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腊月初五,原是“五豆节”,在过去民间“五豆节”是很隆重的节日,特别是在后稷教民稼穑的关中故地。为纪念这位农业之先贤拓荒播植泽惠后人之业绩,五豆节便自古而今传承而来。如同过腊八节叫“过腊八”一样,这个节日关中人亲切地称呼为“过五豆。”
过冬至,长枣刺;
过五豆,长斧头;
过腊八,长杈把;
过一年,长一椽。
“五豆节”里家家户户吃“五豆”,所谓吃“五豆”,就是吃用五种豆子熬成的粥,俗称“五豆粥”。吃五豆的风俗,在陕西关中各地的农村普遍流传着,具体的吃法也因条件不同,大同小异。一般人们腊月初三就开始精心选料,并提前把挑好的五种豆子放进大砂锅,用文火细细地熬。如此两天两夜,到了腊月初五一早,锅中的豆子早已煮得稀烂,色泽亮丽,香气扑鼻,这时,再把红薯和大米放进去,熬上两个时辰左右出锅。
如此熬出的五豆粥,黏糊糊的,舀起来能拉成一条细细的线,浓稠味美,营养丰富。在寒风刺骨的隆冬时节,喝上一碗这样的粥,甜在嘴里,暖在胃里,美在心头,说不出的熨帖、舒坦。老百姓相信,五豆节家里有五豆,便预示着以后的日子如豆子般圆满,吃了“五豆粥”,来年定然五谷丰登,五路发财!
话说2000多年以前,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之后,他担心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或是担心子孙后代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就动用了近百万的劳动力去修筑长城。
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艰难。因此修死了很多人,故被认为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
不过当时,秦始皇在修筑万里之长的长城之前,也找过许多头脑发达的经济学家门预算过,这么浩大的工程,花那么多钱,死那么多人,修个院墙,究竟划不划算呢?
从支付的“成本”和获得的“收益”来看,如果要把很少骑马的农耕民族,训练转化成一支强大的骑兵军队,去彻底消灭从小骑马射箭的游牧民族,几乎不大可能。或者派驻大量军队防守,专门去防御匈奴,可秦始皇养不起那么多的兵,这个成本实在是太高昂了。或者是每年分点钱给匈奴,这个费用也很高。最后,算来算去,还是修长城最划算。尽管工程浩大,劳民伤财,但和前面几种方案相比,毕竟还是属于“最低成本”的选择,亏损最小。
在当时来看,修长城其实是个好事。民工们纷纷从各地汇聚而来,为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皇帝去打工。秦始皇,最有钱的老板。能够帮他去修院墙,不仅名声好听,而且收入也一定不菲。毕竟,比起在自己家乡,为别人砌个猪圈,要赚的多得多。大家都怀着美好的梦想,辛辛苦苦干了一年上头,要放假了,要回家过年了,带着大把的钞票回去,多爽啊。可是,到了腊月初五,发工资的这一天,秦始皇却说“没钱。”放心,兄弟们,钱,一分也不会少你们滴——,我这么大的公司,是不会赖帐滴——,只是时间上,迟和早而已——。
我猜,秦始皇可能真的没钱了,因为他还要修阿房宫,他也要过年。
据有关民俗史料记载:秦始皇修长城的时候,成千上万的民工们,累死、冻死、饿死了。幸存下来的一些人,也是饿的奄奄一息。
他们在腊月初五这一天,失望地、绝望地,从各自的口袋里,搜出各自剩余的几颗颗杂粮来,汇集在一起,煮成一大锅粥,稀释了,人人分而食之,得以度命。
腊月初五,五豆节,吃五豆粥,因以为俗,代代相传。这是一种抗议,这也是一种纪念。腊月初五,是辛辛苦苦做了一年,还没拿到钱的人们的真正的“劫日”。不知道今天过这个“劫”的人多不多。熬过了今天,你就是没被饿死的幸存者。
吃了五豆粥,来年大丰收!也只能这样安慰自己了。
传说宋朝的时候,有一个穷书生,从小家里贫寒,但他十分好学。后来这个穷书生流落到顺阳地区(顺阳,古县名,县治今河南省淅川县李官桥镇南五公里的顺阳村。),住在城外的一个破庙里,靠卖诗文换个仨瓜俩枣的钱勉强度日,坚持读书。
一天,穷书生进城卖诗文,正好城里的大财主李员外的女儿选婿打彩。李大小姐早就看上了才华洋溢的这个穷书生,所以那彩球正好砸在他怀里。
李员外怎能看上这个穷酸的书生,结果父女关系破裂,把女儿赶出了家门。
穷书生这下感动坏了,和李家小姐在破庙里成了亲。穷书生婚后迷恋于少年夫妻的甜蜜生活,慢慢地开始不专心读书了。
一天小姐对穷书生说:“我嫁给你就是因你有文才,勤奋好学,如今你只知道夫妻恩爱却荒废了学业。夫妻就是‘福齐’,有福同享、有苦共尝。今后你把卖诗文的钱都交给我,一切家务由我负责,你就安心读书好了。”从此,穷书生读书写文,小姐料理家务。小日子过得虽然清苦却十分美满。
这年穷书生要进京赶考,临上路前,小姐凑合用绿豆、黄豆、豇豆、蚕豆和豌豆做了一顿豆饭给穷书生吃。穷书生进京一举得中,做了大官,逐渐开始贪图享受了。这年的腊月初五,小姐让厨子做了一顿五豆饭,那穷书生一见,把厨子痛骂了一顿。这时候小姐说:”这是我让做的,”说完,端起一碗五豆饭说:
“绿豆绿,做官莫忘破庙里;黄豆黄,做官莫忘写文章;豇豆豇,做官莫忘瓜菜汤;蚕豆蚕,做官莫忘三更寒;豌豆豌,做官位高志莫短!”
那当了大官的穷书生听了,幡然醒悟,接过碗,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从那以后,他不仅关心百姓的疾苦,为官清廉,并给家里立了一个规矩,那就是每年的腊月初五这天都要吃顿五豆饭。这件事情传到了老百姓当中,大家纷纷效仿,相沿成习。
这个穷书生,据说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
据大荔县创建办主任、县年鉴主编王小民同志介绍,流传已久的樊家堡的“五豆古会”有个美丽的传说。
据说它是纪念宋朝庞娘娘而立的古会,相传,在大荔县樊家堡庞家村有个叫庞龙的人,年轻不得志时,卖文谋生。遇一谢姓员外女飘彩选婿。庞龙中彩后,谢员外嫌贫爱富,将女儿逐出门外。谢小姐倒是一位义气女子,誓与庞龙终生为伴,有情人终成眷属。
从此,庞龙便把卖文得来的钱交给妻子掌管。其妻节衣缩食,勤俭持家。每天早上只吃豆子稀饭,苦日子熬到皇王开科,妻子取出平日攒下的银子给庞龙作盘缠。庞龙问银从何来,其妻说是吃豆子稀饭省下的。后来,庞龙金榜题名,一步身荣,做了山东泽州太守,携妻赴任。妻子怕他坐了高官,忘了根本,就在腊月初五给他煮了一顿五种豆子的稀饭。庞龙一尝,连说:“难吃!难吃!”妻子接着就讲述了过去经历的苦难。庞龙深感妻贤,他给家中定了个规矩,每年腊月初五吃豆子稀饭。流传到民间,就形成了煮“五豆”的习俗,庞家村百姓也就有了五豆古会,古代还专门为庞娘娘修了座“娘娘庙”,以祭祀庞太守和夫人庞娘娘,可惜毁于文革,而“五豆古会”流传至今。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