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南词戏

动情2024-02-16

南词戏

南词戏,流行于南平地区,它是从滩簧小调发展来的。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滩簧小调从苏州传入南平时是以坐唱形式出现的,唱、白均用苏州“土官话”,以唱为主,间以说白。曲调有“大调”与“小调”两类,以南词八韵为其基本调,又因滩簧直接受苏州昆曲影响,保留有「泣颜回」、「耍孩子」、「一枝花」、「将军令」等曲牌。而清唱的曲目也多来自昆曲的剧目,如《断桥》、《秋江》、《出塞》、《白蛇传》、《西厢》、《拜月》等。

清中叶至民国期间,南词在南平得到了发展。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成立的第一个班社叫“静逸轩”,参加者多是知识界人士与商人。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成立有“以成社”,清同治十年(1871年),南平天主教徒组织“三德堂”,清光绪年间(187~1908年),有“同乐轩”,民国5~35年(916-1946年),又有“鹤鸣社”、“赓韵琴社”等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词得到进一步发展。1953年,在原有南词清唱的琴社基础上,南平成立第一个业余剧团,并排演了第一个传统小折戏《井台会》,使曲种向剧种迈出了第一步。演员从清唱坐弹开始走上舞台,按行当角色化妆演出。随后,城乡也相继成立业余南词戏剧团,演出《秋江》、《出塞》、《吐袖》、《牡丹对药》等剧目。同时,变原先的“土官话”为普通话,并向婺剧、京剧、昆剧等学习表演科介,丰富了南词戏艺术。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