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是对死者表示哀悼,唁是对死者家属表示慰问。吊唁之俗自古至今在福建普遍流行。龙岩、大田等地称为“探生”,崇安等县称吊唁为“拜寝”,上杭县称吊唁为“看殓”,闽南地区又称之为“探丧”。在福州等地,吊唁者通常要送挽联、香烛、被单、布料、毛毯之类的物品,俗称“送轴”。也有送钱的,俗称“奠仪”。丧家将戚友所送被单、毛毯之类的东西挂在灵堂周围,每块“轴”分别用白纸写上“某某千古”、“某某哀挽”之类的纸条。“轴”的位置根据亲疏关系而定,一般亲家或至亲的“轴”挂在灵堂当中或最高处。在兴化,出嫁女须备办一担祭品,诸如猪头、米粉、金针菜等山珍海味,俗称“盘担”来祭奠。各地吊唁和祭奠所送的礼品必须在出殡前送达,逾时不能补送,俗信补送会再死一个人,十分忌讳。在城镇,吊唁时送花圈、挽联者也常见。
旧时有停柩待葬陋习,故从发丧起四十九日内均可吊唁。清乾隆年间(1736~1796年),有些地方将吊唁时间缩短,按照封建礼制,凡来吊者,孝子俯伏于旁,吊毕出位叩谢,并须举哀陪泣,故有“孝子头,嗑破头”之说。若长辈前来吊唁,有的地方要以鼓乐迎送。民国以后,吊唁提前到小殓后进行,一般亲友吊唁时行脱帽三鞠躬礼。
出殡俗称出山、送葬,即将装有死者的棺材送往事前选好的坟地下葬,古代又有“送死”、“发纼”等不同称呼。福建素有厚葬之俗,对出殡尤为重视,它不仅被视为死者的哀荣,也被当作生者的显耀。所以,旧时富豪人家不惜花费大量物力财力,竞相攀比,踵事增华;贫者也不得不尽力效仿,甚至因而倾家荡产。按照惯例,出殡仪式一般分为辞灵、启灵、抬棺、路祭等程序。
出殡前要举行祭奠,即辞灵,闽南称之为“棺头祭”或“起柴头”。志称:“出殡时以礼物祭灵柩,曰起柴头。”即将棺材抬至村口空旷处,设一香案,供三牲及其他祭品,并置青色纸灯二盏,上书死者姓氏名号,棺材头部朝供桌,尾部朝出殡方向,由孝男主持祭奠,故又称“孝男祭”。在福州,出殡前一夜设堂就祭,俗称“加堂”、“哭祭”,族亲戚属多来祭奠,孝眷在棺材周围恸哭,有的人家还请来乐队奏哀乐。在长乐,辞灵仪式由孝男主持,于厅堂设一祭堂,孝男将10碗祭品逐碗跪奉于灵位前,与祭者左侧为外戚,右侧为内亲。在平潭,辞灵时,亲属纷纷前来焚化纸钱,俗谓“送盘缠”。在闽东的霞浦等地,辞灵俗称“起马祭”。志称:“启輀之晨,移柩至大门外,覆以大红缎帷,旁之金绣八仙为饰,上竖纸制仙童跨鹤一。祭品盈席,孝男及全眷叩奠毕,送葬者以次行礼,俗称起马祭。”在顺昌等地,辞灵由丧家先祭,外祖家继之,其他戚友按亲疏关系依次祭奠。在长汀,出殡前由吹鼓手引路,孝眷手持挂满戚友送来书写祭文的布条,鱼贯进入祠堂,祭祀一番。在漳平,出殡前举行巡棺,仪式与闽南相仿,不同之处是孝眷一手持冥香,另一手持松明火把。
在三明,辞灵仪式也相当隆重,由礼生主持祭奠仪式,奏哀乐、上香、献爵、献牲、进馔、行三跪九叩礼、宣读祭文。祭文按亲戚不同称呼表达对死者功劳品德的赞扬,并祈告其在天之灵保佑家族兴旺发达,以及劝慰亡者勿忧勿怨,永远安息。在龙岩,辞灵后还有私谥,男性多由族长赐谥,女性多由外祖家赐谥。
辞灵毕即启灵。灵柩多由人抬,少者4人,一般8人,多者16人、32人。个别地方交通方便的把棺材放在车上,由孝眷及戚友牵扶。抬棺者俗称棺夫,多由本村结过婚的男姓担任,丧家要分发给每人一红包作为报酬。福州一带的棺夫须父母均健在、子女双全者方能担任。大田的棺夫由同族中男性青壮年轮流担任。在莆田、仙游,丧家将草鞋和一包香烟分给谁,谁就是棺夫,不得推抚。在泉州一带,出殡前要宴请棺夫,孝男还要在棺夫宴食间向他们跪拜叩头致谢。在政和,上寿的人死亡,出殡时不用人扛,而是由孝子、孝孙及女婿等用肩抬棺,以示敬重。
启灵时颇多规矩。在厦门、同安一带,用大绳将棺材固定在“独龙扛泉”之下,盖上精致的棺罩,俗称“绞龙”。起棺时,棺夫要用棺绳使劲朝棺材上甩三下,俗谓告诉死者要启灵了,实际上是提醒悲痛欲绝的亲人不要拉住棺材不放。启灵时,除极个别地方外,棺材头部都是朝出殡方向。在安溪,礼生抓一把盐米撒向棺木后,棺夫齐吼一声“起”,才抬起棺木。在霞浦、安溪等地棺木从厅堂抬出门时,忌棺木碰到门墙及其他物体,俗谓会闹鬼,棺夫须脱下草鞋在棺材碰过的地方擦几下以禳解。
在绝大多数地方,殡葬仪仗队都相当隆重,队伍的排列顺序也颇为讲究,不但不同方言区有差别,就是同一方言区的不同县、市、甚至不同乡村也存在某些差异。在福州市郊,送葬时,须鸣炮送行,旗幛引路,鸣锣开道。前有纸糊开路神一尊,寿身亭内放有死者的照片或画像,无照片者用纸糊像代替。旗幛是指彩旗和白幛,彩旗分白、兰、红三色,白色彩旗数与孝子孝孙人数相等,兰色彩旗数与孝女、孝孙女人数相等,红色彩旗数则与媳妇和出嫁女儿的人数相等。有的地方则以二个“高照”和二尊神像为前导,“高照”即大灯笼,上书死者姓氏名号和五世同堂之类的字样。神像用纸糊成,高达数丈,俗谓“开路神”。随后是乐队和举着绣有虎、豹、狮、象之类动物的“生幡”队,接着是由两名儿童抬的灵轿,内置遗像或牌位、魂帛。灵轿左右有小乐队伴行,哀乐曲调不绝于耳。灵轿之后,依次是送葬宾友、灵柩、哀乐队、二十四孝牌、孝眷、族党戚属,最后是挑晦饭和“百子千孙”灯笼的人群,孝男有几个,便挑几担。送葬队伍中还须有人专门撒纸钱和放鞭炮。长乐县的殡葬仪仗在福州方言区中是较为隆重的。随后是灵轿、乐队、灵柩、孝眷及送葬宾友,最后是抬着米时、粽及其它祭品的人群。贫穷人家没有这么讲究排场,薄棺收殓后即葬,称“起马上任”,葬仪从简。
梅山文化,点点滴滴的汇聚,集成古代文明的瑰宝,其中那些独特的地名传说,更是古老长河中迸出的浪花。地处新化县桑梓镇石窖村北面的前程村,俗名叫玉米冲,讲起这一地名原由,是一段沧桑久远而讽渝深刻的故事。康熙...
传说畲族的祖先是狗头王,人身狗头。为什么人身狗头呢?古时候,高辛帝宫中有个左耳奇大的大耳婆。一天,高辛帝请医生替大耳婆治耳朵。医生却在耳朵里扣出一颗蛋来,群臣把蛋拿到宫中的一个楼上。天上的凤凰领着地上...
孟轲之母因为“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天下母仪的典范。但是孔子母亲颜征在的教子故事,却鲜为人知。其实,孔母在孔子的成长中同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弟弟...
车村,一个很奇怪的名字。车村每年年初六都要从姚夫人庙里请出姚娘娘到村里巡游,保各家各户平安,各家各户都会在姚娘娘到来之前准备好祭品和香火祭拜娘娘。当天是车村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对于乡间的神仙,我见得很...
山西民间普遍信奉财神爷,希冀发财致富,商人更甚,商号店铺大都供奉财神爷。民间一般把赵公明视为财神,大约来源于《封神演义》,因他助商纣王抗周,被姜子牙治死。姜子牙封他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萧升...
世界上最高的女人我们都说姚巨人,但是世界上有一个女人比她还高,虽然不会打篮球,这名“壮汉”的身高竟达到了2.31,成为了世界上最高的女人。印度人艾伦,这名世界公认的最高女性,2...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