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之英
吴之英(1857—1918)字伯竭,号西蒙愚者,出生于四川省名山县(今雅安名山县)车岭镇吴沟一个书香人家。祖父文哲、父亲铭钟都是积学未显之士。5岁时,吴之英即随祖父课读。由于他天资敏慧,学习勤奋,8岁便会文辞,16岁夺得雅州府试文魁,17岁以茂才选进成都尊经书院学习,受到当时的经学大师、书院山长王闿运的培养,学问日进。他参加过一次乡试,首卷录取了,但因不慎污染试卷而被淘汰,一气之下,发誓再也不去应试。到20多岁,他在经史词章方面都有了相当高的造诣,精三礼,善骈文,工书法。王闿运称赞说:“诸人欲测古,须交吴伯羯。之英通公羊,群经子集,下逮方书,无不赅贯”。①民国时期,李肇甫在他编修《四川方志简编》中也说:“自王闿运来蜀,遂以博学穷经为士林倡,于是乾嘉之学大盛于蜀,一时文人蔚起,鸿硕辈出。廖(平)、宋(育仁)、吴(之英)、张(森楷),尤著令闻焉。”
知识渊博
吴之英知识渊博,诸如诗词歌赋、经史文章、声韵乐律、经方星经之学,均有成就。他在诗文方面自成一家,对当时“徒知标榜。空疏肤浅”的各种文派和“仅能模仿,人足自立”的诸文体,都持否定态度。主张为文要有充实的内容、精密的组织和深厚的含蓄。同时代的学者宋育仁评他的诗文,“比于近代文学家有如胡稚威(天游)、王仲瞿(昙),故坚栗而光晔,以经术深湛之思,泽以楚艳韩笔,故肃穆而闳肆”。②按胡工骈文,诗雄健,王能诗、善骈文。
由于吴之英幼承庭训,对古文“积读久,渐知有厚味,顾其所以醲醇弗可得”。③后入尊经书院,受到王闿运的陶冶,“闿运弟子中诗文都能继承他的作风,而卓然自立者……就要数到吴之英了”。④他是闿运文学的传人,代表了晚清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他写诗文,往往“纵横漫衍,多所旁涉,甚至重叠反复。引申其喻,像深山的古树,挺立于悬崖峭壁之上,柯条交拂,藤蔓杂生,莽莽苍苍,使人辨不清枝叶的路数”。晚清经学大师廖平说他的文章“实出淮南,但自讳之耳,故其文多纡徐漫衍,须多看数行,乃能知其意之所在”。⑤吴之英的高足吴虞也说:“蒙山(即吴之英)为文,出于周秦诸子。”故刘申叔讲,“蒙山人品文学,当于周秦间人求之”。
吴擅长七言古体诗。“自谓音节符于古乐府,隋唐以后蔑如也”。吴诗以楚辞,汉郊祀歌为本,鲍照、吴均,薛道衡、庐思道、李白、杜甫、元稹、自居易的诗为宗。他认为“李、杜之体清刚,故罕有长篇。元、白之词铺叙,故特乏劲气。恰合二派而融化之,则大或千言,少或数百,兼二派之类,无二派之短矣”。⑥他作的古体诗,大多吻合其论述。如《关山月》、《哭杨锐》、《上海行》、《颐和园》、《蒙茶歌》、《都江堑》、《桂湖》、《东湖》等。其中写边城征戍之苦的《关山月》,铺陈宏大稠密,音节高昂矫健,读起来感人至深,是他的一篇代表作。
英著述
吴之英著述较多,有遗著《寿栎庐丛书》刊行于世,包括《仪礼奭固》、《礼器图》、《礼事图》各17卷,《周政三图》3卷,《汉师传经表》1卷,《天文图考》4卷,《经脉分图》4卷,《文集》1卷,《诗集》1卷,《厄言和天》8卷。此外,已散失的著作有《诸子遹倅》15册,《中国通史》20册,《公羊释例》7册,《小学》4册,《以意录》4册,《蒙山诗钞》l册,《北征记概》1册。
[以上内容由网友"Joseph"分享。]
以下与吴之英相关信息:
以下吴之英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