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客家冬至习俗

名逐2023-08-08

客家冬至习俗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客家人有“冬至大过年”之说,在这个重要的日子,客家人都会怎么过呢?冬至这天,在客家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习俗。

广东客家地区,冬至之日,县城多祭祀祠堂。客家人家家做糯米糕,“叛丸”,杀鸡祭祖敬神,一家团聚,俗称“添岁”。广东客家话“丸”与“圆”同音,“鸡”与“佳”同音,因此,有“团圆”、“佳好”之意。

赣南地区客家人“冬至”扫墓祭祖如同清明节。

客家冬至习俗

闽西客家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总是做一些应时食品,如糯米糍粑等来庆贺这个节日。还蒸晒干粮、芋干、饭皮,并堆米屑收藏,称“冬屑”。长汀人称为“冬年”。进服补药和滋补食物。主要是猪蹄炖当归、五加皮、熟地、党参之类或公鸡炖补药,还有吃狗肉等。

总之就是三个:酿酒、祭祖、吃汤圆。

酿酒

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用它酿的酒可久藏不坏,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后劲颇足。所以,客家人冬至酿酒已成为习俗。

鹤城客家人自酿黄酒有长达二百八十年的历史,是盛产客家黄酒的古镇,几乎每家每户的女主人都会酿制黄酒。新媳妇娶进门的头等大事,就是要学会如何酿造黄酒,酿酒的技术曾是衡量—个女主人是否能干的标准。

客家冬至习俗

鹤城客家人冬至酿酒已成为习俗。在冬至前,客家妇女会挑个吉祥的日子,到集市去添置酿酒的器具,把酒坛搬到溪流中,用流动的溪水反复冲洗,待到冬至酿造美酒。她们常说,“冬至水酿酒,时间较短,酒色橙黄,酒味香甜,齿舌留香,入口难忘,历来是成年男女秋冬进补的首选。

祭祖

《客家习俗》记载:“冬至、祭家庙”,“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飨祀先祖”。客家人祭祖分春冬两次,冬至祭祖虽不如清明祭祖那样隆重,但一年两次是必须进行的,另说“关冬至门”,冬祭最好在冬至前进行。

汤圆

客家人旧时有一种说法是:“冬至挪圆,夏至捡田。”意思是说,冬至吃了用糯米做的汤圆之后,对身体很有益,明年生产劳动的劲头更大,可得到更多更大的经济收入,用劳动所得的钱来买田地。

糯米味甘、性温,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最适合在冬天食用。

客家妈妈的汤圆,一般用老姜、红枣、糖熬成汤圆底汤,将糯米粉加水揉成面团,后“挪”成一颗颗白色的小汤圆,放入底汤,煮至汤圆浮起,一碗热气腾腾,驱寒暖胃的传统汤圆便上桌咯,第一碗敬祖先,第二碗敬老人,名“孝”;兄弟姐妹坐在一起一边品尝汤圆一边唠家常,名“悌”,其本质是客家孝文化、敬老文化的精华与传承。

客家冬至习俗

羊肉酒

“冬至羊夏至狗”,冬至前后,客家人都喜欢吃羊肉。广东三大民系中,唯有客家人有冬至吃羊肉的习俗。

客家儿童在冬至日都能吃上羊肉,他们的父母一般都会三、四家人合伙买一只羊,一边烹饪一边说:“羊肉温补,在冬至时节食用可益气补虚,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御寒能力,小孩子吃点羊肉可以强壮身体”。

这是客家人对中原饮食习俗的“保留”,体现了客家人注重“食疗”的观念,以山羊为主料,配以党参、杞子、红枣、北芪、熟地等滋补中药材和客家黄酒炙制而成,具有温补暖胃之功效,男女老少皆宜,故客属地有“冬节到时羊酒香,进补身体最合时”的俗说。

糯米焖饭

客家人到了冬至一定要煮的饭 “焖饭” 。何为“焖饭”?煮饭时,是要小火慢慢熏,让饭在蒸汽中慢慢熟,这就是客家人所谓的焖。这是一种最简单的食补法。用白糯米加上三层猪肉,在锅里炆熟后,加上味料、蒜苗或葱花,即做成了美味可口的糯米饭。客家人认为冬至吃糯米饭也对身体有益,也可强身健体。

客家人还喜欢在冬至前后腌制食品,这则是客家人迁徙至南方山区后,为适应地域环境变化而产生并延续至今的饮食习惯,是中原文化的一种延续。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