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漳浦古老民间风俗 穿灯脚(2)

赤奋若郎2023-09-01

2、赤湖镇内的“穿灯脚”

赤湖镇与佛昙镇接壤,元代在此建了小城,明正德间民间又扩建成大城。东南面为大海,交通发达,人口众多,以陈姓为最。明末清初,尤其是清乾隆问大批赤湖人迁徙台湾谋生,常年互有来往,现存镇中的陈姓祠堂,就是清中期移居台湾的陈姓人回来修建的。

我们所调查的就是赤湖镇的陈姓人。此外,其它宗族姓氏亦各有活动,各有大同小异的习俗。活动期间,互不干涉。

赤湖陈姓人的“穿灯脚”,是从正月十三日开始的,所扎的灯,称之为“灯翁”,分为二座,灯架均为2.5米/4米,适合能放置在祠堂正堂的次间为度,悬挂1.5米高。背面靠在次间和耳房之间的墙上,两角挨着明间和次间之间的柱上,左右各一座,前呈台阶状,分五六级向上收拢。因当地的纸扎传统工艺甚高,故能极尽精巧,均为人物。第一层为“状元及第”的官宦打扮的人物,以上几层则是“辕门斩子“、“三战吕布”等戏剧故事人物,中心扎二座高山,系赤湖附近的二座“灶山”、“孔雀山”大山。灶山为其先祖父的葬地;孔雀山为其先祖母的葬地,两座灯迄之间的四根柱子分别写着赤湖八景的名称:东面金龟背印、沙栖织绢;西面尖峰文笔、狮象把径:南面南山空壳、葫芦把谷;北面凤山朝阳、灯火夜光。

正月十五之夜,新嫁娘们和新添丁的小媳妇们则身穿新衣,同样以自家婆婆或姆婆、婶婆等陪伴,手持甘蔗从东门入,低头穿过右边的灯翁,向西绕过“祖公龛”,再往左侧的灯棚下由里向外穿过,从西门而出。同样,在这过程中,男人们也只能集中在祠堂的明间中站着助兴,四周绕着红线,以防越过雷池半步。之后,十四、十五日夜,这一活动仍可继续进行。十五之夜,元宵节活动也同时举行,祠堂中的二面大鼓,由年轻小伙子轮翻敲击,直至半夜。这时祠堂门前广场上树起两杆“焰火”(俗称双篙焰火),结成芝麻籽状,自上至下连续燃放不熄。

此外,百姓喜闻乐见的“社戏”(地方戏)、花灯、迎神均同时举行,热闹非凡。这一喜庆气氛一直延至下半夜。第二天,由负责这一年闹“灯翁”的“翁头家,。挑着从灯棚上解下来的各种不同的灯翁,挨家挨户分送给参加穿灯脚的人家,同时收取这一活动的费用。人们便围着这一挑吉祥之物,新生男儿的将分到“状元及第”之类的彩扎,新婚的则分到灯花,而运气不好的,得到的可能仅仅是扎丑角之类的灯翁了。此刻的“翁头家”身份倍增。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