乐的鼻祖。

再谈陶埙。首先,埙在我国古代书籍有多处反映,《拾遗记》中说:“疱牺灼土为埙”。《世本》也载:“埙、暴辛公所造”。此类传说都说明埙的历史久远。中国第一本诗集《诗经》在“小雅”中所赋“伯氏吹?”,?与埙从文言文读解为同音异体字。《尔雅—释乐》注:“烧土为之,大如?子,锐上底平,形如称锤,六孔、小者如鸡子”。因此,从古籍反映,埙古已有之。同时从河姆渡出土埙来说,最初陶埙也可能是余姚先民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以诱捕鸟兽的。埙为一椭圆型,只有一个吹孔,无音阶,但为稍晚时期的山东省万泉县荆村遗址管状型、有F5音的陶埙,提供了更古老的埙实物。后人是站在肩膀上长大,后人推动着历史车轮,河姆渡远古埙的发明,从吹孔、无音孔到后来有音孔,并逐渐增加音孔,后人又先后由不规则的圆形,发展到管形、鱼形、平底卵形状等,成为可以吹奏曲调旋律的一咱乐器了,这是历史的必然。直到我国商代晚期基本定型为平底卵型,成为历代宫廷雅乐的器乐,也从河姆渡远古陶埙,发展到商埙的石刻、象牙制品埙。

河姆渡骨哨、木筒和陶埙,不但是古越音乐文明的源头,更是中华音乐始祖的曙光,也是余姚先民创造文明的历史印记。远古的原始音乐,随着狩猎的脚步,越过丛林,穿越古今,嘹亮的骨哨萦绕在四明群山,激昂的陶埙吹奏在姚江两岸山水之间,低沉雄浑的木筒拍打东海的涛声。在上个世纪,余姚文化界人士范德闽、陆洲等音乐人士,以陆洲为代表演出的仿古骨笛《河姆渡骨哨》音乐,登上了首都舞台并获得全国音乐大奖;同样以远古先民创造的原始图腾和生活劳作原始民俗事象,在余姚学者副研究馆员陈忠来、余姚原文化局领导邵九华的探索下,分别在《河姆渡文化探源》、《河姆渡》等书籍,提出和找到了破译的答案。进入新世纪,余姚文化馆馆长朱德孚、副研究馆员干松传等音乐人士,先后创作的《河姆渡童趣》舞蹈、《河姆渡木桨》歌舞,先后获得省和全国的音乐殿堂的最高大奖。远古文明,在余姚传人手中复活。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