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仕熊奔赴硇洲途经吴川,会见了避元兵南下的吴川籍进士、右相兼框密使陈惟中,书写易仕熊人生新的一页。
陈惟中是南宋忠臣,宋宝佑四年(1256年)中进士时,易仕熊尚未出世,但对易仕熊的才干非常敬重,不倚老尽地主之谊,躬身在吴阳极浦亭与易集议勤王事宜。他们不辞劳苦,四处奔走,密会精英,招兵买马,添置船只,筹划光复宋室。陈惟中曾赋诗记下当时的心况:“极浦亭前望远天”,“海月高时人未眠”,“异日北归须记取,平芜尽处一峰园”。正当一切就绪,会合硇洲行动在即,群臣拥幼帝开赴新会崖山,最后血战崖门,全军覆灭,陆秀夫抱帝投海。宋朝灭忙,易仕熊仰天浩叹,悲怆不已,面北痛哭数日,以祭国殇。陈惟中决意誓不事元,远走占城(越南北部)。易仕熊不忘故国,决心隐居吴川。赵氏夫人长途跋涉,千里寻夫,终与夫君相会。得知丈夫立意在吴川开基创业,欣然支持,决心与夫君同甘共苦,改写人生。初居飞鹅岭,徙居碓砍岭,后奠居上杭村。上杭青山环绕,绿水萦迴,风光秀丽,景似杭州,为怀念南宋王都杭州,起名上杭,“上”与“想”近音,即思念宋室之意。
易仕熊从朝廷大官,沦为一介平民;赵氏夫人也从皇室千金,变为乡间村妇,他们面对反差,正视现实,相敬如宾,相濡以沫,重写人生。他们扎根上杭,开荒建舍,挖沟筑塘,与村民友好相处,教乡民习文练武,传授推广中原和江南生产技术和文化,口碑甚好。易仕熊临终前,还留有家训,再三嘱咐子孙,与人为善,与邻村各族姓氏和睦相处。
易仕熊在吴川生活45年,卒于元至治三年(1323年),终年65岁。他到吴川的第4年,生下独子继述,是元皇庆元年(1312年)壬子科举人,任湖北荆州府公安县教谕,也开创了易氏崇文尚武传统和家风。在此后的科举中,吴川易氏人才辈出,按光绪十三年版《吴川县志》列举,吴川县历代状元翰林进士举人名录中的上杭人,自始祖易仕熊为宋代进土起,元明清代都有金榜题名,计有易世、易璘、易中等10人。易璘是明朝乙未科进士,任广西梧州府教授;易中是清代已未科武进士,授职驻京提塘官。上杭易氏家族在清嘉庆年间,还办起文林义学,是吴川早期颇有规模的学堂之一。
易仕熊是吴川易氏家族的始祖和奠基人,也为吴川的发展和培育人才作出重要贡献。易氏后人承传和发扬了先辈的传统美德。上杭、东岸、沙坡嘴、岭尾、后涌等易姓村庄是“抗日革命根据地”、“革命老区”。为抗日,为新中国的诞生,有26位易姓青年和20多位易姓群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今日上杭村文明村建设如火如荼,一大批外出经商老板继承祖先遗训,回归家乡建设。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上杭村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孟轲之母因为“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天下母仪的典范。但是孔子母亲颜征在的教子故事,却鲜为人知。其实,孔母在孔子的成长中同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弟弟...
车村,一个很奇怪的名字。车村每年年初六都要从姚夫人庙里请出姚娘娘到村里巡游,保各家各户平安,各家各户都会在姚娘娘到来之前准备好祭品和香火祭拜娘娘。当天是车村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对于乡间的神仙,我见得很...
山西民间普遍信奉财神爷,希冀发财致富,商人更甚,商号店铺大都供奉财神爷。民间一般把赵公明视为财神,大约来源于《封神演义》,因他助商纣王抗周,被姜子牙治死。姜子牙封他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萧升...
世界上最高的女人我们都说姚巨人,但是世界上有一个女人比她还高,虽然不会打篮球,这名“壮汉”的身高竟达到了2.31,成为了世界上最高的女人。印度人艾伦,这名世界公认的最高女性,2...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吕蒙正故里位于洛阳城东南10余里偃师市西南佃庄镇(现属伊滨区)相公庄村。北宋名相吕蒙正(944~1011年),洛阳人,幼贫苦读,孜孜好学。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及第,为将作监丞,通判昇州,不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