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 > 山东 > 莱芜 > 地名

温家庄村

[移动版] [查看地图]
地名:温家庄村隶属:大王庄镇
行政代码:371202107代码前6位:371202
长途区号:0634 邮政编码:271100
车牌号码:鲁S行政级别:村
  温家庄村隶属莱城区大王庄镇,位于莱芜市西北部,距莱城30公里,北依香山群峰,东邻北杨家庄,南与止凤村接壤,西靠陡崖、卞庄,392户,1281口人,耕地面积1260亩,宜林山场约600亩。  据村碑记载:明朝初年,温姓自山西迁此,牛姓早居,以姓名村牛家庄。后温姓人丁兴旺,牛姓失传,改称温家庄。全村现有张、杨、温、于、苏、李、郑、吴、周、宁、亓、卢、曲、魏、刘15姓。  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温家庄属于王许保;民国初温家庄属9区;1940年,归莱芜县香山区管辖;1945年属香山区止凤乡;1951年香山区改为13区,1955年10月属香山区止凤乡;1956年11月为香山区温家庄乡;1958年3月撤区并乡,温家庄属大王庄乡管辖;1958年属大王庄公社;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温家庄属大王庄镇所辖至今。  温家庄历史悠久,村北山中陡峭的“拔母崖”令人目眩。传说明末草头王李本被官军围困后,在吊鼓山以“悬羊吊鼓”之计,“金蝉脱壳”逃至此山崖下,0无力上崖,李本用绳索将0从山下拔上崖顶逃脱,故此处名“拔母崖”。崖下有一泉,水自石隙中流出,旱不枯,涝不溢,因李本在此饮过马,后人叫“饮马泉”。北部石梁上有一锅形的“锅湾”,有山石排列如凳的“歇息台”,是李本率将士吃饭和休息的地方。  温家庄村东的“丰山”(又名双峰山),山高约400米,山上柏林茂密,山顶有清咸丰11年(公元1861年)为躲避土匪修筑的“丰山寨”,现仅存遗址。  “绿化此丰山,今朝更好看”。荒坡实行承包后,大力发展林果业,现在是“山顶松树戴帽,山下果树缠腰,花椒山楂累累。承包户每年增收3000-5000兀左右。村西,香山河由西转折南去,过去,常有水灾。自1995年以来,疏通下游河道,建成1200多米长的防洪石坝,从此再无水患之忧。  古朴的民风孕育了不少仁人志士,至今人们仍津津乐道,久传不衰。温永昌主持栽种的“罗柏岭”柏林,总面积60000平方米,有柏树近10000余棵。因柏林中生有“罗汉松”,故名“罗柏岭”。光绪年间,先贤张楚智历尽千辛万苦打水井,后来变卖家产以一筐石砟5吊“制钱”的代价,历经3年,终于打出了水源丰富的“半仙井”,为村民解决了建村以来无水饮用之苦,成为后人的楷模。另外,顾全大局的杨玉寺,痴心治学的杨怀良,铁匠艺人张三锤,苦心求学的张曰和,扶弱济贫的刘老太等,他们的精神和业绩世代传为佳话。  温家庄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爆发后,省委派地下党员周美瑶同志以温家庄的金堂寺为联络点,在香山一带组织和发动抗日武装,组建香山抗日游击队,而后参加了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  1940年8月,为适应抗日形势的需要,莱芜县第一届参议员大会在温家庄召开,选举议员77人,孙启明为参议长,张川、刘子正为副参议长。选举县行政委员会,谭克平为主任。  1944年,莱芜县委在温家庄金堂寺成立了“莱芜县金堂寺抗日高小”。其中军政干部子弟和周边村庄的学生60多人。此期间,县委以温家庄青年学生为骨干,组建了“抗日文艺宣传队”,对宣传、教育、发动、组织、武装群众共同抗日作出了积极贡献。  温家庄是抗日根据地。莱芜县委、泰安地委、泰山军分区等机关均曾在此驻扎。廖容标、起笃生、洪涛、黎玉、高启云、赵杰等军政领导曾在此开展抗日工作。各种训练班、辅导队、庆功会、表彰会等常在此召开。温家庄村民总是腾出房子,抱出被子,端出煎饼,热情招待,结下了难忘的军民鱼水情。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30多名男女参军,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互争上战场的动人事迹层出不穷。开明人士吴凤亮积极支持其子吴学经、吴学儒,其孙吴增森先后参加抗日救国队伍,莱芜县委曾在他家门口挂上“革命三英”的大光荣牌。抗日英雄曲凯庆任莱芜县独立营营长期间,率领游击队员打据点、端碉堡、炸桥梁、割电线,使敌人闻风丧胆。曾任淄博市委副书记的杨得贵,当年赤着膀子上战场,常常出奇兵杀人敌人“心脏”,日寇曾悬赏10000斤小麦买杨得贵的头颅。解放后任《浙江日报》总编辑的吴学儒,以教师身份作掩护,积极开展抗日活动。一天,他正与李元荣研究工作,突被敌人包围,部分敌人冲进院里唏里哇啦地找人。情急之下,吴学儒等人一个箭步从屋里跳出来,手举手枪,大喝一声“不怕死的向前来!”敌人一窝蜂似地乱跑,二人乘机越墙,三拐八折进了地下堡垒户吴学程、吴学理两家房屋中间的夹道里,敌人折腾半天没找到人,夹着尾巴回碉堡去了。1944年的一天,温家庄民兵配合香山抗日武装,端掉了这个罪恶的碉堡。  在岁月峥嵘的战争年代,温家庄村组织担架30多付,小车15辆,80多人参加支前,跟随部队转战南北,参加了淮海等上百次战斗,冒着枪林弹雨运粮草、送弹药、救伤员,多次受到部队-的嘉许。郑金桂作为莱芜老区人民的优秀代表,被部队授予“淮海战役纪念”勋章一枚。他从莱芜挑到淮海的一条扁担、一副托子和一个瓢头子,作为革命文物,现已陈列在徐州“淮海战役胜利纪念馆”内。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温家庄有9名烈士血洒大江南北和朝鲜战场。  温家庄历来重视教育。远在清咸丰年间村里就有私塾一处。民国期间,全村有6名高等小学毕业生。1942年办了村小学。学校的教员以教师身份作掩护,秘密从事地下抗日活动。1951年至1958年,温家庄从师范、中学、高小毕业的就有80多人。改革开放后,温家庄教育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景况。1993年建起了一座教学设施比较齐全、占地20多亩的小学,每年有近300名学生在校就读。自恢复高考以来,温家庄就有21名学生考入大中专学校,其中研究生1名。  温家庄是莱芜有名的缺水村。1955年,莱芜县委、泰安地委派专家进行勘察设计,建成了泰安地区第一座水库——金堂寺水库,水库容量20.7万立方米,可灌溉土地300多亩。1964年又建成黄叶岭水库,水库容量13历立方。1950年后,温家庄水利建设以蓄地上水为主,1980年转向地下水的开发。1982年,由莱芜打井队勘察施工的村南150米深的“罗柏岭一号井”出水;以后,相继打出深井7口;1999年建起水塔一座,温家庄大多数家庭吃上了自来水。  在水利建设中,1980年,村民张建祥投资建成一座蓄水10万立方米的“金水溏”水库;2002年,村民温秀振投资20000元,在村南打出了“罗柏岭三号井”。自此,温家庄的东、西、南、北、中“梅花点”式的8眼深水井、水库、小型截流及大口井,构成了地上水、地下水得以综合利用的灌溉网络,使大部分土地变成了水浇田。粮食由建国初期亩产500多斤增加到现在的1500多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富民政策激发了村民的致富热情。  首先进行种植结构的调整。广种经济价值高的作物,使村里的经济收入成倍增长。如今,全村有600多亩地种姜养蒜,很多农户发了姜、蒜财。一时间富了的村民“盖楼房、娶新娘、买上汽车闯沈阳”成了时尚,做起了大买卖。  为开拓致富门路,促进山区物资交流,1988年设立了温家庄集市,定于农历每月四日、九日为集。集市的设立为繁荣温家庄和周边村镇经济插上了翅膀。如今全村现有五金百货门市部、馍馍房、豆腐房、食品加工、运输专业户、小卖店等20余家,家家生意红红火火,财源滚滚而来。  如今的温家庄人富裕了,山沟沟变成了小城镇。1991年,温家庄村实施了村庄规划建设,建成了具有两纵(财源街、丰山街)、两横(香山路、阳光路)的新格局,并硬化了主街道。街道两旁浓绿的风景树,掩映着排排崭新的瓦房。路灯整齐划一,成为展示鲜明时代特征的新村落。全村已成为电话村,摩托、冰箱、彩电、农用车、液化汽炉已进入农家。有的已有汽车,在城里买了高档楼房。全村人已大模大样地过上了城里人的现代生活。  温家庄人在新形势下,将精诚团结,与时俱进,为把温家庄建成更加富裕、文明的经济强村而奋斗。   ①张楚智立志打井  温家庄自明朝建村后,就一直缺水,村民的生活用水,只能用届担到金堂寺或外村去挑。真是壮汉子累半死,赖汉子干不了。老弱病残者吃水的困难程度更惨。据说早年有规矩:“一碗水公婆洗罢脸轮给儿媳妇”,讨饭的到温家庄是“讨出干粮要不出水”,有民谣说:“有女不嫁温家庄,饿死也比干死强”。水,严重影响村民的生存。  据《张氏族谱》记载:光绪丙子年大旱,庄稼颗粒不收,村民生活苦不堪言。良绅张楚智“毛遂自荐”,同村执事人提出去博山找高人李半仙为温家庄民众勘井打水的建议,得到了赞同。当年请来了“李半仙”(李半仙真名叫李凤清,因勘井技术高超,外人送号李半仙)。李半仙经多处勘察,在村西的香山河边定准井口。打井工匠以“仙不点极”为由,将原定井口向南移了三尺,以致井偏离土穴,打在石梁上。经二年凿石,滴水不见,其他人都心灰意冷抽了头。千金担子压在张楚智一人身上。他权衡再三,打井是全村人的大事,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打出水来,不能愧对父老乡亲,他卖了自家的家产,以一筐石砟要五吊制钱(相当于一个长工一年的工钱)的代价,又经一年苦战,凿井成功。半仙井碑文中有“鸠工凿石者悔乃俱愧”之句。原来他们凿石三丈时发现了井底以北有一间屋大小的空穴,向上看是周边石梁夹黄土的天然井洞。方知移井口之误。  温家庄张氏族谱载:“张楚智,字乐庵,公为人质直,好义。其村自古无井,三聘始至,凿井石梁,浩费无算。公出资不惜,人莫笑为迂者。已,井及泉水清而洌,人皆歌之颂德。于是,人与井遂并重不朽云。”  ②半仙井碑碑文  古者凿井而饮,帝历切忘,念立石记功何也?志喜也,永世不忘也。温家庄艰于井,恙由来久矣。掘井汲泉云乎不喜,而成不可忘也。易有难焉者,请淄川李先生井勘于惠地。半仙其别号也。皇清光绪丙子岁大旱,孤寡者苦远汲,张公楚智谓乡老曰:吾欲求勘井,解乡民之急。众曰:公为我也,然资财安出?张公曰:丰山之柏粥之得数十亩,独非资财乎?乡佬曰:诺!张公择日不易车马,不色,登程一介精俭。简行至淄,半仙者张公之拜兄也,知其图,欣然随往。绕村勘脉,圈井口于村西,鸠公疑仙不点极,偏数尺而掘。此水有二脉:一有东注,一自西来。有东注者,两丈六尺得水;自西来者,二丈七尺汲泉。鸠公凿石,悔乃俱愧,张公自始而聋,目为之眩。凡三年午寅春而可用矣,张公楚智登高望远,心怀雪亮,病者闻之则愈,忧者闻之则喜。有意而失者,无意而得之。故立碑以志。  皇清光绪午寅春立  彭书廷撰文  杨怀良拜书  ③金堂寺  金堂寺位于温家庄之北,周围峻岭环绕,环境幽美,岩石上刻有“金蚕洞”三字,故名金堂寺又名金蚕寺。  该寺是莱芜有名的大寺院,据碑文载,建筑年代在明代,1951年拆除,现仅存遗址。  金堂寺坐北朝南,三面悬崖临涧,常年流水,称为“玉带缠腰”。门前有高台数米,号称“旗杆台”。建筑依轴布局,左右对称,四周封闭,自成体系,是一座整体规模的传统建筑。群山环抱、红墙高耸、黄瓦盖顶,在青松翠柏掩映下显得富丽堂皇,大有“深山藏古寺”的诗意。  院中古柏参天,苍劲葱郁,给人以高深莫测、超然脱俗之感。院中前殿内供关公、关平、周仓塑像。后边大殿称佛爷殿,东西长24米,南北宽8米,前挑檐带出厦,四根舍抱红柱顶托。大殿内供如来佛祖,塑像高约3米。是一座释、道合一的古寺。  ④金堂寺抗日高小:  1944年2月,为培养革命后备力量,县委在温家庄金堂寺设立了“莱芜县金堂寺抗日高小”,委派张云亭为校长,先后调张振东、冯干民、庞剑琴(女)等抗日进步青年来校任教。有学生60多人,学习内容主要以抗日救国为主题,并学唱抗日歌曲,上演打鬼子捉汉0的小型节目。白天教学,晚上去各村宣传抗日救国,发动农民减租减息,组织抗日统一战线等。  莱芜战役结束后,大多数学生都已走进部队或机关,成为革命的骨干力量。金堂寺抗日高小为革命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⑤金堂寺水库:  金堂寺水库位于温家庄村北,1955年11月动工兴建,1956年汛前竣工,该水库坝高13米,控制山流面积0.44平方公里,总库容量为12万立方米,后经过几次续建,库容增至20.7万立方米,溢洪道深1.7米,宽8米,修渠道300米,可浇灌300亩地,为泰安地区第一座水库。  温家庄自古因缺水,严重制约着村庄经济发展,当时的县委和泰安地委对改变温家庄状况十分重视,派专署建设科科长张华南、水利队队长吴贯九、水利技术员高巍等同志,会同莱芜县政府有关人员到温家庄实地勘察、设计,并由泰安专署建设科水利技术员高冠英具体负责水库的技术指导。经过一年的奋战,于1956年竣工,当年就发挥了效益。1957年9月,温家庄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苏庆祥,出席了县和“山东省第三届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积极分子代表会议”,获奖旗一面,并受到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山东省委-舒同、-书记谭启龙、省长赵健民等领导同志的接见与合影留念。                                   一、烈士英名录  曲凯庆 1945年牺牲于涝坡战斗,时任县独立营长  于庆东 1950年牺牲于朝鲜战场,战士  吴增珠 1938年牺牲于裴王战斗中,战士  郑洪训 1946年牺牲于历城战斗中,时任排长  苏茂增 1946年牺牲于解放博山的战斗中,民工  - 1947年牺牲于温家庄,时任村联防队长  吴学艺 1948年牺牲于四平战役,战士  苏之友 1942年牺牲于吉山战斗,战士  吴子美 1941年牺牲于大下河战斗,战士  二、历任村支书  1939年1月-1940年1月  张汝银  1940年2月-1941年12月 张相美  1942年-1945年8月   景西来  1945年8月-1945年12月 苏方友  1945年以前温家庄与照嘴十村系一个党支部  1946年1月-1947年1月  -  1947年2月-1949年7月  苏庆祥  1949年8月-1950年8月  苏继夏  1950年9月-1951年2月  吴学胜  1951年3月-1956年6月  杨全林  1956年7月-1964年4月  苏庆祥  1964年4月-1975年8月  亓德友  1975年9月-1978年5月  张玉泉  1978年6月-1979年1月  杨全世  1979年2月-1984年12月 周培海  1984年12月-1999年1月 杨志云  1999年2月-1999年5月 苏道德  1999年6月-2001年1月 吴增银  2002年2月-       张玉平  三、历任村主任  1939年10月-1942年11月 吴学经  1942年12月-1945年12月 李振明  1946年1月-    苏相玉  1946年2月-1951年12月 李振明  1952年1月-1953年3月   张如芝  1954年4月-1956年6月   吴学胜  1956年7月-1958年6月   苏庆祥  1958年7月-1961年3月   亓德友  1961年4月-1964年7月   张友明  1964年8月-1968年8月   吴增恕  1968年9月-1975年12月 亓德友  1975年12月-1978年12月 杨全业  1979年1月-1979年12月 周培海  1980年1月-1981年12月 杨全业  1981年12月-1984年4月 杨志云  1984年5月-1999年2月   周培海  1999年6月-    张建辰  四、副县级及其以上干部  吴学经 县处级  吴学儒 曾任浙江日报总编辑  吴增森 新泰市副市长  张福明 解放军某部团长  苏玉培 泰安拖拉机厂-  于传良 解放军某部团政委  杨得贵 淄博市副市长  周培珍 青岛电缆厂-  吴学良 解放军某部副师长  五、副高级及其以上专业技术人员  张汝祥 中学高级教师  六、抗战英雄曲凯庆  曲凯庆,温家庄人,祖籍博山农村,因贫困,随父下关东,九一八事变后,回老家博山。1938年,参加了抗日游击队,曾任莱芜县独立营营长、县大队队长,在莱芜北部活动。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阶段,日寇对我抗日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曲凯庆根据上级指示,将队伍化为若干小分队,他带领三个小分队和一个便衣队,开展了神出鬼没的游击战。曾在水北截获范镇来水北的日寇巡逻队,消灭掉5名日本鬼子,缴获机枪一挺,步枪4支,子弹1500发;在太平街,将寨里伪区长边××抓获;曾乔装打扮成赶集的农民,接近仪封碉堡时,突然冲进碉堡内,未发一枪就端掉了敌人的碉堡,俘敌中队长一名,缴获步枪20支,手榴弹、子弹不计其数。三天后又用同样的方法端掉了祝阳等六个碉堡。  一天,驻莱城的日伪军去陶镇扫荡,前面有30多人的自行车开道,中间三个身穿黄呢子大氅的军官,各骑一匹高头大马,威风凛凛地朝陶镇开来。在陶镇要粮要钱,曲凯庆早已作好了战斗布置,四面夹击,一阵恶打,敌人溃不成军。缴获战马3匹,机枪2挺,步枪、弹药等战利品若干,解救群众多名,为村里夺回了被抢的粮食和物资。  1943年7月4日,泰安地委、军分区在西营联合召开“群英大会”,曲凯庆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1944年,曲凯庆在涝坡战斗中负伤,在医院被敌人杀害,时年36岁。莱芜县委曾为他立碑纪念。  七、金堂寺起义  “七七”事变后,省委派地下党员周美瑶在香山一带发动抗日武装,其活动联络中心就设在金堂寺,他与周铁生、边贯一、马保田、边振孟、边一峰、边振奎、边贤培、边振辰、杨源、燕林翠、李西珍等20多名有志之士,有钱的出钱,有枪的出枪,在“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的基础上组建了“香山抗日游击队”。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马保田约街坊景肇岭(绰号景大马子当时住马场)参加抗日,景同意合作。不料景乘周美瑶、马保田不在之机带着人和枪冲进金堂寺,将机枪一挺、步枪9支、匣子枪2支、子弹500发全部抢走,同志们陆续加入了省委直接领导的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大部分被编入四中队。  八、温家庄“丰山官司”案  温家庄村的“丰山”是在温家庄的地盘上,清朝宣统年间,王许保的绅士突然向温家庄提出丰山及其丰山之树是王许保的。对此,村长杨玉寺等人据理力争,故而双方对簿公堂。  温家庄一些人认为和“局子”打官司是“鸡蛋碰石头”,害怕受连累,抽头不干了。杨玉寺坚持上诉打官司,最后县官口袋装足了银子,在大堂上惊堂木一拍说:“丰山离水北20多里,说属王许保理由不确,丰山在温家庄地盘上,应归温家庄。”老人们常说:“丰山官司赢了,杨玉寺家穷了。”  九、张楚东“羊官司”案  清光绪午寅年,村人张楚东,发现有个姓景的人在他家麦地里放羊,张楚东严厉指责,放羊人拒不承认。张楚东为证明羊确实吃了他家的麦苗,将羊一个卜用铡刀拦腰铡开,“剖腹验证”,带着“物证”去莱芜打官司。他请了个姓郝的先生写了份状子,上写的是:“羊咩咩,吃麦苗,前腿扒,后腿挠,吃了麦苗连根刨。”一纸诉状将姓景的放羊人告上了官府。十几家养羊户联合应诉,自然是人多钱广,他们也找到这个郝先生,送上10两银子,郝先生自然心领神会,把状子写的更妙:“实冬腊月天,大地冻成砖,钢镢刨不动,羊嘴怎么餐”。经过一年多的幕后运作,县官老爷审理此案,在大堂上一拍惊堂木说:“大胆刁民张楚东,控告别人羊啃麦苗事实不确,实属诬告,给我乱棍打出公堂。”这场因麦苗而引发“羊官司”案,曾轰动莱芜县。官司败诉导至张楚东家破人亡。  十、“神算”于一盘  村人于振甲,因双手打算盘,盘盘准确无误,人送号“于一盘”,几辈誉有盛名。  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年),于振甲去泰安交粮银,因交粮银的人太多要排号,他一直等到下午。于振甲想快交上赶路回家,他凑上前说:“先生,你算盘的千位每次少拨个珠。”帐房先生轻蔑地说:“你来算!”没好气地把算盘一推,于振甲满脸堆笑说:“我试试看。”说着摸来两个算盘一挥而就,一盘定大局,帐房长官出面以礼相待,当即相邀住下彻夜叙谈,后报请州官批示,以高薪聘请来泰安州大粮房任主管先生。由于他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赢得上司赏识,后升任泰安州的“财政长官”。他死后安葬在家乡,墓前立有2.6米高的龙头碑一座。  十一、铁艺人张三锤  村人张士军,清末温家庄铁匠艺人,80岁还车推风箱走四方,因他打铁手艺高,民间有“张铁匠三锤定规”的赞誉,意思是打铁干净利落,关键三锤能成功。又因他打铁的历史长,终生以打铁为业,所以被誉为“老铁匠张三锤”。据老人回忆,此人身高粗壮,百余斤的“铁砧”能上下举60多次再平推12回,无不赞服他的力大。他为人随和,见多识广,说话风趣,干活价格公道,人们有活都愿找他干,所以走到哪都生意红火。经他打造的农具、家什、不管是铁犁耕耙、锄镰镢锨,还是刀斧钩剪,无不得心应手,格外好用,曾以一技之长而享誉四方。  十二、张梅亭温家庄里续妙联  张梅亭(1859-1933),字雪安,莱芜市曹家庄人。清道光二十四年进士,任礼部主事,后辞官归里,曾受聘莱芜古赢民众学校教授古文。  清末民初,张梅亭为编撰《莱芜县志》,足迹踏遍了莱芜的山山水水。一天,他来到西北香山考察,这里山高峰险,香草丛丛,香气弥漫,流水潺潺,鸟鸣山幽,一派山青水秀的美丽景象,甚为高兴。  张梅亭察山脉,觅河源,一路艰辛察看,来到一个有200余户人家的温家庄,村头有间破旧的小茶馆,有两位花甲老人正在饮茶谈古。  张梅亭饮茶歇足,闲听两位老人谈古道今。他品尝着从看山山上采集来的“野茶”,觉得比西湖龙井更有一种说不出的沁香。偶一抬头,发现破墙上贴着一纸笔墨格外醒目,-:“香山无墨千秋画”,字体龙飞凤舞,刚劲有力,很有字画名家王羲之的气度,廖廖几笔把香山的独特风景描绘的淋漓尽致。  张梅亭赞不绝口,急忙唤过店主问道:“请问店家,墙上之字出自何人之手呀?”  店家笑脸相迎:“客爷,此乃一位秀才来游香山所作一联,困苦思无对,便把此联悬于小店,欲征求下联。可是,这里山道崎岖,往来者皆乡村野民,不识文墨。此联悬挂已年余竟无一人对出,客爷如有兴趣不妨一试。”  两位花甲老人听店家这么一说也不再谈古了,烧火加柴地说:“客爷,店家说的有理,您能否联对,也好让我等开开眼界,饱饱耳福。”  张梅亭听了,放下茶杯,恭手道:“既然如此,我来试试,献献丑了。”说着,他从随身带的背褡中取出笔、墨、纸、砚。店家急忙过来把砚磨墨。张梅亭铺好纸,醮足浓墨,略一沉思,大笔一挥,几个大字跃然纸上:“汶水有声万古琴。”  众人见了,都点首咂舌道:“妙!妙!‘香山无墨千秋画,汶水有声万古琴,’妙哉!先生果然满腹诗书,引联对仗工整,有声有色独具匠心”。据说,经两位花甲老人的口传对联才完完整整地流传下来。  至今香山一带春节常有人写这幅书家乡山水的春联。   温家庄地势北陡南缓,北部山岭地带风化岩沙土地,适宜栽种地瓜、花生。村西部和南部是肥沃的平原地,宜种小麦、玉米、生姜等。
下一地名:龙亭峪村
[以上内容由网友"Caroline"分享。]

以下与温家庄村相关信息:

以下温家庄村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粤ICP备17154672号-3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E-mail:service@ke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