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衣,寿材,过冥寿
旧时,在合肥寿俗中,还有做“寿衣”、“寿材”,过“冥寿”等特殊风俗。
每当老人到了知命之年(五十岁)或耳顺之年(六十岁)时,子女便为父母制作寿衣,即老人百年以后所穿的老衣。寿衣一般以棉、麻布为主,忌用绸、缎。
做寿材,俗称“做老房子”。老人到知命之年后,子女便为父母做“寿材”。一般选在闰月,民间认为,三年一闰,由余日积累而成,可以延年益寿,俗谓“闰年闰月一百岁”。
合肥民间俗信“寿材”,谓老人寿终正寝、享福尽寿之意。故寿材又戏称为“嫁妆”。因此故,合肥民间有许多家庭,常在老人进入暮年(多在七十俗称古稀之年)之后,即提前做寿材,此俗一是表达对老人的孝心,让老人对后事放心,二是谓此可“冲喜”,得保老人安然无恙,免灾长寿。
做冥寿,是一种特殊的风俗,在民间已逐渐消失。也叫做阴寿,指祖先亡故以后,每逢整十,子孙设神像或神位于堂中,对之行礼,设坛延僧,诵经礼忏,以此表示后人的孝念。冥寿亲戚朋友有送纸扎绽者,也有登堂拜祝的。
添寿与借寿
人们相信行善积德延年益寿。扶贫济弱、修桥补路都是善举,可以积德。不过,这做起来并不容易,所以就产生了可以积寿、增寿的象征性行为,诸如诵经礼忏、烧香祷告,庙观施舍,放生,抄写经卷等。甚至还有“添寿”之举——旧时不少地方年过五六十的人都有寿米缸,平时总要在缸中放上几斤米,不能断,表示延年益寿。每年尝新节,即新米上市,儿女们要选上好的白米,倒入缸中“添寿”,亦称“养缸”。缸里面的米平时不能动,只有做寿时才能舀一些出来煮干饭,敬给老人,表示儿女祝愿老人健康长寿。
合肥民间信仰认为,寿命在天,寿数有定,该活多大年纪就能活多大年纪。因此,寿数就像个人财产一样可以出借、转让。“借寿”礼俗就建立在这种信念的基础上。凡家人有病,医治无效,深知没有活命可能的时候,人们便认为此人寿到,只能借寿给他,以求延寿。出借寿数的多是病人的子女或亲戚至友,并且必须自觉自愿,否则不会灵验。借寿时,出借寿数者要斋戒沐浴,虔诚拜祷,祈求老天爷允许借寿。如果病人出乎意料地转危为安,人们就认为老天已经准许借寿,因此要焚香许愿,答谢苍天。假如病人一命归天,出借寿数的人也要烧香祷告,取消前言,以免冥府阴司的阎罗判官阴差阳错,把出借人的寿数误判给了别人。
但此俗信在合肥民间并不多见,只有极少数富裕人家担心“断后”而为之。
孟轲之母因为“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天下母仪的典范。但是孔子母亲颜征在的教子故事,却鲜为人知。其实,孔母在孔子的成长中同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弟弟...
车村,一个很奇怪的名字。车村每年年初六都要从姚夫人庙里请出姚娘娘到村里巡游,保各家各户平安,各家各户都会在姚娘娘到来之前准备好祭品和香火祭拜娘娘。当天是车村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对于乡间的神仙,我见得很...
山西民间普遍信奉财神爷,希冀发财致富,商人更甚,商号店铺大都供奉财神爷。民间一般把赵公明视为财神,大约来源于《封神演义》,因他助商纣王抗周,被姜子牙治死。姜子牙封他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萧升...
世界上最高的女人我们都说姚巨人,但是世界上有一个女人比她还高,虽然不会打篮球,这名“壮汉”的身高竟达到了2.31,成为了世界上最高的女人。印度人艾伦,这名世界公认的最高女性,2...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吕蒙正故里位于洛阳城东南10余里偃师市西南佃庄镇(现属伊滨区)相公庄村。北宋名相吕蒙正(944~1011年),洛阳人,幼贫苦读,孜孜好学。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及第,为将作监丞,通判昇州,不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