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的农业生产领域十分广泛,各种农作物栽培和各种粮食作物生产,都有相应的生产风俗相伴,其内容丰富,洋洋大观。农经作物主要有大麦、小麦、水稻、谷子、玉米、大豆、绿豆、豇豆、豌豆、高梁、黍、红薯、土豆、芋头、棉花、大麻、萱麻等,还有各类蔬菜、瓜果、药材等。在这里,我们沿着节令的生产过程,通过对传统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的介绍,以展现南阳丰富多彩的农业生产风俗。
在民间,耕地的方式依据耕地的自然状况以及农民的家庭条件不同,可分为犁耕、耦耕、刨耕等。
待土地耕过之后,还要碎土、整平和保墒,为播种做准备。在南阳民间,碎土用耙,所用之耙一般为方耙。它始于东汉末年,原为“一”字形耙,即在一根横木上安装9根齿,再装上辕而成。南北朝时改为人字形钉齿耙,宋代时改为长方形钉齿耙,延用至今。长方形钉齿耙长7尺,宽3尺。7尺长的两条耙方称为桯,桯上各凿方孔一排,孔中装置铁制耙齿。用牛力拉牵,耙与牛连接的用具与犁相同。操作时,“掌鞭”立在耙上,一手执鞭驱使牛,一手拉套绳左右方向,其口令与犁地时相同。随着耙向前运动,“掌鞭”要有节奏地抬动左右脚,使耙均匀地左右晃动,呈波浪状前进,以求碎土精细。
地耙过之后,用耢进行平整和保墒。保墒对于庄稼具有重要意义。南阳民间有谚曰:“抢墒种秋,有苗能收。”南阳民间的耢就是一个去掉了耙齿的耙,俗称“耙方”。农家里手耢过的地,呈均匀波浪纹样,十分美观。
播种小麦多用“耧”,山地因地块小或不规则,多用手撒播。耧,由耧腿、耧斗、耧杆、扶手、拖板等部件构成,铁制,亦可木制。操作时,先定耧门,由牛或人在前牵拉,行走要快慢均匀,方向笔直;一人扶耧,边行边摇,使下种匀称。在寒露到立冬这段播种季节里,在那平整如画的田野里,到处是忙碌的人群,远远近近,来来往往,耧铃叮当,呼应唱和,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泥土芳香,使人在这种淳朴的乡情乡俗前流连忘返。在山区小块耕地,多用手播种或用瓠种。所谓瓠种者,乃取大葫芦一个,两头凿空,中贯木棍,一端手执为柄,一端中空为嘴以泻种,再于上方开孔为注种的门。播种时,置麦种于葫芦中,一手执柄,一手挥短棍敲打葫芦,沿垄沟边行边播,使种子成一线播在垄沟里。其操作之法,甚为有趣,精于此道者,行走之有章法,敲打之有节奏,动作之循规蹈矩,令人叹为观止。
小麦播种时节,南阳民间有谣谚曰:“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立冬到小雪,种麦嫌晚些。”及时抢种,对农民而言,尤为重要。
麦田管理活动亦是确保农业丰收的关键一环,尤以春季为最重要。
初春,地表土刚刚解冻,此时要进行划麦。所谓划麦,就是用二齿或三齿铁钯,沿着麦垄拉一遍。划麦的目的,在于松土,增加地温和保墒。随着气温升高,不仅田间土层彻底解冻,而且杂草也开始萌生,此时要抓住有利时机进行锄麦。锄麦的工具,南阳民间多用板锄,在山区,也有使用三齿锄和小挠子的。小挠子乃是一种手锄,柄长尺许,锄麦时蹲在田间禾垄中,垄间株间杂草尽可剔除,属于锄麦当中的精细活。南阳民间十分重视麦田管理,有谚语曰:“秋收一张锄,麦收一盘耧。”“谷锄三遍很少糠,麦锄三遍两头光(谓籽粒饱满)。”由此观之,勤管理对于麦田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南阳民间素有“春雨贵似油”的谚语,意指春雨的可贵。由春到夏,小麦生长的重要环节,如泛青、起身、拔节、挑旗、扬花、灌浆等,若遇天旱,就要抗旱浇麦。浇麦的工具,在抽水机普及之前,先后流行用辘轳、翻车、水车、戽斗等。水车分链斗水车和解放式水车两种,链斗式水车始于唐代,即利用大水轮索链上装设的竹筒提水,用畜力拉动。近代被用于菜园井上,延用至20世纪50年代。解放式水车,呈钢铁结构,始于20世纪50年代,日浇地2~3亩。
割麦的季节,南阳一般在立春后的百日前后,农谚曰:“打春一百,拿镰割麦。”南北部、丘陵地带和平原地区相差1周左右。因为在传统的收麦季节,农民多用镰刀收麦,故民间称麦收开始为“开镰”。南阳有谚语曰,“麦熟一晌”,言指麦熟极快。麦季正值是雨季,此时天气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为了使麦收不落在雨中,麦收工作十分紧张,男女老少都加入火热的麦季抢收工作中,有道是,“麦子焦了头,小姐下绣楼”。抢收期间,人们往往天不明便下地,一直干到小半夜。“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这时早饭与午饭一般都由儿童或妇女挑往田间,此俗称“送饭”。麦收季节主要是与天公争时间,争天时是要赶紧腾茬种秋作物,跟下雨争时间是避免把麦收在雨中,以防小麦出芽,影响麦子质量。所以,在南阳民间广泛流传这样的谚语:“掏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可见雨水在农历5月里显得多么的多余。
当麦被割倒后,须趁其软润时打捆。前面打捆,后面运输。跟随拉麦车进田间的,还有一支拾麦穗的队伍,其行为在民间称为“复收”。“复收”就是再收获一遍的意思。此类人群一般由妇女和儿童组成。这种复收的风俗,不仅使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颗粒归仓,而且还锻炼了儿童的劳动意志。
经过打场、扬场,麦子归仓后,农民吊着的心才放了下来,然后,将打场剩下的麦秸垛成一个活像大馒头的麦秸垛。麦秸可作牛、驴、马等牲畜一冬一春的饲料。垛成后,用麦秸在顶上扎一个脊,像苫房子一样苫上麦草,使它遇风不散,下雨不漏。或者将垛制作成圆形,底儿小,向上张开来,垛顶亦垛成圆形,活像一个个大陀螺,煞是可爱。
改革开放后,农村逐渐兴起了机械化,传统的人工收割,被机械化收割所取代。
收季节南阳俗称三夏大忙,夏收、夏打、夏种同时进行,可谓十分紧张。夏天气温高,农作物生长快,所以南阳民间素有“春争日,夏争时”,“五黄六月去种田,一天一夜差一拳”的农谚。腾出来的麦茬地在南阳多种玉米、绿豆、大豆和花生。玉米播种,为了争时抢种,多不耕地,用点种或牛拉犁“穿沟子”的方式播种。当玉米苗刚露尖尖角时,便需锄地,锄地用板锄或镢头。头遍锄地,其主要目的是清除割麦时留下的麦茬,为玉米扎根创造条件,因此,锄的时候扎锄要深。锄过头遍后,以后再锄,其主要目的是清除杂草,故要浅锄,以保护玉米的根须不受伤害。对此,南阳民间有谚语曰:“头遍深,二遍浅,三遍四遍刮刮脸。”它很形象地总结了锄小秋作物的要领。旱天锄地,可松土保墒,涝时锄地,利于水分蒸发。
锄过三遍后,开始定苗,每穴留下一株健壮的,余则剔除。定苗完毕,追施一次肥,旧时多追农家肥,现在多追化肥。山区草多,多追施沤草而成的“草绿肥”。玉米长至齐腰深,伏天来临,雨量大增,此时用犁中耕垄沟,壅土培根,既压埋玉米根部杂草,又利于大雨时排水。至此田间管理告一段落,以后不再锄地,俗称“挂锄”,此时雨水越充沛越好,一来利于庄稼生长,二来农民正好趁雨天不宜外出在家里歇息一番,休养一下因三夏大忙而疲惫的身体,或者搞一点小型副业。
冬季,是人们最清闲的季节,主要的农活就是进行麦田管理,整治土地。
“关老爷,骑红马,不见金钱只管打”----山东莱州民歌。现在很多朋友的家里,或者公司店铺都供奉着财神,财神真的可以招财吗?民间相信是可以的,但是自己连供的财神是谁,如何供奉都不明白,怎么为自己招财呢?...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茶,是回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传统饮料,是回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回族饮茶的历史悠久,相传回族先民在唐朝贞观年间就开始饮茶。“惟回教初传,曾有一部来自海路,盖居苏杭,产茶之区,回民或此时染有嗜好,...
在陇东,差不多每个民间节日都要做面花。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迎请灶神,就要敬供枣山面塑。有的在除夕夜就要用未发酵的荞麦面做成12盏或8盏不等的面灯,12盏面灯代表12个月和十二生肖。到了正月二十三晚上,送...
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对外出旅行充满畏惧。不管是帝王,还是平民百姓,外出旅行之前一定要占卜,挑选吉日出行。天子即位、帝王出行、军队出征这样的国家大事,也会事先占卜,以测吉凶。比如汉文帝在即位之前犹豫...
需要防弹专座的人,非富即贵,一般都是有名的富豪或是国家领导人。大权在握或是富可敌国,都需要时刻提防遭人毒手,暗中不知道有多少枪口正对准着他们。十大世界上最贵的防弹车基本都是在原版豪车的基础上进行改装,...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语言大师。是新中国第一个获得“人民艺术家”的作家。曾任全国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老舍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如《四世同堂》、《骆驼...
伊拉克节日伊拉克的新年就是回历(伊斯兰教历)的新年,09年的新年是12月18日,回历的1月1日。国庆日:7月17日阿拉伯椰枣节:9月15日...
喀麦隆全称喀麦隆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Cameroun,法语:La République du Cameroun)。国土面积47.54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西部,西南濒几内亚湾...
1940年代初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开展了新秧歌运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学习秧歌、腰鼓,掌握了基本的动律特征和典型的舞姿动态后,升华为规范的、新农民形象的舞蹈动作,形成新型的秧歌和腰鼓,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