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崂山民间文学艺术(2)

梓洁君2024-02-26

民间曲艺

20年代初,崂山地区流行评话、东路大鼓、渔鼓、打牛骨头、呱哒板等曲艺说唱形式,因其内容生动通俗,说唱简单易行,故长期为山区农民所喜闻乐见。操此业者多为盲人或民间艺人,于村镇集市演唱赖以糊口。有些读过经书的老学究常以闲时聚乡邻谈古论今,说书消遣,所说书目多为《杨家将》、《说岳》、《三国演义》、《封神榜》、《聊斋》等。建国后,民间曲艺活动增加了新的内容,配合形势和各项中心任务进行宣传,活跃在山区各乡村。同时,业余曲艺创作活动也十分活跃。

柳腔

在崂山山区居民中备受喜爱而久演不衰的地方剧种当推柳腔。柳腔传入崂山地区约100余年,初盛行于崂山西部,民间的柳腔戏班初创于此,并迅速传播、发展,授戏及演出盛极一时。柳腔的曲调有花调、悲调(亦称悲宫)及快、慢、垛、数、散、摇、哭头、二六、流水、南锣、娃娃腔多种板式。其中花调和悲调是柳腔的基本唱腔,其用尾声向上翻的“勾勾腔”是柳腔的典型声腔,表现出其特有的韵味。因其通俗易懂,戏文中又多用乡土语汇,唱腔委婉动听,表现粗犷朴实,故在崂山山区颇为流行,男女老少莫不喜爱,大凡崂山人都能唱几句柳腔戏,有“小人一落地,哭声活像柳腔戏”之说。尤其崂山山区的妇女更为柳腔戏所倾倒,至今,此处的老、中年妇女哀伤时,有的仍用柳腔的“悲调”倾诉原委,可见流传之深广。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