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河村
地名:徐家河村 | 隶属:张家洼街道 |
行政代码:371202002 | 代码前6位:371202 |
长途区号:0634 | 邮政编码:271100 |
车牌号码:鲁S | 行政级别:村 |
徐家河村位于莱城北部,东靠火车站,西邻赢牟东大街,村南是莲河小区,辛泰铁路机务段在本村以北。村邻市体育场、市委党校、风城高级中学、莱城发电厂。本村270户,831口人,由于城市发展,本村耕地不足百亩。 据《地名碑》载:明朝中叶徐姓来此建村,因村南有河,冠以姓氏,故名“徐家河”。此村徐姓早居,后有王、李、乔、张、杨、吕、尹、尚、张等姓陆续迁于此,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迄今徐姓已不复存在,王、李两姓居多。各姓家族均有各自特点,如王家的手工业,乔家的吹手艺术流传至今,王德甲一家有清末被授予的“年高德昭”扁牌相传。 1941年前,本村为一区管辖;1944年属莱东县管辖;1942年8月至1944年6月,隶属博莱县的矿山区管辖;1945年10月,恢复莱芜县原建制后,为矿山区管辖;1950年5月撤销汶阳区后,继续归矿山区管辖;1951年3月为第一区管辖;1955年10月,归矿山区管辖;1958年3月划归城关镇管辖;同年10月,归城关人民公社管辖;翌年二月,归矿山人民公社管辖;1984年3月,归莱城办事处梁坡乡管辖;1985年11月莱芜撤销办事处并乡镇,归张家洼镇管辖;2001年1月归张家洼街道办事处管辖至今。 “保家卫国,匹夫有责”徐家河村人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解放战争时期,王曰华、李瑞云、孙桂珍等组织妇救会,领导妇女参加支前。王曰华后随部队到胶东前线,建国后,参加过抗美援朝,后转入青岛中级人民法院,现已离休在家,安度晚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王作彦荣获个人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二次。这位英雄是徐家河村的骄傲。 新中国成立后,徐家河村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于1953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7年与黄梁坡、李梁坡、马头村联合成立高级社,郑曰法任社长。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隶属莱芜县王善人民公社,后归于矿山人民公社,分4个生产队,400多口人,王曰让任书记。 徐家河村人自古勤俭持家,艰苦创业,民风淳朴,安守本分,勤于耕作,亦不乏经商致富的精明人士和活跃四乡的能工巧匠。解放后,王交泽一家三代以精湛的锡壶打造技术而闻名,如今后人王敦海仍以铁业为主而继承。以乔玉胜为主的徐家河吹手也一时名震四乡。此处编席篓、绑笤帚已成为该村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各届村干部的领导下,村民凭着自己的双手辛勤劳作,发家致富。村民利用有利的水源条件打机井一口,修建提水站一处,渠道400多米,建蓄水方塘两处,但在土地逐年减少的情况下,这两处方塘已成为人们养鱼,赏景的好去处。如今夏天,村民们便到这儿钓鱼,摸虾、戏水、纳凉,欢声笑语,其乐无穷。1978年,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在村南建起砖厂一处,时任厂长王作忠、李克华。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村中大量土地被国家征用,所剩土地不足百亩,村民一时陷入了就业难、生活难的窘境。村两委一班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挥当地优势,改造旧村,借地生财,修路兴商,大办“三产”,揭开了发展新篇章,由过去的农业型村庄变成了欣欣向荣的商业化新村。 徐家河村首先进行了旧村改造,从1992年开始,建起了一号居民楼,高六层,建筑面积为2500平方米,拆迁24户。修建了长400米,宽10米的村庄道路。投资200多万元建起了卫生造纸厂、化工厂、塑料厂、建筑公司四个规模较大的村办企业,安置劳动力200多人,年产值1500多万元,实现利润200多万元。最先建起了商业街,投资800多万元,占地30多亩。街内有商业楼、饭店、美容厅等35户在此经营。尤其是王作泉的光达装饰公司,居于街首拐角处,理发美容,饮食服务、楼房装饰为一体的综合性经营,现在这条街是村中最繁华的街道,正逐步形成为莱城北部重要的商业街道。2001年,在莲河小区地带又建起了7000平方米的居民楼两座,计划安置居民70多户,总投资400多万元。村委规划,近2-3年内再建2号、3号居民楼两座,修建面积为10000平方米的沿街楼,在村南修建小康居民区,村庄2号路修建等,如今徐家河人或在企业为职工,或经商贸易。 1999春,支部村委一班人决定建一所高标准的幼儿园。当时村里经济并不宽裕,支部、村委一班人慷慨解囊,主动捐款,书记王敦江、主任王作泉各捐款1000元,村委成员、企业负责人每人捐款都在500元以上。广大村民纷纷捐款捐物,短短几天内共计捐款40000余元。仅用了三个多月,一座占地1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的高标准幼儿园投入使用。接着又完善了内部配套,共计投资40万元,现已被莱芜市教育局命名为“市级示范幼儿园所”。 徐家河村尊老敬老蔚然成风,1996年成立了老年协会,村里从村办企业的提留中拿出部分资金作为专项养老基金,用于老年人的生活补助,同时修建了老年公寓54间,面积1200平方米,解决了老人们的住房难问题。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在这里真正得到了实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营企业逐渐兴起,支部书记王敦江带头办起了第一家饭店——赢牟饭店。在其带动下,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以王敦水的春盈饭店为代表的十几家饭店相继建成。杨福强、杨福学的运输车轮转了起来,在其影响下,如今全村已拥有运输农用汽车33辆,出租车、“摩的”达20多辆。此外李克勤、王作水、李文泉等30多家养殖专业户,王敦民、王春勤等30多家种植专业户也初具规模。至此,彻底改变了徐家河村的贫穷面貌,现如今全村270多户村民,有60%以上住进了楼房,80%以上安上了闭路电视,安装了电话,家家购买了摩托车。旧时“楼上楼下电灯话”的梦想如今变成了现实。过去所谓的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只是人们的梦想,如今也都走进了农家小院,成了村民的家常小菜。 徐家河人历来具有重视教育、崇尚文明的传统美德。在建国前,村中就有私塾,人称“前学”,教书先生李新一。解放后徐家河小学创立,由王德甲教书授业。从1969年开始,连续三次进行了改建,扩建校舍30多间,由小学扩大到中学,先后有吕福安、王曰超、尚怀军等任教。实行合班并校后该校中学班并人梁坡中学。1997年并入本办事处第二中学。小学并人梁坡联小。自恢复高考制度至今,全村共有20多人考人大中专院校,其中一名硕士研究生。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卫生事业也突飞猛进,1968年村里就派了尚庆华到市医院学习。1970年建起了村卫生室,如今这所村卫生室有尚庆华、于增香负责承办,发展为有病床,能输液,初具规模的个体卫生室。 徐家河自建村以来已有400多年,勤劳的徐家河人世代居于此地,生生不息,绵绵不断,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一跃发展成为城市村庄。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以上内容由网友"Carl"分享。]
以下与徐家河村相关信息:
以下徐家河村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