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宿松民间时令与乡风民俗(5)

壞簲気2024-07-23

七月七是吃巧节,女儿节。民谚云:“七月七夕,吃巧穿针。”过去姑娘们在这天晚上学习穿针引线,说以后就心灵手巧,会干针线活。七夕有个传说,牛郎、织女通过鹊桥相会,第二天看到鸦鹊头上少了些毛,说是被牛郎、织女过鹊桥时踩掉了。这个神话是来自天上两个星座,牵牛星在银河之西,俗呼牛郎,一名河鼓,又曰黄姑,大概以牵牛三星象牛头角和嘴之形,所以叫牵牛。织女四星象梭形,因而名织女。织女在银河之东,传说为天帝之女,又叫她天孙,会纺织,唐朝韩愈有“天孙为织云锦裳”的诗句。天孙同牛郎结婚时,向天帝借钱30万,因还不清这笔债,被罚居银河两岸,只许每年七月七日由鹊架桥相会一次。后人有《七夕》诗为之叹息:

一年一渡鹊桥来,话到双星事可哀。天上也因贫受累,人间怎不重多财。

现在有些小夫妻结婚,讲排场,摆阔气,婚前债台高筑,婚后债务缠身,图一时之快乐,惹长时间的烦恼,甚至后来生活难以为计,闹得夫妻分手,也可从牛女身上得到一点启示。

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也称中元大会,鬼节。家家上坟祭祖,焚香化纸钱,或者烧包袱。对一些坟墓不在本地的祖宗,或曾在生前许愿的亲友,就以烧包袱的方式寄托哀思。包袱皮就是一个大信封,内装纸钱,金银元宝等,封面写上收件人的姓名,地址,盖上道士的法印,焚化寄去。在写收件人姓名时有个口诀:“道远几时通达,路遥何日还乡?”如寄“×××老大人受用”,最后一个字必须逢走之边,否则就通不过关,上述八字中最后一字逢遥,说明能通关。写碑文也是如此,如“故显妣×××老夫人之墓”,这最后一字逢“还”是对的。

八月十五是中秋,这是个重要节日,也是家庭团圆的日子,像天上月亮一样。这天晚上,家家准备糕点,主要是月饼,月饼花样繁多。儿时,父亲总要买几个大麻饼,送给奶奶,然后每个孩子都发一两个,有时,我们用线穿着挂在胸前,晚上就拿月饼在月亮面前晃晃,献月家婆。一些富裕人家设晚宴,摆糕点,合家团聚赏月。中秋,过去还有一个习俗——摸秋。“春华秋实”,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摸秋就是摸秋天的果实。晚上一些小伙、姑娘、儿童,到山上、地里去摘果实好玩,这不算偷抢,主人家也不说“不”。儿时,我也去摸过秋,在棉花地里摘些棉花,以后碰上买板糖的,就以棉花兑糖,也有乐趣。凡定亲的男女,准备当年结婚的,男方要给女方家送中秋节礼,包括糯米粑、月饼、肉、糖等,也可以钱代。读私塾的学生,也要给先生送中秋节礼。

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又叫“重九”。因为《易经》中将“六”定为阴数,将“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重九。重阳节形成于战国时期,唐代定为节日,民间一直流传至今。现在又称“老人节”,在此期间,进行敬老活动。过去有重九登高的习俗,一些骚人墨客,三五相约,攀山越岭,饮酒赋诗或插茱萸。这是起源于桓景,《齐谐志》上说,“桓景从费长房学仙法,知道家里当有灾,于九月初九日臂挂茱萸,举家登山躲避,至晚回家,鸡犬牛羊,果然死去。”所以重九登高,是效桓景之避灾。重阳节,一般人家是吃面食,有肉蒸面、油炒面。现在敬老,有的是设盛宴。

十月小阳春,是人们较普遍的说法。因这是秋冬之交,高温季节已过,低温尚未到来,气候有点接近阳春三月,一些花草树木,有的萌发新枝,甚至二度开花。小阳春并没有什么活动,只是说说而已。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