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龙崮村
地名:柳龙崮村 | 隶属:鹏泉街道 |
行政代码:371202004 | 代码前6位:371202 |
长途区号:0634 | 邮政编码:271100 |
车牌号码:鲁S | 行政级别:村 |
柳龙崮村位于莱城东北12公里,地处山区。辛泰铁路经其西,博莱高速公路经其东。村北距瓜皮岭村1公里,翻过北面的山岭与苗山镇相接连;村南距马龙崮村1.5公里,山区公路从村内通向东南方向,与原205国道相接;东为龙崮山,西为大崮山。总面积2542亩,411户,1252口人,盛产花生。 据《柳氏谱》记载,明末柳姓建村,因处龙崮山西侧,冠以姓氏,名柳家龙崮,简称柳龙崮。现村内有柳、王、陈、吕、宋五姓,柳、王两姓人口最多。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本村属莱东县九区。当时九区区长柳建堂是柳龙崮村人。柳建堂于1938年入党,解放后任山东省立医院书记、院长,后到新泰一中任书记、校长,现已去世。其父柳澜,开明绅士。柳建堂兄弟四个,柳建堂是长兄;0早逝;三弟柳延豪是0党员,烈士,1947年在章丘虎门区被-特务陷害,牺牲在-监狱;四弟柳延相曾在陈毅部队任勤务第一股总会计,参加过莱芜战役,现已去世。柳建堂家是柳龙崮村“革命第一家”。 柳龙崮村自古以来重视文化教育。解放前柳延聚就在自己家中开设私塾,自任塾师。由于在村子南头,所以现在一些老人还把他的后人住处叫“前学里”。解放后,柳龙崮、马龙崮、瓜皮岭、西峪四村在柳龙崮合办小学,1966年还办了初中,1982年合并于福山学校。柳龙崮小学培育出了很多人才,考入大学、中专的有30多个。 柳龙崮村人热爱文艺,村民爱唱戏,自发组织了“莱芜梆子剧团”,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周围村子的人都说:“柳龙崮的鸡也能叫板,唱三板子。”1953年,柳进曾到莱芜县梆子剧团应考演员,录取以后半年,因其外祖父(城里人)不同意他唱戏,把他硬送回了家。他回家后组织了庄户剧团,学唱古装戏,0时期又学唱现代戏,自编自演小节目。莱芜梆子《三定桩》就是1973年修新泰铁路时由柳龙崮村剧团自编自演的;在县文艺汇演后改编成现代戏。现在柳龙崮村的男女老少都能唱几句《三定桩》。 柳龙崮地处山区,解放前生产工具落后,木犁老牛拉,木头耩子两条腿,没有水浇条件,辘轳打水,十年九不收,人民生活非常艰苦,讨荒要饭的占多半。因生活所迫,去东北谋生的有7户40多口人,上山西的两户十几口人,还有多数靠出村扛活打短工养家糊口。屋顶漏雨墙透风,全村没有一间瓦房子。解放后柳龙崮人响应党的号召,兴修水利,改河造地。自1958年以来,在村东、村西各条山沟修建水库塘坝9座,扩大了水浇地面积,保证了农业年年丰收。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改河造地100多亩。,现在所谓“大寨田”,就是原来的河底。在造地的同时,打机井8眼,修扬水站1处,水渠几千米,保证了大寨田的用水。社会进步,时代发展,村民丢掉了辘轳,废弃了水车,用上了抽水机。现在农民已有小型机器抽水机120台,拖拉机耕地,老牛下岗,木犁退休,农村实现了机械化。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过去下莱城上博山全是步行,推着独轮车,现在全村青年骑托车上下班,买汽车的有10多户,电视、电冰箱等都进入了百姓家,还成了电话村。在改革升放的年代,人们的思路也越来越宽,过去人畜用水是从井里提水挑到家中,现在家家都有自来水,不用电,也不用水塔,就是用几百米塑料管子,把山脚下的泉水引到家中随时利用。绿水清甜凉爽,是真正的自来水。这是柳玉亭和柳玉昌二人倡仪实施的。 过去柳龙崮村没有一家企业,没有一个会挣钱的人。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政策指引下,人们走出了庄稼地,开始了新的生产方式,学着办起了个体企业。起初兴起的是建筑业,陈克明、陈立文、柳善福等人开始以一把大铲一把锤给别人盖房,后来发展到能组织人员承接楼房,现在发展到有几十万元资产的建筑公司。大理石企业近几年发展起来,经常在外装饰楼房的柳善俊、柳玉昌、柳善收看到大理石在莱芜的市场好,办起了大理石工厂。起初只有4万元的资金,经过几年苦干,现在已有几百万元的资产。柳善松、柳善礼也办起了大理石厂。花岗石企业也发展起来,柳玉忠、柳善珍、柳善顺都干得红红火火,购卖了大型的机器,固定资产都在几十万元以上。由于这些能人的带动,全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人均分配达到2800多元。
[以上内容由网友"George"分享。]
以下与柳龙崮村相关信息:
以下柳龙崮村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