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泉州元宵节习俗(3)

瑶珈2023-12-25

元宵灯会

元宵花灯象征子嗣繁衍、人丁兴旺。元宵灯节形成后,人们又根据灯与“丁”同部首的关系,将元宵花灯与生男联系起来,认为花灯具有使妇女生男的神力。在闽南、粤东方言中,“丁”与“灯”谐音,两地人们则据此认为花灯有预兆生男的吉祥意义。因此,元宵节挂灯、送灯、妇女观灯等,都具有祈求生子,尤其是生男孩的意义。

元宵“踩街”

泉州“踩街”的主要传统艺术形式,有人们熟悉的“贡球舞”(彩球舞)、“拍胸舞”、“火鼎公火鼎婆”、大鼓吹、笼吹、龙虎斗、南音清唱、弦管、十音、五音、舞狮、弄龙、阁车、高脚戏、歌仔戏、装人、纸塑巨像、“旗锣鼓枪”等。

火鼎公婆

元宵夜的踩街上,火鼎公婆是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火鼎公手执旱烟斗,嘴粘八字须;火鼎婆则手摇一把大团扇,与火鼎公共同抬着火鼎,三进三退,打诨闹科,引人发笑。火鼎公婆走街串巷,经过每家每户,主人往往会赏以糖饼等礼物,祈求新年红红火火,事事如意。

抢佛仔

在晋江东石,元宵夜新婚夫妇要到庙中抢“佛仔”,以祈求新娘早生贵子。“佛仔”一般为泥塑彩绘的“红孩儿”,供于庙中的“夫人妈”前,由庙祝和执事在元宵前预备好。元宵夜,新郎官和新娘子来庙里观灯,以买来的红蜡烛向庙祝换取“红孩儿”。由于拥挤,新郎新娘们企盼生子心切,往往一哄而上,径自去抢。抢到手者洋洋得意,又惹来旁人的再次争抢,十分热闹。相传,这种风俗始于明代。久而久之,“抢佛仔”就演变成一种闽南侨乡的元宵民俗,流传至今。

祀“棕蓑娘”

祀“棕蓑娘”的未成年女孩每人事前需准备好一只一寸长的小红鞋子或一件小衣裳,然后结伴到厕所内上供,祝曰:“棕蓑娘,水茫茫(容貌美),教阮绠(织),教阮纺。教阮绠布好布边,教阮做鞋好后跟。教阮举大针、补大求;举针仔,挑绣球。举剪刀,剪花样,剪得照人照人样。”祀毕,焚化小红鞋或小衣裳,收回供品。其意在于乞求来日心灵手巧,精于女红。

“听香”

“听香”者一般为小姑娘或青年妇女,主要是预卜姻缘,或祝福夫婿出门做工、讨海、“过番”平安赚大钱。“听香”者先在自家厅堂焚香祝告,祈求神明指点迷津,然后手执一炷香,按占卜准许的方向移步至目的地,躲在某户人家门边和窗下,以听到屋里人家说的一句话,去圆析所问之事的结果。过去泉州有“正月十五听香小仙梦”之俗语,如果元宵夜听得不过瘾,耐心等到中秋夜,还有机会再听听。

“装人”(妆人)

即化装成古戏中人物或滑稽形象,俗称“装人”。前导持一面卷书牌,上书表演单位(境、村)名称,继以五音锣鼓开路,表演节目有人们喜闻乐见的“陈三五娘”、“郑元和”、“亲姆打”、“西游记”、“白蛇传”、“打铁记”、“骑驴探亲”、“公背婆”、歌仔戏等等。

钱鼓舞

一种传统古典舞蹈。表演者各执皮制钱鼓按音乐节奏起舞,形式多样,有彩女钱鼓舞,有配合“昭君出塞”的辽人钱鼓舞等。

马队阁

以儿童着崭新古装,各饰戏中角色,骑在盛装的马背上参加游行。阁,采用古代的阁棚,如床状故又称“阁床”,上面架起长方形的棚子,分“粗阁”和“细阁”两种。上有彩绸或布景,儿童1至3人,妆成戏中人形象,坐在棚中,前后由4人扛阁游行,这是“粗阁”。“细阁”则是阁中有一个古装少女,坐在瓷鼓上,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形象古朴优雅。

装阁与鳌山

闽南的元宵节除了赏花灯,还有看鳌山与装阁等民俗活动。鳌山是用彩纸和竹篾糊成一座包括山、水、溪、亭在内的风景区,鳌山上除了安插各类花灯外,还有鱼龙、仙女等灯饰,在夜色中五颜六色,极其美丽。

装阁则是由两名壮汉抬着眠床大小的阁台,让人立于其上扮演《陈三五娘》《西游记》《水浒》《三国》等剧中人物,参加游艺队伍踩街。扮演者或手执檀板,清唱南音;或弦管伴奏,唯妙唯肖,引来无数游人围观。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