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盘龙村
地名:马盘龙村 | 隶属:鹏泉街道 |
行政代码:371202004 | 代码前6位:371202 |
长途区号:0634 | 邮政编码:271100 |
车牌号码:鲁S | 行政级别:村 |
马盘龙村位于莱城东南7公里。村南临汶河,河南岸是验货台,西岸是南冶,北邻段盘龙,东邻陈盘龙,市乡路绕村西由北向南穿过。村有耕地240亩,120户,400人。 据《陈氏祖谱》记载,明初陈姓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马姓早居,因址在汶河折而西流处,蜿蜒如盘龙,冠以姓氏,故名马盘龙。后马姓迁入他乡,陈姓人丁兴旺成为大户,又有段姓、程姓、姜姓迁入,人和村兴,共建家园。 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汶阳保•马盘龙”。马盘龙村在民国时期隶属莱芜县,抗日战争时期隶属老五区,解放战争时期隶属汶阳区。马盘龙村1955年加入初级社,1956年转入高级社,后又转草沟大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隶属孝义公社,后又隶属矿山人民公社汶阳管区。1984年改为城关镇汶阳管区,1985年又隶属汶阳管区,1990年为城市街道办事处汶阳管区,2001年又属凤城街道办事处汶阳管区至今。 马盘龙村世出名医。据《陈氏祖谱》记载:清朝末年,陈永木因少孤家贫无依,不得已而为法门徒,为人忠厚、刚直,扶弱济贫,是一位有名的治疮大夫。陈秀毅少时家境贫寒,而又刻苦好学,青年时很想做一番事业,考中秀才,但由于清朝末年的黑暗,无钱买官;后为报答父老乡亲,苦学医术,成为一名扶弱济贫的有名的中医大夫。 马盘龙村的近代史是一部光荣的革命斗争史,早在第一个莱芜县委成立不久,就有党的地下工作者,在村中从事革命宣传活动。 抗日战争时期盘踞在距该村不到一公里的南冶据点的日寇和汉0,三天两头来此扫荡,骚扰得鸡犬不宁,对革命家庭及革命志士进行严酷的摧残和折磨。上级党组织发动民兵及青年深入敌后展开英勇的斗争。1946年至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马盘龙又有十几位青年参军奔赴战场,陈茂然、陈沛赞、陈荣业、陈沛告、陈资业、段元举,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不怕流血牺牲,英勇杀敌立功。 马盘龙村村民聪明勤劳,早在解放前期就从事一些制作业和商业。村里有弹花坊、抽丝坊、制粉坊、馍馍坊、印染坊等等,更有些村民挑起担子走南闯北做买卖,卖棉花、卖生姜等。生活条件虽算不上好,却也饿不着,在当时来说也算兴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马盘龙村历届党支部、村委会带领村民艰苦创业。经受了三年自然灾害之苦的村民,在党支部书记陈茂然的带领下,决心拔掉穷根。他发动村民,治理河滩,造防汛林,植树5000株,筑防汛堰500米并栽植芦苇上千墩,在贫瘠的沙土地上植桑养蚕。人民公社后,村领导又带领村民,制造农业生产用具犁、耙、绳等,建起了制粉坊、馍馍坊、弹花坊、印染坊等,还养猪、养牛、养鱼、养藕,集体工副业蓬勃发展,呈现出一派生机。 “割资本主义尾巴”致使该村农业生产大幅度滑坡,村民生产积极性遭受严重挫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村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又重新焕发活力。 马盘龙村坚持农田水利设,大大加快了农村水利化进程。1976年在村东南连续打井两眼,修水渠300米;1980年在村西南打井一眼,修水渠400米;1996年在村西南又打井一眼;1999年在村西打井一眼,修水渠100米。1996年在村西硬化柏油路面400米,2000年至2002年在村南加固河岸300米,修生产路500米。这样就使得240亩平洼地三天就浇灌一水;道路四通八达,交通方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民依靠党的好政策“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随着市场的扩大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一些人干起了个体交通运输业,有力地带动了村中各项事业的发展。 靠党的富民政策和村民的辛勤劳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现有100多户村民盖起了新瓦房,房内装饰一新,家电、家具齐全。全村拥有汽车、拖拉机、摩托车50多台(辆),2000年又成为莱芜市电话村,手机也占总户数的一半以上。 勤劳朴实的马盘龙村人,经过40年的植树造林,兴修水利,筑桥铺路,发展民营经济,艰苦创业,已把马盘龙村建设成了富裕、文明、美好的村庄。
[以上内容由网友"Nick"分享。]
以下与马盘龙村相关信息:
以下马盘龙村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