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迁到赣南的客家人,在过端午节时,即保留了中原传统的端午节风俗,也融入了赣南本地土人的习惯,如作艾饭、挂蒲和艾、香草烧汤沐浴等,因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端午节习俗。
阴历五月初五,便是端午节。起初,每月的初五,都可称“端午”。如《太平御览载:“仲夏端五。端,初也”古代“五”与“午”通用,故称“端五”。
赣南客家人则称端午节为五月节,按照客家惯例,出阁的闺女这天都要挑上粽子和其他食品、礼物,回娘家看望父母。每逢阴历初一和十五以及逢年过节,赣南客家人都要前往祭祀土地神,因为“土地神是客家人的保护神”,在端午节这天也不例外。祭土地神时摆上猪头、鸡、鱼(均是熟的)以及3饭、3双筷、3怀酒,点燃香烛席地而跪,祈祷土地神保佑全家安好、生产丰收以及其他。
现在许多赣南客家人简化了这一仪式,在自家门口点上三枝香以用祭祀。或在庆祝端午节的餐桌上,多添几双碗筷和椅子,以示先人在和自己一起同过节日,以寄望先人的保佑,这充分体现客家人具有浓厚的崇拜祖先的观念。
此外,赣南客家人在端午节这天还有其他的习俗。
在端午节,客家人有作艾饭的习俗。每逢过端午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从野外采集各种供食用的青草药,用来制作艾饭。常用的青草药有艾草、麻叶、鸡矢藤、白头翁、枸杞叶等。制作方法是将需要的草药洗净、去梗、煮熟,拌在预先浸透过的滤干的糯米(加适量的大米)中,用碓舂成米团,添进红糖拌匀,制成块蒸熟即成,之所以每年的端午节期间有这种饮食习俗,是因为农历的五月,客家人称其为恶月,在传统社会地处岭南山区的客家地区,每到这个时期是瘴疠最为盛行的季节,也是人最容易患上各种疾病的季节。而上述制作艾饭的青草药,几乎都具有去湿热、除百毒等治病功能,且在这个时期又是出产这些草药的季节,故此客家人根据自己的生产生活经验形成了这样一套饮食习俗。
赣南俗谚说:“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箱”,意思是:吃过端午节的粽子,御寒的衣物就可以收到箱子里了。赣南地区在这个季节由春到夏,天气将变得越来越热。而端午节又与粽子是不可分离的。粽子,古时称“角黍”,粽子定型伊始就是北黍南糯,粽子始见于北、后重于南的历史特征,是由于北方人口持续南迁、经济文化重心逐渐南移造成的。
粽子文化起源于“祈年”,竞渡始自“禳灾”,“龙崇拜”作为追附义则略后。粽子是中国历史上一道美食,是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艺术特型食品,是文化积淀最丰富的食品。赣南客家人制作粽子的方法是用泡湿的粽子叶包裹浸透的糯米而成,蒸熟即可食之。其讲究者,则夹入各种可口的馅心。粽子是一种米制的凉食,不仅有独特的色、香、味、形,而且具有清热降火的作用,的确是一种时令佳品。
五月五日正值春夏之交,赣南地区气温潮湿多变,百虫滋生,是最容易得病的日子,也是瘟疫最流行的季节,据《荆楚岁时记》讲:“五月俗称恶月”,而五月五日尤甚。原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端午这天又被认为是五月里最不吉利的一天,古代有人甚至将这天出生的孩子视为灾星而遗弃。
其实,古人之所以对五月深恶痛绝,这是因为进入五月以后,天气炎热,瘟疫流行迅速滋生的蚊蝇以及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五毒”开始播害人间。于是,古人便将散发辛香之味的艾草悬挂门前,往房间里洒雄黄酒,以驱除蚊蝇和毒虫。古人认为雄黄酒具有避免或驱除灾难、祛病和解毒等作用,如《抱朴子》中讲,单服雄黄酒可以令“毒虫不加,猛兽不犯,恶气不行,众妖并辟”,还可使“百病除”,还说“菖蒲益聪”。出于赣南客地的生活需要,因客地潮湿多瘴气,雄黄则为蛇蝎毒虫之敌,洒喝均有防身之效,所以古时赣南客家人在过端午节时,饮菖蒲雄黄酒以驱病防疫遂成主要风俗之一。
关于雄黄、菖蒲的药用价值,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又讲:“雄黄酒味辛温有毒,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驱痰之功效。”因此,端午节客家地区盛行制作菖蒲雄黄酒,用以涂小儿面额,洒地及饮用,以避毒。雄黄又叫“鸡冠石”,主要化学成分是硫化砷(ASS),是制造砒霜的主要原料,古人也用于制造杀虫剂。据《本草纲目》讲,少量服用雄黄可镇惊痫、泻内毒,外敷有杀菌镇痛的功效,但服用过量会引起神经性中毒,甚至死亡。随着科学的进步,医药知识得到普及,人们了解到雄黄酒具有毒性,喝了会引起中毒反应。因此在端午节,赣南客家人都不在饮用了,但是在赣南有些地方,人们还是会用艾条蘸着雄黄酒往地上洒,用来杀菌驱虫。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据《荆楚岁时记》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在端午节,赣南客家人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和悬于堂中,用以避邪去病、驱蚊蝇虫蚁和净化空气。
端午节门上悬挂葛藤,则为客家人特有之俗。赣南客家人也把挂于门楣的葛藤视为驱邪之物,但是与别处将葛藤附会为绑鬼的“铁链”、“神仙索”不同,客家民间传说中却把它与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联系起来。
据传:唐末农民起义,黄巢造反进入闽粤赣地区。时有妇人背侄牵子,路遇黄巢。黄巢见她背年长小孩而携年幼者而行,非常奇怪,便上前问其原由。妇人不知问者是黄巢,答道:“听说黄巢老爷造反,旦夕即到此处,百姓奔走。此年长者为我的侄儿,父母双亡,实在可怜,恐为黄巢抓去,血脉中断,故背负。此年幼者为我儿,故牵着走路。”黄巢嘉奖其贤惠,于是赫而不杀,并告诫妇人道:“大嫂,不用害怕,我就是黄巢,我们不杀穷人和好人的。您赶快回去,挂黄葛藤于门为标志,即可避祸。”于是,黄巢下令军中,遇门上挂葛藤人家不得杀害。妇人回家后,于是割取许多葛藤挂于村坑的路口,一村男女因得不死。此后一传十,十传百,许多难民靠着悬挂葛藤保住了性命。那天正好是农历五月初五,于是每逢这天家家都要在门楣上挂黄葛藤,既褒扬那位好心肠的妇人,也纪念保护穷人的黄巢。这便是今日客家端午节悬挂葛藤的由来。
写符贴于门。农历五月五日,每户人家以珠笔写“午时符”贴于门上或墙上。所谓“午时符”,指于午时书写之符。黄色符纸上,画一八卦或一神像,下书“勒令”二字,写着“五月五日午时书破官非口舌,鼠蚁蚊虫一切尽消除” 一类的字样。此俗,是用道教的符咒形式以避“五毒”的,因为道教张天师是客家端午节祭祀的神灵⑼。随着仲夏的到来,各种害虫纷纷出动,故人们以此作为驱除鼠蚁蚊虫之用。
艾与菖蒲均为仲夏时品,且具药用价值。“艾”,又名家艾、艾蒿。据《荆楚岁时载:“尝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见似人处,揽而取之。”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的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和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的防病的作用。
端午节这天,客家一些地方还有洗花草浴的习俗。男女老幼都要洗药水澡,客家人相信, “艾蒲洗身,百病消除。”⑾这一天百草为药,洗药草水可以去湿驱瘴以健身。当天太阳未出山,男主人就早早出门,采来带露的枫树叶、桃枝、金银花藤、千里光、猫爪藤等洗净扎好,再加上初一插上门枢的菖蒲、艾枝,用大锅熬水,煮沸后便各自取水洗澡。
香草烧汤沐浴,以祛百病。据光绪《嘉应州志·礼俗》载:“采各香草烧汤沐浴”。仲夏,各种药草已茂盛生长,药性强旺,正是采药佳时。据《夏小正》:“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⒀因此,客家民间地区也流行端午节采药之俗。上述艾、菖蒲、香草等,即是其例。
汉民族历史悠久,其民俗源远流长。客家民俗大都是由客家先民从祖居地带过来的,但在丘陵多山的赣南地区,不能不受到赣南地区土著居民习俗的影响。
赣南客家端午节在继承了传统的中原端午节风俗的基础上,又融入了赣南土族的特色,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端午节习俗,但还是基本保持着汉唐时期中原汉族的特色。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