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西秦戏(3)

乐容2023-06-25

西秦腔在我国历史久远,欧阳予倩认为当昆弋盛行的时候,秦腔早已在民间流行了。清中叶,秦腔在南方诸省流行的情况,不亚于弋阳腔。清乾隆四十五年(1785年),江西巡抚郝硕在《奏办戏曲》的奏文中,谈到秦、弋、楚诸腔,“江、广、闽、浙、四川、云、贵等省,皆所盛行。”同时还指出:“惟九江、广信、饶州、贡州、南安等府,界连江、广、闽、浙,如前项石牌腔、秦腔、楚腔,时来时去。”这就有力证明,清中叶,秦腔梆子在南方诸省的影响是极深广的。南方的情况如此,北方各省也不例外,特别是京都一带,西秦戏遍及京郊农村,《燕兰小谱》指出,乾隆末期,由于西秦戏的盛行,以至在京的“徽伶皆习西秦腔”。

在清人笔记中,有些人还把在京郊一带农村演出的西秦腔称为当时最纯正的西秦腔。周贻白也认为西秦腔实即秦腔。至于海丰的西秦戏,是否与清中叶流行的西秦戏是同一个样子,无从而知。相信也不可能完全一样,因陕北梆子流入各地之后,无不起变化;各地的二簧腔也一样,变化很复杂。但有一点可研究的,即陕西秦腔剧团的老艺人言,数十年前,陕西的秦腔与汉调二簧是合班的,后来分家各自发展,汉调二簧反而因此衰落,已至没有专业的戏班。

海丰西秦戏的正线调,既然和汉调二簧,以及江浙的老二簧有相同和近似之处,则可肯定它是较早期的老二簧调。这种老二簧腔,既可能是在秦腔与汉调二簧未分家前保留下来的,也可能是吸收了老弋阳中的老二簧腔,或综合两方面的老二簧发展起来的。清代的皮簧戏,总的方面是善于博采众长,声腔很杂,不断发展和变化,遍及全国,其源虽同,其派各异。海丰西秦戏现存腔调只有正线、西皮、二簧、杂调几种,并不算太复杂,这与流入粤之后,逐步退居海陆丰沿海地区,与外地少交流有关。

至于西秦戏的主要曲调正线,其中有些类同于早期徽班中的二簧,那是嫡氏兄弟的关系。有人认为海丰西秦戏的祖先是徽班,除举西秦戏中的正线调中有若干类同之外,就是举清乾隆时广州《梨园会馆碑记》载乾隆二十七年至四十五年(1762 1785年)每年都有几个安徽班入粤演出作为佐证。这个资料尚不足以说明问题。原因是,安徽班在明代,其主要声腔是以弋阳为底子,几经变迁,又发展为太平、四平、青阳、二簧等腔,有些徽班则是唱昆的。安庆梆子(皮簧戏)的盛行则是清中叶的事。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