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漳州徐竹初传统木偶雕刻艺术

南曼氏2023-12-05

漳州徐竹初传统木偶雕刻艺术

徐竹初1938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一个木偶世家。从艺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继承了祖辈优秀的雕刻手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仅造型方面,由徐竹初创新设计的品种就有600多种,戏曲的生、旦、净、未、丑等各行当齐全。既有传统名剧的名角,又有神话传说中的神仙、魔、怪等形象,个个脸谱不同,神态各异,生动传神,被称为“东方艺术珍品”。

木偶头为核心包括头、四肢、服装、冠盔等,作品真率、精致、优美。徐竹初的木偶俗称北派木偶,其技法源自北方汉剧的风格模式。徐竹初则创造性的将原有风格结合,强调了木偶戏剧的表情化与性格化,他掌握了中国雕塑优秀传统的精髓---“以形写神”。因此,他在落刀之前,总要细细研究,认真揣摩刻划人物身世、身份、性格、好恶。一旦思考成熟,就有把握地下刀。他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蓝本,以对称、均衡、对比、调和的艺术法则,使用造型、线条、色彩等艺术语言,运用夸张、变形、强调、减弱、提炼、概括等艺术手段,拟容取心,为对象传神写照。

通过对徐竹初传统木偶雕刻的抢救和保护,使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并传授至海内外,使木偶雕刻艺术得到传承,并促进对台文化交流。

漳州徐竹初传统木偶雕刻是中国木偶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他以其悠久的历史,特殊的祖传工艺,丰富而精美的性格化造型享誉世界,分布在厦、漳、泉以及周边地区。

徐竹初,生于1938年,福建漳州人,当代著名的木偶雕刻艺术大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漳州木偶的传承人,一级美术师。对于木偶雕刻这门艺术,在当今的民间艺术家之中,无论雕刻技艺还是艺术水准,大约少有人能与他比肩。

早在清代嘉庆年间,他的远祖徐梓清便在漳州开设了一家名为“成成是”的木偶作坊。传到徐竹初的父亲时,已是第五代。他的父亲叫徐年松(1911—2004),是一位富有声望的木偶雕刻家,技艺高超,名重一时,和泉州的木偶大师江加走并称“南江北徐”。出生于木偶世家的徐竹初,自小便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中学习木偶雕刻艺术。还在读初中时,他的木偶作品就在1955年的全国少年儿童科技和工艺品展览会上获得特等奖,受到中央领导和各界人士的关注。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还在展览留言簿上题词,赞誉徐竹初“木偶头雕刻神情逼真生动”。

漳州木偶是中原文化与闽粤文化融合孕育产生的民间艺术珍宝。徐竹初作为漳州徐氏布袋木偶的第六代传人,有着60余年的从艺生涯。他的作品保持着最为传统的制作方法,从材料、工具到雕刻、糊裱,再到最后的彩绘,一丝不苟,被誉为小器大作的典范。对于人物角色的表现,能够兼顾舞台表演和审美欣赏的双重需求,张弛有度,惟妙惟肖。在谈到徐竹初木偶的艺术特色时,著名漫画家丁聪有一句恰当的评价:“神情兼美,工艺绝伦。”徐竹初一生共创作出600多种人物角色,规模宏大,郭沫若先生称其“创造偶人世界”。

我国的木偶艺术源远流长,而且分布广泛,遍及大江南北。但从制作工艺的繁复与精美程度而言,闽南木偶实为翘楚。徐竹初的木偶头雕刻通常需要几十道工序,粗分至少也有10道。首先选用当地盛产的樟树,用斧头砍出一个粗胚,基本分出三面体的头部和圆柱形的脖子。接着依据具体对象角色,参考“三停五眼”等传统法式开始定形,再经粗刻,最后细刻。眼和鼻既是面部最重要的器官,也是高点和低点的两个参照,还是检验面部是否对称的重要部位,徐竹初在这两部分耗时费力最多。雕刻完毕后需用细砂纸进行打磨,然后进行上土、裱纸,最后才能彩绘。这部分是徐竹初木偶艺术在工艺上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区别于北方木偶的重要特征。上土即是用研磨得极为精细的金门土和着牛皮胶,调水为胶水状,用毛笔涂刷木偶头十余遍。待干后以极薄的小块棉纸,蘸胶水糊裱整个木偶头部。然后再重复上土十余遍。最后才能以传统矿物颜料进行彩绘。徐竹初制作的木偶头虽然是方寸之间的小物件,但却保持最为传统的制作工艺,与我国传统泥塑佛像以及木构建筑的塑造与彩绘技艺如出一辙。此工艺虽然耗时费力,然而制作出的木偶头不仅精致华美,经久耐用,而且还具有中国气派。徐竹初的木偶是实用与美观完美结合的典范,他传承的不仅是一项制作工艺,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守护与发扬。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