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客家立春民俗 舞春牛(2)

己巳桑2024-01-04

年年立春日清早,上堡客家便相继自发来到河边,由人装扮成河神,河面上张灯结彩,掌牛头者组织舞牛队伍,将第一代掌头人流传至今的牛头框架扎成活灵活现的牛头。各家各户派人将河神请回家中,舞牛队伍便在家中的牛栏、猪圈等家禽活动场所前进行参拜,以保家禽家畜免遭疫病。然后在家中四门、八门地进行参拜、舞牛,以保五谷丰登、祈求平安。

舞牛队伍一般为三十人左右,阵容非常庞大。队伍最前面是一个长方形牌坊,由一人高举,牌坊中间大书一个“春”字。牌坊两边是一副对联,对联内容一般是以歌功颂德、表现国泰民安为主题,整个牌坊用比较古老的花纹进行装饰。牌坊的后面紧跟着四只花灯,花灯每人举一只,花灯上贴有客家剪纸艺术,每个花灯上贴一个字,一般为“五谷丰登”。花灯有四角花灯、五角花灯、六角花灯、八角花灯等,不加限制。以前的花灯中间都是点燃蜡烛照明,由于蜡烛的明火容易造成花灯燃烧,至今已改作干电池取电,既美观又安全。四个花灯分两排排列,中间隔着“春牛”。“春牛”由两人抬举,一人举牛头,一人举牛身,两边各一个牧童对牛头进行指挥,牧童一路唱着《春牛歌》活跃气氛。在花灯的后面跟着耕、读、渔、樵,各由一人装扮,只有“读”为两个学生以及一个老师装扮而成,他们和牧童一起代表农、林、牧、副、渔等各行各业,表示乡土百业的兴旺发达。此后跟着舞春牛的乐队,传统的乐队由锣鼓四面、笛子两支、胡琴两把、唢呐两支等乐曲组成。

舞牛乐队吹奏着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音乐曲牌跟在舞牛队伍中间,让整个舞牛队伍增添了热闹而又喜庆的气氛;在乐队的后面是一些新增加的民间故事人物,如“刘海砍樵”中的刘大姐和樵夫、“白蛇传”中的白蛇和青蛇、“八仙过海”中的八仙等等,另外还有两个丑角人物,手持扇子作为道具,表演各种绝技走在队伍的前面以挡住拥挤的人群,开辟道路,让舞春牛的队伍能够顺利通过街途、道路。舞春牛队伍到各个村民家中进行参拜、行走并行祭祀礼乐,根据各家各户的需要进行几门操作,以求一年太平、六畜平安、五谷丰登。

崇义上堡“春牛闹”的发祥地粤北地区,至今也同样仍然保留着丰富多彩的舞春牛习俗。除了传统的立春日舞春牛,粤北客家大凡春节民俗巡演,都必定有舞春牛队伍的加入,与纸马舞、金凤舞、醒狮舞等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艺节目共同登场,带给人们吉祥喜庆的欢乐氛围。

粤北韶关地区境内大多为“喀斯特”和“丹霞”地貌,耕地面积狭小、形状极不规整,居住在这里的客家人,千百年来就依靠着牛耕以减轻劳动强度。客家人对耕牛无比爱护和崇拜,并视牛为客家的吉祥物,认为可以带来好运、驱逐邪气。粤北客家每逢立春、春节常以“舞春牛”的形式来迎春、拜年,祈求五谷丰登,祝愿幸福平安。粤北客家的舞春牛活动,一般从腊月下旬就开始了,用竹篾、木板、棕绳、黑布、纸张等材料扎成“春牛”,并绘上吉祥图案。春牛队由十多人组成,一人舞牛头,一人舞牛尾,一人扮主角耕夫,一人扮看牛仔(牛童),四位女子扮演阿妹挑水或担花篮,其余人操作乐器(锣、鼓、钹、二胡)。每年正月初一,各春牛队必定出游村坊,开始拜年活动。整个活动中,演唱客家山歌《十二月花》,叙述十二个月的农事生产知识,教导人们如何耕种。

罗定客家舞春牛习俗流传于罗定的分界、罗镜、泗纶等地,由广西玉林或南宁客家地区传入,俗称“春牛舞”。流传至今的罗定客家春牛舞,前后需表演四个多小时。其实真正“舞”的成份不多,而是长篇的客语说唱。说唱的主要内容有正月新春拜年、姑娘转妹家、十教女、犁霜田、耙秧田、下谷种、辨秧、拔秧、煮饭、担秧插田、戽水捞鱼、作田水、耕田、辨禾、割禾、打字古、采茶、送女等,将日常农事活动与地方民俗紧密结合,诙谐生动,机智有趣。经罗定地方艺术工作者加以整理、改编的现代《春牛舞》,表演时间、表演内容均大大地压缩,只大约10分钟的舞蹈节目,摒弃了大量冗长说唱。

从人物上,突出了村姑与春牛四季农田劳作的过程以及人与牛从劳动中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为加强村姑的形象,注入了几段众村姑劳动舞蹈的群象以加强艺术气氛。春牛则改为拟人化的表演,更使其形象生动传神。音乐锣鼓吸取民间祭祀的吹打乐成份,山歌演唱采用客家采茶调的风格,用罗定客家话演唱,以使整个表演更赋民俗化。罗定客家现代《春牛舞》简要情节:春来了,万物复苏,春光明媚;村姑与众姐妹踏春而来,翩翩跳起春之舞。村姑骑着春牛放牧,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之美;春牛渡过严冬,尽情饱嚼肥美的嫩草。春耕来临,村姑与春牛犁田、耙田、众村姑插秧劳动。夏日炎炎,春牛惬意地在小溪享受着溪水的凉快,村姑帮春牛洗擦身上的斑斑泥迹。秋日来临,春华秋实,又到了收获季节,众姑娘收割忙与春牛共庆丰收,欢歌起舞共享安居乐业的好时光。

广东地区客家立春传统民俗保持比较完好的,还有增城派潭镇的舞春牛。

派潭客家每年立春或开耕时节,都要满怀深情地赞颂辛勤劳作、默默相伴的耕牛,装扮成春牛或鞭牛的人,接着跳起春牛舞。他们以牛耕、鞭牛、放牛吃草等劳动情景为主题,或互相逗乐,或抒发爱情,戏里戏外同声欢呼,气氛浓烈融洽,表现了客家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祈求,对农耕客家的欢乐、爱情的祝福。派潭“春牛”用上好木料制成,牛身披上黄色绸缎,整头“牛”有牛角、牛眼、牛嘴、牛身、牛脚、牛尾等,惟妙惟肖,严然一头健壮的黄牛,牛肚为空心,便于舞春牛时由演员背起或抬动,舞春牛的道具还有木犁耙、花篮等。舞春牛时,春牛由男性客家背起、舞动,另一男演员背着犁、赶着“牛”,并用黄牛调歌颂犁和牛,然后三位女演员出场与“驶牛”的男演员进行山歌对唱和舞蹈表演。

舞春牛是客家人的一种特色牛耕文化和民间艺术,派潭舞春牛的故事内容主要是歌颂辛勤劳作的耕牛,反映男女青年追求爱情,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的对白令人回味,如愿作媒人的女工阿香唱道:“亚养哥来亚养哥,你今年纪有几多?现在有冇找对象,有冇打算娶老婆?”扮演长工的阿养答道:“我今年龄二十多,因为家穷无奈何。家庭破烂人又丑,哪个愿做我老婆。”扮演地主小姐的阿娇马上答唱:“嫁郎吾系靠人财,就爱性格合得来。男勤女俭持家计,生活自然好起来。”……当然,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广西客家立春舞春牛,最可称道的是玉林客家和南宁客家。

玉林、南宁各县(市)区客家,在立春、春节期间都有舞春牛的习俗。演出用的“春牛”,用竹片和牛皮纸扎成牛头,用黑夹皮做牛身。演出时,以二人分舞牛头、牛尾,人蒙在夹被内,弯腰慢行,如牛爬行之状。演唱者为男角“牛公”一人,手拿钱尺,女角“牛婆”一人(通常是男扮女妆),一手舞扇,一手舞手帕。其他旦角、丑角属配角。出场时,以唱舞为主,舞蹈动作主要表现牛的勤劳形象,如赶牛出门、逗牛爬料、上山下坡、犁田爬地等,动作富于生活气息。音乐以吹大笛为主,配以锣、鼓、钹等打击乐器。唱词多为有关勤劳生产以及旧社会家庭纠纷趣事,并插进一些风趣诙谐的“大话木耳”。其最著名的唱词,为《春牛调》、《牛郎歌》。如茂林泉塘著名客家民歌手张日明演唱云:“诸君听我说因由,世间最苦是耕牛。又用铁圈穿我鼻,又用麻绳套我头。赶出田边犁架起,大垌山冲田百丘。深山曲木担在膊,爬地青藤箍紧喉……一世勤劳为大众,还将汗水付东流。奉劝一言留世上,诸君一定爱耕牛。”此歌以拟人化手法,唱尽耕牛的苦楚,令人感动,许多人听罢,纷纷拿出封包利是,以藉慰“耕牛”。

春牛队到各村贺春,表演形式有独脚春牛、两脚春牛、四脚春牛。其中两脚春牛在一块土布的一端缀上一对黄牛角,由一人披在身上舞动。独脚春牛如竹马式、四脚春牛如舞狮式。由八音锣鼓开路,边走边舞。春牛后面,由数名乃至数十名牛公、牛娘,挨家逐户演唱。春牛队每到一家,先舞动春牛,以示祝贺,接着牛公、牛娘且歌且舞。歌词内容多为庆丰收、贺新春、祝平安等。贺遍全村各户后,便到村边开阔处进行表演。这时,牛公牛娘踏着采茶舞步,放声高唱。歌唱内容有:农事歌、恭喜歌及赞颂好人好事歌等,撑春牛者则在演员中穿梭舞动,最后以“十二月庆丰歌”结束。

相比之下,闽西客家的立春舞春牛活动更加诙谐、滑稽,而且更为逼真。

连城舞春牛民俗名之曰“犁春牛”,是赶着真牛上街游行的群体活动。牵牛者为一个打扮成戏剧中的丑角,滑稽可笑;另一个犁者也装扮成邋邋遢遢的模样;还有一个送饭者,多为女性,挑着一头装有饭菜,一头放青草的担子;第四个扮着看田水的农人,则肩上扛着一把锄头,紧跟在牛的后面。这四个人都是装扮下田劳动的角色,反映一年一度春耕繁忙的劳动情景。再紧跟其后的是敲锣打鼓的队伍,喧天的锣鼓声仿佛春神隆隆的脚步声,把寂静的客家山村热闹起来,欢庆起来。漳平县在迎春牛活动中,在牵着牛前面还有一队彩排队伍在车队鼓点伴奏下,翩翩起舞,沿途吸引成千上万的群众观赏,给迎春活动注入节庆的热烈气氛。上杭开春初次下田,要在地旁的大松树下或石壁上,摆香烛、茶果等祭品祭祀,祈求土地伯公保佑平安、风调雨顺。

永定县高陂乡西陂村的迎春牛盛会:立春之夜,村里人很早就准备了一头用竹篾、棉纸糊起的大水牛,点上蜡烛光,安装四个木轮子,游村中一圈后推入天后宫水塘里去。这时早已守候塘边的年青人,纷纷跳入水中,你撕一块“牛肉”,他扯一块“牛皮”,哗呖叭啦,争先恐后带回家中贴于猪圈、牛栏、譬喻来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四季平安,人寿年丰。虽然未见春牛舞动,欢乐、吉庆的氛围却仍然突出。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