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山西清明节习俗

流丽2023-09-19

山西清明节习俗

我们远在唐代的山西老乡白居易曾在 《寒食野望吟》中描绘过这样一幅清明图景:“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这幅悲惨凄凉的图景应该是定格在许多人心中唯一的清明画面。许多人特别是现代都市人以为,清明就是一个扫墓的节日,岂不知,真正的清明节是一个典型的复合型节日——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首先是节气的名称,属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清明还是节日,它不仅是祭奠性节日(上坟扫墓),还是纪念性节日(寒食禁火)和娱乐性节日(踏青插柳)。

山西不仅因为发生在绵山的介子推的故事而成为清明节的发源地,更因为这些历史渊源而成为清明风俗最完整的保存地。山西清明风俗为世人展开的,是一幅生动清晰、特色鲜明的立体画卷。

寒食禁火

打开三晋清明图,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 “准备西园赏禁烟”、“正是夜堂无月,沉沉暗寒食”、“霁日园林好,清明烟火新”等关于寒食节期间熄旧火、禁用火、点新火的画面。山西人也称寒食节为 “冷节”、“禁烟节”、“禁火节”,大部分地区通常在清明的前两天或前一天过寒食节。

既然传说寒食节源于晋国忠臣义士介子推甘于焚死绵山也绝不列侯的故事,人们自然会认为绵山和介子推是清明风俗图中当然的主角。事实上,寒食禁火源于古人关于火的观念。火给了人类光明与温暖,人类崇拜火,因此赋予火以活的生命,在古人看来,火就如同农作物一样,春种秋收,火需要一年一次的播种—要播种新火,先要熄灭旧火—这便是禁火的真正内涵。清明正是“种瓜点豆”、春耕春播的大好时节,所以要在清明时禁火,以准备播新火。寒食与禁火,在春秋时只有一天,以后发展成三天,后来渐渐成为一个月,到了东汉末年,竟然发展到105天!曹操消灭袁绍得胜还朝时路过并州,得知寒食风俗达到105天时,毅然决然地下了一道 《明罚令》:“令到,皆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百棒。”爱民之心,革新之举,法令之严,均不愧曹操作风!

山西人为应付禁火而提前准备的冷食,色彩斑斓,琳琅满目,为沉沉的寒食画面增添了许多情趣和亮色。许多地区盛行用白面捏成拇指般大小的燕子及其他飞禽走兽、瓜果花卉等,蒸熟后着色,俗称“燕燕”、“子推燕”或“寒燕”,有的扎在枣圪针上,有的用线穿起来挂在屋里,或互相赠送。孩子们拿到精致的“寒燕”后特别高兴,吕梁民间有童谣吟唱道:“三月里寒食又清明,燕燕站在圪针上”。寒食节期间,吕梁的柳林、中阳、临县等地民间讲究吃油糕和 “摊黄”——用小米面摊在铁鏊上烙熟,既能热吃,也能冷食;晋南一带寒食节期间喜欢蒸大馍,中间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家家还要做黑豆凉粉,切薄片灌汤而食。另外,还喜食凉面、凉糕等;交城、文水一带,则喜吃炒面,即玉米、黄豆炒熟以后拌红枣,磨成面粉,吃时搅到稀饭里,搅成硬糊状,即古代所说的 “糗”,也可以放在嘴里干食;晋西北一带将白面和好以后,制成小拇指大小的小丁,晒干,再用细沙土炒熟,人称“面豆豆”,也叫“炒疙瘩”;晋北地区习惯将黑豆芽生好后,用玉米面包着食用……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