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十五“七月半”,又称:中元节,晚上早关门,旧传此时地狱鬼出来讨食。莆田民间有祭地官、祭祖宗、普渡亡魂之习俗。莆阳俗谚:“初九、初十金龟滴滴。十一、十二,金粿迈味。十三、十四,挑来挑去。”如是亲人殁的第一年称“送头年纸”。出嫁女回娘家,拜祭祖先神主牌,恸哭甚哀,表示无法尽孝之情。莆田过去有一首写中元节女儿回娘家“送纸”习俗的《送纸》诗:
渠家旧纸侬新纸,不是送斋即送荤。
每岁中元前二日,道旁问讯此声纷。
其兄弟回送红灯笼及“车骑轿”,饭碗十个、甘蔗一双,祝添丁过甜日子。七月十五为主祭日,也称“接公妈”。这一日,天气特别炎热,又叫“公妈热”。祭品以素食素菜为主。清《莆田县志》载:“十三日各家具酒食、迎先祖,展遗像于堂。十四大祭,十六日以酒食送先祖。”
先是八月三日“灶公生”,做“豆煎粿”,祀土地公。历史上八月逢大淳月,洪涝和台风成灾,沿海民众祈祷土地公保合境平安。八月十五“中秋节”,独特的是“送秋”,出嫁女回娘家,带米粉、月饼、香芋、白粿等孝敬父母,谓之送秋。中秋夜,外地亲人能回家的都回家,晚餐前先“各具白粿榛栗酒席祀先”,至夜菜肴,必须煮一道“芋群米粉炒”,以槟榔芋最上等,去皮蒸热切块,加以香菇、猪肉炖煮无汤,谓“芋芋又一年”。餐后赏月,莆田最佳赏月处为二十四景之一:白塘,称“白塘秋月”。黄仲昭有中秋诗:
浮生无计挽流光,岁月催人似箭忙。
屈指又惊秋欲到,晚来微雨试新凉。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是妈祖羽化升天日。乡村蒸“九重粿”,祭先祖。山区此日天高云淡,农事最闲,故山民多以是日上山“扫墓”,以九重稞为祭品。城关市民多结伴登山,至暮乃归。明嘉靖官广东按察佥事郑东白有诗述怀:
九日寻花花未开,与君同上御风台。
一双白鸟云间下,万里黄河天上来。
令节举杯俱酩酊,他乡聚首且徘徊。
江南回首红尘起,沧海楼船画角哀。
而清康熙朝官礼部郎中林麟焻则别有一番情趣:
霜风猎猎冷吹衣,苽米初香蕨正肥。
无限登临好重九,陇云亭叶一齐飞。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等地,其余散居在新平、元江等三十余县。人口102.5万多人(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1953年1月24日成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
八月月圆节是拉祜族的传统节日。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晚上,要把自己的瓜果和谷等选最好的拿来献月亮,因为月亮为人们分明耕种的节令。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各家把选来的南瓜、黄瓜、包谷、谷穗、水果等(其中梨是不可缺少...
梅山文化,点点滴滴的汇聚,集成古代文明的瑰宝,其中那些独特的地名传说,更是古老长河中迸出的浪花。地处新化县桑梓镇石窖村北面的前程村,俗名叫玉米冲,讲起这一地名原由,是一段沧桑久远而讽渝深刻的故事。康熙...
传说畲族的祖先是狗头王,人身狗头。为什么人身狗头呢?古时候,高辛帝宫中有个左耳奇大的大耳婆。一天,高辛帝请医生替大耳婆治耳朵。医生却在耳朵里扣出一颗蛋来,群臣把蛋拿到宫中的一个楼上。天上的凤凰领着地上...
孟轲之母因为“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天下母仪的典范。但是孔子母亲颜征在的教子故事,却鲜为人知。其实,孔母在孔子的成长中同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弟弟...
车村,一个很奇怪的名字。车村每年年初六都要从姚夫人庙里请出姚娘娘到村里巡游,保各家各户平安,各家各户都会在姚娘娘到来之前准备好祭品和香火祭拜娘娘。当天是车村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对于乡间的神仙,我见得很...
山西民间普遍信奉财神爷,希冀发财致富,商人更甚,商号店铺大都供奉财神爷。民间一般把赵公明视为财神,大约来源于《封神演义》,因他助商纣王抗周,被姜子牙治死。姜子牙封他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萧升...
世界上最高的女人我们都说姚巨人,但是世界上有一个女人比她还高,虽然不会打篮球,这名“壮汉”的身高竟达到了2.31,成为了世界上最高的女人。印度人艾伦,这名世界公认的最高女性,2...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