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盖缘起于上古时的 “腊祭”。相传每逢腊日,人们便要举行祭祖先、祭诸神的活动。
在我国民间,人们习惯上把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把腊月的初八称为腊日或腊八,并将其当作一个传统节日即腊八节来对待。许多与腊月或腊八有关的习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腊”字。
“腊”在古代原本是一种在岁终进行的祭祀的名称。东汉蔡邕《独断》一书中明确地说:“腊者,岁终大祭。”应劭《风俗通》一书中亦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在古代农业社会,人们的许多风俗习惯都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繫。每当农业生产获得丰收,人们便认为这是天地诸神及祖先帮助护佑的结果,于是便要举行盛大的祭典,来祭祀掌管风、雨、田、农的天地诸神和自己的祖先,以示感谢,并乞求来年风调雨顺。又因为在农民的生活中,人们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前叁季都是比较忙的,只有冬藏之季比较空闲,所以,腊祭常于年底举行。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举行腊祭的岁终之月称为“腊月”了。
可是,在秦汉以前,由于各代所使用的历法不同,因而腊月所指的月份也就不一致,据一些典籍记载,一直到了秦汉以后,人们才把处在冬末春初、新旧交替之际的农历十二月作为岁终的“腊月”固定下来。可直到此时,腊祭举行的日期仍不固定———有时在月初,有时在月底。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当时多数的腊祭都定在了十二月的戌日即腊月初八这一天,再加上当时腊祭所祀之神又正好是8位,人们就把腊日固定在了腊月初八这一天。此后,腊八之说便逐渐流传开来并成为一个传统的民间节日———腊八节。
古时,人们在腊日这天除了要祭祀诸位神灵和自己的祖先之外,尚有许多其他的活动。汉时曾规定腊日以猪羊祠社稷,此日纵吏民宴饮。
晋时腊日饮祭后,老人儿童为藏钩之戏。六朝时每逢腊日,村人们要击鼓、戴假面、扮傩,以逐疫。如南朝梁宗懔撰的《荆楚岁时记》中云:“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言:‘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乃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沐浴,转除罪障。”以金刚力士之威势来驱逐邪神、佑护来年五谷丰登和平安吉祥。
唐时,腊日这天帝王要召群臣赐食口脂、腊脂,谓之“赐腊”。
《腊日》诗云:“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远古腊日新年期间,古人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称为“岁终大祭”。在“十月历”被弃用后,腊日新年的功能和概念也随之消失,但“腊日”这个节日名字和内容却保留了下来,并被移植到“十二月历”的腊日中来。
在唐代,从民间到宫廷都很在意过腊日,并留下大量与腊日有关的诗文。除上面提到的武则天的“腊日诗”外,杜甫、刘禹锡、岑参、卢纶、权德舆等众多唐代文人都留下过以“腊日”为题的作品。如杜甫的《腊日》:“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杜甫这首诗写于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十二月,当时诗人回到京城长安,但这年的腊日气温反常,像春天来临,腊日竟然化冻了。
腊日由盛而衰的转折期是宋朝。宋朝民间虽然仍有过腊日的风俗,但经过唐朝崇佛之后,佛教已深入宋朝人心,佛教主题的“腊八节”正式形成概念,并流行。在南宋时,人们已认为“腊八节”是佛教节日。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六“十二月”条中即称:“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
由于“腊日”与“腊八”都在腊月,且日子相隔很近,甚至重合,渐渐地人们便把两节合并,祭祖、击鼓驱疫等过去腊日的节日活动都被揉到了腊八节。
因为腊八节里的很多节日活动都是过去的腊日活动,所以至今不少地方仍称腊八节为“腊日”。民国《葭县志》在记述时便称腊八节为“腊日”,在该日,当地人“以黍作粥,谓之餴饭,令儿子先食之”。
宋熙宁以后,宫廷之内亦有腊日赐君臣口脂、面药之礼。至于腊八粥的来历,与一则佛教传说有关。传说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绝欲苦行六载,并因此而变得形销骨立,体虚神衰。
某日,到尼连禅河沐浴后,饿昏倒地。以杂粮掺野果,用清泉煮粥,释迦牟尼喝完粥后,恢復了体力,在菩提树下苦思静修,并终于在我国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觉悟正法,得道成佛。后来,佛家便定此日为“佛成道日”,并在每年的这天,举行盛大的法会以示纪念。
最早的“腊八粥”一词就源于宋朝的腊八节。《梦粱录》卷六“十二月”条记载:腊八这天,“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亦设红糟,以麸乳诸果笋芋为之,供僧,或馈送檀施、贵宅等家。”
从《梦粱录》所记来看,“腊八粥”这一名词确实出自寺庙。但就粥本身来看,与朝廷入腊日赐食的制度有关,浴佛节煮粥与中国腊日煮粥,应该是一种巧合。
其实,早在上古时,寒冬腊月已有喝粥的风俗。《梦粱录》记载,在南宋,腊月不只有初八的“腊八粥”,还有二十五日的“人口粥”(也叫“口数粥”):“士庶家煮赤豆粥祀食神,名曰‘人口粥’。”南宋文人范成大在《村田乐府序》中对人口粥作过解释:“二十五日,煮赤豆作糜,暮夜阖家同飨,云能辟瘟气。虽远出未归者,亦留贮口分,至襁褓小儿及僮仆皆预,故名口数粥。”原来,古人喝粥还有避瘟疫的考虑。
《天津府志》记载:“以米豆枣粟杂煮之”“兼饲贫”。
古人熬制腊八粥一定会赶早,在初八黎明前就要起火,有的人家在腊月初七的晚上便开始煮制了,以保证赶在初八天亮前将粥煮好,因为古人迷信“喝腊八粥越早越好”的说法。
河北固安等地有一句腊八节谚语,叫“谁家灶囱先冒烟,谁家高粱先红尖”,传食粥早,则来年五谷收成亦早。类似的说法在过去的陕西一带也有,清乾隆《府谷县志》记载,今陕西府谷县一带,“又农家五更起食,谓早食兆来年早收。”
除喝腊八粥外,腊八节还有祈丰产、辟邪、防瘟疫、占卜年景等很多内容。特别是明清以后,腊八节已被古人赋予了更高层次的含义,济贫、施舍成了主题。因此,腊八节也被视为古代的“慈善日”。寺院僧尼所煮的腊八粥也称“佛粥”,佛粥一送施主,二济穷人。施主在接到佛粥后,一般还会回赠一些灯油钱或布施其他财物,苏东坡所谓“今朝佛粥更相馈”,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出于“济穷”的目的,有些地方的僧人在腊八节到来之前即开始化缘募米。清乾隆《延庆县志》记载,北京延庆,“僧人前期沿门募米,至是日,作粥施舍穷人,与他处同。”很多非信佛之家也会在腊八节馈粥施粥行善。据民国《华阴县续志》,陕西华阴一带,“好善者募敛米面,设粥通衢,以施乞丐、行路之人。”清光绪《天津府志》中则记载了天津在腊八这天的善举:“以米、豆、枣、粟杂煮之,曰腊八粥,兼饲贫。”
在过去,腊八节也是春节的序幕,从这一天起,许多人家就开始忙于杀猪、打豆腐、腌制腊肉、採购年货,使年的气氛变得日渐浓厚;而现在的腊八节已经没有了最初的那些敬神贡佛、祭祖逐疫迷信色彩,流传的节俗一般也仅有喝腊八粥这一项了。
从中国各地的节日传说来看,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喝粥源于佛教仅是一家之言,至今民间都有不同的看法。如“煮粥祭祀神农说”、“祭祀八蜡神说”、“纪念岳飞说”、“朱元璋忆苦说”、“懒夫妻坐吃山空说”,这些腊八节形成的说法都与佛教没有多大关系。
生活中拥有许多潜在的危险,有可能随时会出现,尤其是无法阻挡的那种灾害,不仅仅是人类的死亡,还会给整个大自然带来难以磨灭的损伤。今天排行榜123小编就来为大家列出世界十大灾难,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什么是天才,天才就是在智慧上超乎常人的人,他们的事迹和成就都可以说能让人惊叹的,那么到底有哪几位天才是公认的呢?下面本站就整理了世界十大天才,一起来看看吧!一、牛顿在世界十大天才中牛顿是英国人,被评价...
迢迢牵牛星两汉 佚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燕歌行二首·其一魏 曹丕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
根据美国CNN的研究,认为七种最让阿根廷人喜欢的食物如下:1、烤肉 Asado虽然这道菜在其他国家不过被称为“烧烤”,不过阿根廷的烧烤却是具有相当学问的,对于阿根廷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家庭烧烤或与朋友在...
春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节日,俗称“过年”。农历正月初一,即大年初一,也称“元日”或“元旦”。“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元是首的意思,“三元”就是一年的开始、四季的开始、12个月的开...
中国古代阅兵有数千年的历史,第一部编年史《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指国家的公祭仪式,“戎”是国家的军事行动或战争。阅兵仪式,既是“祀”,也是“戎”,是当之无愧的国家大事。孟津观兵伐纣...
在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广场的绿树鲜花中,一座标志性建筑巍然矗立,这就是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这座为纪念对日作战中英勇牺牲的23名苏联红军贝加尔湖方面军飞行员而修建的纪念塔,是当时苏军在东北各地所建纪念塔建筑...
“百鸟衣” 是苗家人不老的传说。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就流传着“百鸟衣节”这个古老的节日。在杆洞乡,苗家每年都会欢度这个盛会。苗家人无论男女老少,个个身穿节日盛装,精神饱满,围在村中的平地上。苗哥们兴高采...
“青砖碧瓦古民房,翘角雕檐图画廊。”好一幅炊烟袅袅、生活安详的民居图景,这就是广西灌阳县月岭村今天的写照。被称为桂北民居“神秘的大观园”的月岭村,以规划得体,施工精巧的古民居建筑而成名,现在是广西重点...
沈万三故居,位于周庄镇东垞。是周庄富贵园根据历史资料和历史原貌,在原址精心设计、精心修建、精心布置的仿明式建筑。故居参照沈万三致富的各种传说、经商的坎坷历史、一生的传奇经历和沈家生活起居的场景,通过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