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西江文化与习俗(2)

贵群酱2024-08-26

第四,西江一带在古代相继建立龙母庙,如顺江而下,西江最上游的龙母庙建于岑溪、藤县、梧州、德庆,而所有龙母庙均依山面水而建,成为历代文化艺术的遗产。广东德庆悦城龙母祖庙建于秦汉期间,已有一千多年,位于悦城河与西江交汇处,是一座凝聚了历代建筑和造型艺术的殿堂,它与广州的陈家祠、佛山祖庙合称为南方古建筑“三瑰宝”。梧州市的龙母太庙建于宋代初年,位于城北桂江东岸,是一座具有宋代建筑风格的文物古迹。而今,几乎每一地方的人民政府,都在想方设法的论证龙母就起源于自己的家门。这场对“名人”的争夺,也反映出西江人深沉的文化积淀。

除了端午节之外,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还有一个乞巧节。梧州民间风俗有“拜七姐”之习,乞巧节前,未婚少女相约组合,精心制备绣花鞋、巧烛(用芝麻粘在蜡烛上,粘成花卉等图案),巧米(用白米在碗碟里堆筑成花朵)等。初六日以七碗巧芽(芝麻、绿豆、黄豆、稻谷或麦子等的嫩芽)、茶、酒、水果、桂圆、红枣、花生、瓜子等,罗列满桌,陈之于庭。是夜,闺女和少妇换上新衣,初更时分,焚香燃烛,围坐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默祈祷能嫁个如意郎君或早生贵子。此时,男女青年均可穿房入舍共赏少女手艺。展出的手艺品非常精巧,有的将芝麻一粒粒串联起来,制作出各种花草、人物、亭台、楼阁,有的在名贵的丝绸上刺绣出花鸟虫鱼、人物山水等,赏玩至半夜始散。20世纪60年代以后,乞巧活动渐渐少了,有些地方改变了它的内容,但沐浴天仙圣水的内容不变,每到七月初七凌晨,梧州男女老少都涌向鸳鸯江游泳,传说那天七姐下凡与牛郎相会。游七姐水能预防皮肤疾病,另外,贮存“七月七水”,认为以之调药有助疗疾的观念及作法,依然作为民间风俗保存下来。

水具有空灵的、无形的、亲和的特点,生活在西江一带的人们,有着许多与水息息相通的维系,有着与水一样的特性。即使在上古时代,在自身没有能力去克服战胜自然灾害时,也不因水的肆意而远离江河,迁徙别处。而是傍水而集,近水而居。利用水的流动,进行物物交换,货币交易。并逐渐在江岸上设交易中心,渡口附近建立城市。而城市的发展也是以岸为起点,为中心,逐步地向外延伸的。从城市的建筑发展来看,建筑风格也是从唯实而逐渐走向唯实与唯美相结合。汉代前,西江人的房屋以简易木构架为主,至汉代,出现干阑式住宅,地层架空,用以放置杂物或饲养禽畜。西江水上涨浸屋时,地层的物便于搬迁,上层住人。

汉代至隋代,由于西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太阳幅射强,日照充足,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等特点。房屋建筑主要考虑遮日晒、挡风雨、御兽害等。唐宋时期,西江一带的商业已相当兴旺,沿江而建的房屋基本上楼上住人,楼下作商铺,至清代1897年,随着中国国门的打开,商埠的开辟,西江流域的一些城市如肇庆、梧州等出现一些水泥建造的楼房,民国时期,楼房及商铺建筑都建有骑楼,供行人来往遮阳挡雨。在靠近河边或其他低水位街道的骑楼砖柱,建造时还预埋铁环,作为洪水浸淹街道时拴船之用。低水位骑楼房中的窗户为门式,以备洪水来时从此落船。

解放后,房屋的建筑结构已由竹木结构较多转为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20世纪80年代,大部分的房屋结构以框架为主。一些新房屋已注入现代化的审美观,注重造型艺术与自然相吻合,以人为本,建筑多种风格并存的楼房。同时,随着经济的崛起,城市商业的繁荣,一些商楼的设计在楼门口前面建立水池、鱼池,水池上有石珠滚动且喷水、喷雾,象征着财源滚滚而来,鱼池则寓意年年有余。尽管如此,打上时代特色的骑楼房还大量地保存。就像保存一段历史,水的文化从中凸现。

西江文化是水的文化,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均与水有关。一条条西江支流就像一艘艘小船,向大海行驶。正是那条西江,成为沟通世界的桥梁。使沿江的城市在古代就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汉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赵佗自称南越武帝,在梧州市建立苍梧王国,封赵光为苍梧王。明朝成化元年(1465年)初,设两广总督驻梧州,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两广总督府从广西梧州移驻广东肇庆,清顺治十三年(1655年),又从肇庆移驻梧州。至康熙二年(1663年),两广分设总督府,府治分别为梧州、肇庆。康熙三年(1664年),广西总督府治移至桂林,广东总督府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迁至广州。历时一千多年,统治者的政治中心一直顺西江而建。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