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石帚(1895-1964年),名俊,祖籍重庆市綦江县人。其父名德仲,原在农村务农,因为生活贫困,辗转流徒到成都市作厨工。庞石帚1895年9月出生于成都,少年时因无兄弟,为父母所钟爱。开始读私塾,后又上小学,又升入商业学堂学习,17岁时,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庞石帚辍学后,在其姐姐萧氏家教授外……[详细] |
宋育仁(1857-1931),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被誉为四川历史上“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重庆维新运动倡导者。字芸子,晚年号道复,四川富顺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改任检讨。 1894年任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公使参赞,着意考察西方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积极策划……[详细] |
赵熙(1867——1948),字尧生、号香宋,四川荣县人。蜀中五老七贤之一,世称“晚清第一词人”。在近代川渝传统文人中,乃一流大文人。他“工诗,善书,间亦作画。诗篇援笔立就,风调冠绝一时。偶撰戏词,传播妇孺之口”。光绪十八年(25岁)高中进士,殿试列二等,选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应保和殿大考……[详细] |
吴之英(1857—1918)字伯竭,号西蒙愚者,出生于四川省名山县(今雅安名山县)车岭镇吴沟一个书香人家。祖父文哲、父亲铭钟都是积学未显之士。5岁时,吴之英即随祖父课读。由于他天资敏慧,学习勤奋,8岁便会文辞,16岁夺得雅州府试文魁,17岁以茂才选进成都尊经书院学习,受到当时的经学大师、书……[详细] |
颜楷(1877-1927)学者、书法家。字雍耆。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华阳人。清建威将军后裔,世代簪缨。十四岁进京入“南学”,戊戌变法,回川入华阳县学。1902年中举,1904年连捷中进士,1905年派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劳务市场法政,1907年回国供职翰林院加侍讲衔,1909年调任广西抚署总文……[详细] |
徐子休先生名炯,字子休,别号霁园。是清末民初成都“五老七贤”之一。1861年生于四川省华阳县——今天的成都华阳,1936年病逝。他青年时期也曾参加过科举考试,只是仕途蹭蹬,并不得志。从此开始了他一生“教、学和一”的生活,直到老衰病逝。这五十来年中,他的一生就是不断学习,不断教人的一生。孔夫……[详细] |
林山腴,名思进,字山腴,别号清寂翁,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生于四川华阳。父亲毓麟,无心功名,却卓然诗人风范,曾著《澹秋集》。当时文人评价其诗有王维、孟浩然风骨。他关心民间疾苦,所吟咏的哀流民诗:“累数百言,词旨悲壮。”林山腴自幼聪敏,未及弱冠,已能将心中块垒发抒于诗篇,深得当时成都……[详细] |
刘咸荥,(1857—1949年),字豫波,成都双流人,“川西夫子”刘止唐的孙子。民国时期成都著名的五老七贤之一,室名静娱楼。 刘咸荥给世人留下的印象,一是劝善,二是书画,三是教育。晚清到民国时期,因为百年来中华民族遭受的空前耻辱,文化精英们大多不遗余力吸收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过激地否定,……[详细] |
尹昌龄(1869—1942)近现代。字仲锡,晚号约堪,四川华阳人。清翰林,官陕西关中道,有循声。工诗、善书,入民国,居成都,办理慈惠堂。 先世居郫县(生于郫县两路口东风村“今属安德镇”),祖辈来成都经商,遂入华阳县籍。是成都的五老七贤之一,著名慈善事业家。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中举,……[详细] |
林思进(1874-1953年),字山腴,别署清寂翁。四川华阳人。光绪举人,曾官内阁中书。后在蜀中执教数十年。1918年接掌华阳中学,声名鹊起。及杨森督川,动职,学生抗当局不予挽留而成学潮。1919年后历任四川省高等师范学校、成都大学、华西协合大学、四川大学教授。同时致力于诗古文辞,成就颇大……[详细] |
邵从恩(1871-1949),男,字明叔,清未及民国政要。四川眉山市青神县南附乡(今南城乡)人。清未进士。后留学日本,1908年回国。任法部主事,四川法政学堂监督等。辛亥革命后,历任川南宣慰使、四川军政府民政部部长、国务院法制局参事兼北京政法大学教授等。1933年日军侵入华北后,举家迁回四……[详细] |
骆成骧(1865~1926),字公啸,男,汉族,云南省会泽县城郊锁水阁人,后随继父移居四川资中县(今四川资中县),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进士。二十一年(1895年)夺魁,中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是清代四川唯一的状元。二十四年(1898年)任京师大学堂提调。三十二年(1906年)赴日本研……[详细] |
方旭(1851―1936)字鹤斋,安徽桐城人。清末为四川督学,民国后隐于成都。善书、工画,抗战前逝世,年八十余。著鹤斋诗存。《工余琐记、益州书画录》。光绪三十年(1904)任夔州府代理知府,三十一年离任。能诗、善书、工画,蜀中五老七贤之一。 方旭到任时,正是清廷废科举、兴学堂的时候。《广……[详细] |
五马街是温州旧城古老的街道之一,也是著名的商业街。东起解放街与公园路相接,西至蝉街与府前街相交,长400米,宽12米。据唐时《古今风俗通》载:“王逸少(王羲之字逸少)出守永嘉,庭列五马,乡鞍金勒,故永嘉有五马坊焉。”宋绍圣二年(1095),温州知州杨蟠改定温州36坊,五马坊列为其中之一。杨……[详细] |
鉴湖书院位于湖南桂阳县城西余田舂陵江畔上冲村南。清咸丰十年(1860),乡人倡建于鸬鹚塘(今余田),同治十一年(1872)落成。当时学田948.5亩,年收租谷1741.97石。书院乃西河三镇(即今余田、浩塘、飞仙、十字、古楼、樟木、六合七乡)之文化摇篮。书院前有几百亩青草坪,过草坪为一面阔……[详细] |
三峡祖师庙位于三峡镇民生路旁,创建于清乾隆34年(1769),主祀清水祖师(陈昭应),故又称祖师庙,因天灾-,曾二次重,第三次是在光复后,由艺术家李梅树先生主导设计规划,将祖师庙建成融合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庙宇,整座祖师庙乃是以木为顶、以石为基的建筑,采五门三殿的格局,庙内无处不雕、无处不琢……[详细] |
承德盛产荞麦;用荞麦面制的碗坨,是承德地方传统风味小吃,已有200多年历史。乾隆年间,皇帝巡幸热河时,煎碗坨深受随行的后妃们的喜爱。煎碗坨的原料为荞面、绿豆粉、五香面、花椒面等。它的特点是营养丰富、酸辣鲜香、滑润筋道,是经济实惠的大众化食品,吃起来别具风味,食欲顿增。-……[详细] |
从11世纪起,一些修道士就在这个几乎不可抵达的砂岩峰地区定居了下来,住在“天空之柱”上。15世纪,隐士思想大复兴,这些修道士克服了超乎想象的困难,在这里修建了24座修道院。这里的16世纪壁画代表了后拜占庭绘画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曼代奥拉在希腊语中是“悬在空中的意思”,这也正是曼代奥……[详细] |
拾葚异器是指把桑葚捡起来放在不同的工具里面。拾葚异器被收录在《二十四孝》当中,本意是记录蔡顺孝顺其母亲的孝行。蔡顺是汉代人,因为家里贫困,没有钱吃山珍海味,甚至连吃普通的粮食果腹都很难。因此蔡顺不得已……[详细] |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粤ICP备17154672号-3 |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E-mail:service@ke2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