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是农耕早期准备的开始。此日迎春,清朝颇为隆重,有“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迎春于东郊”之盛举。民国初期,此俗虽废,但湘阴民间于此日,仍用红纸书立“太岁尊神位”,焚香烛跪迎春人宅,并于门楣和神龛上贴((迎春接福”和“春至福临”的红纸贴。立春前后,有带猴帽、穿马褂,胸怀铜锣,手持“春耕图”挨户敲唱送春(又名“打春”)的人,户主照例用茶盘盛米以饷。1949年后,上述习俗基本废除。
农历正月初一,又名“大年初一”,是事事求吉利、全民大庆大喜之日。湘阴俗称“过大年”;其中正月初二到初四都包含在内。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春节”。
民国时,此日各户设香案供品,敬奉天地家神宗祖;大门左右贴红纸春联。 门扇贴“门神”或“和合”;门楣贴红色春幡三片;鸡埘、牛舍、猪栏均贴书有“六畜兴旺”之红纸;另以斛桶盛稻谷,以榆枝挂红纸钱插其中,置于中堂,取“余钱”之意。黎明,全家齐聚吃团年饭”,席上加设碗筷,以兆添丁;不许破碗落筷,偶有不慎打破碗,则忙以“打发、打发”祝吉利;年饭要边吃边天光,预兆一年生活越过越红火;席面酒菜超常丰盛,鱼用鲭鱼、菜用芋头、青菜等,均取其谐音以祈平安清吉和发财。饭后,全家着时装彩服,鸣炮“开财门”(又名“出天星”)。“出行”:按当年“皇历”(农家历)预报的大吉大利之方向定向。
回家后,子侄向父母伯叔跪拜贺年毕,家人或敲锣打鼓、或打牌雀战、或休息“挖窖”(湘阴人“睡觉”叫“困觉”,“觉”读“告”音。“挖窖”取挖取窖存金银财宝之意)。是日,有占风向以验岁时丰歉之俗。谓“北(风)主丰收,南主歉和涝”。谚语有“大年初一发南风*,屋檐脚下爬虾公”;又有观天色明暗,以测全年晴雨之举,说“明兆多晴,暗兆多雨”。1949年后,上述迷信色彩的习俗已经革除,然年初求吉利的观念,已成俗信。
正月初二,亲友交相拜年,俗有“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地方”的规矩。平辈拱手一揖,晚辈跪拜。新中国建立初,部队、机关有结队“团拜”互相祝贺新年的。50年代后期,各级党、政、军领导向烈军属、五保户拜年,一直沿袭至今。
往日“拜年”待客,繁缛糜费,先饮糖茶(荔枝甜酒蛋),继而设冷盘饮酒,嗑瓜子、剥糖果、喝豆子芝麻姜盐茶。80年代以来此风有抬头之势。
正月初五,谓“五穷日”。此日各家停止拜年。尤忌女婿拜岳家,谚语“郎拜五穷(方晉“穷”读“虫”),越拜越穷”。1949年后,此俗有所淡化。
湘阴的元宵灯会,其主要内容是耍虾子和“故事”(为群众所熟知的历史故事片断)。
有地故事、台子故事、船故事、马故事、高脚故事、高台故事。大多以小孩化装成故事主人。其中数量最多的“台子故事”是在长6尺、宽3尺的木板上造型,或“林冲夜奔”、或“太白醉酒”等。每台由左右各4人,抬行于大街小巷。
城关地区比赛分红、黑两帮,按端午节金、红、白(简称红船)和老、赛、黑(简称黑船)两组龙船所辖地区的人力物力角胜负。凡在某船辖区出生的,终身隶属于该辖区,一家父母兄弟夫妇异船而生的,此日往往因争胜负而不和。一般是正月过了初五,红、黑两帮头领分别秘密集会,筹划本年赛事;立好坛(办公地点),各自派出“报子”领数十人拥直径约1米之大鼓,以大锣大钹相伴,挨户大擂大唤派捐,各户无敢异议。
正月十一、十三,两派分别玩龙耍虾子,队列是:以流星火为前导,次为鲭、鳜、鲥、鲤四鱼灯,最末以端蔸鼓和数百火把簇拥特大虾子殿后,当街商店,鸣炮助兴。
元霄晚上竞赛进入高潮,大抵赛至二月。光绪三十四年(1908),互竞至三月中旬,由知县乔联昌邀集双方调停才罢休,此风废时失业。1949年后始告禁绝。元霄之夜,不论城乡,均以糯粉作元霄坨,彻夜灯烛辉煌。有竖十夜里的火,元霄夜里的灯”之谚;农村多耍龙,住户呜炮接龙,并于龙首披红布一绺以祈吉利。民国后期渐有以此敛财的。次日清晨,于江边焚元霄灯以求退灾。1949年后,玩龙风俗被革除,80年代后,玩龙以其庆贺性再度为城乡所用。
乡民备牲酒,以同一“土地”所辖区域的居民,群聚而祭社神,饮社酒。是日宜雨,有。“春社无雨莫耕田,秋社无雨莫种园”之说。1949年后,已无此俗。
1949年后,此俗不存。80年代以来,又兴“挂山认祖”了。扫墓惯例有“亲坟不过社(立春五戊为春社),旧坟挂到三十夜”的规矩。
又名“踏青节”,民间习惯吃地棄煮鸡蛋。现多为学生春游日。
农家定为牛的生日,习俗以活泥鳅、菜油和鸡蛋喂牛, 并停耕1日,谚有“牛歇谷雨马歇社”之谚。
民俗吃鸡蛋和糯米坨,有“立夏吃个坨,双脚跳过河;立夏吃个蛋,鹅卵石踩得烂”的语。
1949年前,民间有请道士诵“虫蝗经”之举。扎草船,敲锣打鼓游行田间,插纸旗于田中以“收”蝗虫,部分群众还在墙壁上贴“四月八,佛祖生,毛娘娘,请上天”的字条,意为送走毛虫。渔俗称此日“开海门”,鲥鱼入江产卵,并于此日前后出现“龙王暴”(暴风雨);陶业弟子则于此B头顶瓦龙头,绕陶民住地游行迎会,并大办酒饭庆祝,以纪念陶业祖先虞舜帝君和蒲潭祖师。1949年后,此俗已经绝迹。
湘阴是公元前278年屈原投江之罗国属地。岁岁端阳,人们全家出动,观看龙舟竞赛。城关地区龙舟竞赛分红、黑两帮。红有金、红、白3条船,为城南、北、古门所有;黑有正青龙、赛青龙、黑龙船,多为东门、镇朔门地区所有。龙舟下水前,要焚香奠酒祭龙头;用猪油遍擦船底,配备好桡手,于五月初一下水练习,初五大赛。此时,江心争标夺胜,两岸观众颠犴助威。胜方,簇拥艄公擂鼓游街,以致演成械斗;也曾出现“一舟覆水十家号”的局面。
1949年后,分帮派竞赛之举已禁。80年代以来,有领导的文明竞渡之风在逐渐形成。此外,门悬菖蒲、艾叶避邪:饮洒雄磺酒;烧蚊香、吃粽子、取蟾酥;妇女伴丈夫领儿女去外婆家拜节;家中张贴“五月五日午时节,百般虫蚁皆灭绝”的纸条;农民不耕种,有“人不歇端午逗人骂”之谚;同时,此日为商户三节(端午、中秋、腊月)结帐之期。
端午节后,逢农历卯日或戌日(古有: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12神依次循环排列之制),湘阴乡村俗例于此日邀女婿家宴,宴前,先以新熟之禾,籼数枝蒸熟供奉祖先。1949年后,已无此种习俗。
农历六月初六日,宗祠晒谱,神庙晒袍,居民晒冬季衣被;山居的,上山采消暑草药;城关有设坛祈雨禳灾的迷信活动。1949年后,迷信活动被取缔。
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民俗例在七月初一迎先祖,设神位于中堂。早晚供饭敬香,于十一、十三或十五日,烧包撤位。上述活动,有的是在祠堂公共举行;地方佛教寺庙则行孟兰盆会,诵经礼忏,赈济无后继人之孤魂,并于1 5日晚,在邓婆桥放“河灯”,到时满河“纸船明烛”,随波飘忽。1949年后,此项习俗已革除。80年代后,部分城乡居民中又时兴“烧包认祖”。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晚上习惯对月吃月饼;餐间,牛肉炒茭白为时菜;民国28年(1939)前,城关此日有耍宝塔之习俗,当日在正厅用三峰窑瓦罐圈垒成七级浮屠,每级点植物油灯一碟,塔外用镜面、染绿木屑等物布山水景,置福、禄、寿三星于其中,上悬煤气灯,配打击乐渲染气氛;又以当晚月之明晦定来年元宵之阴晴。有“云掩中秋月,雨打上元灯”的谚语。
重九登高,民国时已成各校的体育活动。:民间少有应景之举。清末民初,有“九月菊花黄,先生定学堂”之语,说明此日系私塾教师受聘之时。今已不重此节。
1949年前,各族宗祠祭祖吃冬至酒的旧风,今已无存。
又称“小除”,即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民俗于此日大扫除,晚上点锅灯,并备茶、酒、果品祭奉灶神。1949年后,迷信色彩已除。但自此日起,城乡居民将室內外打扫得千干净净过新年的习惯沿袭至今。
农历岁终之夜,湘阴叫“三十夜里”。此刻炉火通宵达旦,全家围炉谈笑,烤年糕、煮甜酒、嚼柿枣、嗑瓜子以享天伦之乐,俗名“守岁”。照例,此日大人要给小孩“压岁钱”。不说不吉利的话,为防小孩乱说,于显眼处贴“童稚之言,百无禁忌”的红纸条;仓库、牛舍、猪栏均燃灯点烛,叫“亮栏”、“亮楼”;扫地要朝内,垃圾存放不倒;儿童结伴提灯沿门喊恭喜,叫“送恭喜;放花炮、打锣鼓、彻夜取闹;临睡前,放鞭炮、关大门,叫“关财门”;是晚,置米汤1碗,以测来年的旱涝;大年初一如看到米汤表面开坼,则年遭旱;湖区则于除夕和元旦各取水1杯以较轻重,来预测次年水势。
1949年后,过除夕的迷信色彩已不存在。80年代以来,“三十夜里”增添了看电视节目中的“联欢晚会”之内容,节日的庆祝气氛更浓。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