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三
王懋廷(1898~1930)又名德三、茂廷,字正麟,化名材登,笔名正零、齐人。云南(今云南祥云)人。早年就读于大理县高等小学和中学、昆明成德中学,1920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怀着“科学救国”的意向,潜心研究数学、物理。192 2年后逐渐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参加了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担任法文组的翻译,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年底前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一说1925年加入中共)。
在北大上学期间,因家庭经济困难,与哥哥王复生以轮换教书来维持学业。192 3年夏,他接替王复生到陕西,在华县咸林中学任数学教员。1924年夏,应李子洲的邀请,到绥德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教学中既重视应用文写作和民间文学的讲解,又注意思想性,对《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中的一些名句详加讲解,且课外指导学生阅读《中国青年》《向导》《共进》等革命和进步刊物。还和李子洲一起在学校成立学生会、青年协会、青年读书会,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同年12月,王写信给青年团中央负责人邓中夏,推荐田伯英、白明善等15位优秀青年入团,并请求“组织S·Y地方团”。经团中央批准,C·Y陕北特别支部于1925年2月成立,王任书记。团特支成立后,王曾赴榆林建团,成立了共青团榆林中学支部,并介绍刘志丹等17人入团。还派人到瓦窑堡、延安、山西汾阳等地开展建团活动,组织团员深入工厂、农村和军队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活动。
在如何开展工人运动问题上,团组织内部发生了争论。一种意见认为陕北没有现代化工厂,工人都是从事木石劳作的手工业工匠,而且分散各地,很难组织开展斗争。王懋廷则认为应该从陕北的实际出发,有什么工人就组织什么工会,陕北城镇苦力人数多,是一支很大的革命力量,开展工人运动是有充分条件的。他把两种意见写信报告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负责人邓中夏。邓中夏回信支持王的意见。于是,绥德工会很快地成立起来。木匠、铁匠、石匠、砖瓦业、泥水业、担水业和“脚户自保会”等行业工会也相继成立。这些工会组织在团结广大手工业工人和脚户同军阀、厂主及豪绅进行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此外,王还和李子洲、田伯英派学生深入农村帮助建立农民协会;在绥德县城成立了平民学校。
1925年1月,为响应中共中央和孙中山共同倡导召开国民会议的号召,王和李子洲、田伯英、杨明轩等共同发起成立陕北国民会议促成会,在陕北9个县成立分会11个。他和绥师团组织利用寒假组织学生回农村开展宣传活动,散发传单8000多张。3月中旬,孙中山逝世的消息传到绥德,王与李子洲共同主持召开了有数千人参加的追悼大会,宣传孙中山的新-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号召各界群众继承孙中山遗志。同年五一、五四、五九(国耻纪念日),和李子洲一起主持召开纪念会,向团员和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五卅”惨案发生后,率领团员和学生走出学校,到街头巷尾--,发表演说,开展募捐。组织宣传队到城乡宣传-,声援上海工人和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
1925年,王从陕北重返北京大学,转入哲学系,继续完成学业。1926年初共青团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改组,被选为执行委员,分工担任经济斗争委员会主任。是年春调任广州黄埔军官学校政治宣传科科长兼政治教官,主编《黄埔日刊》。1927年3月,调任中共云南特委书记。
12月,特委在昆明召开扩大会议,传达中共“八七”会议精神,改中共云南特委为中共云南临时省委,王任省临委书记。会后,他深入到阿迷(今开远)、蒙自、文山等地检查指导党的工作,和当地中共组织的负责人一起恢复农民协会,开展农-动。1928年2月,王去中央汇报工作,接着赴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他在会上提出党内要切实制止盲动主义倾向,被大会采纳。会后返回云南,仍任省临委书记。1929年底召开党员代表大会成立省委,王当选为中共云南省委书记。
1930年11月19日,因叛徒出卖,王在安宁长坡被捕。国民党-派对他软硬兼施,妄图从他口中得到中共云南地方组织的重要机密。但他坚贞不屈,在写给父亲的信中说:“儿已处此境地,如果要偷生苟活,那就要做出些无廉耻的事情,那时你儿子又有什么脸在人世上……儿现时只有拿定主张,把身子献给人类了!”同年12月31日在昆明就义。
[以上内容由网友"Malcolm"分享。]
以下与王德三相关信息:
以下王德三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