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 > 山东 > 莱芜 > 地名

下毛家圈村

[移动版] [查看地图]
地名:下毛家圈村隶属:口镇镇
行政代码:371202100代码前6位:371202
长途区号:0634 邮政编码:271100
车牌号码:鲁S行政级别:村
  下毛家圈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以北18公里,口镇北5公里处,地处丘岭。北为上毛家圈,东临林家庄,村西和村南靠青陈公路。耕地656亩,531口人。180户人家。  据毛氏墓碑记载,明初毛姓由毛家庄迁此建房修圈,以牧羊为业,众称毛家圈,久成村名,后因重名,该村居南,改称下毛家圈。  下毛家圈村共有9姓:刘、韩、陈、张、亓、孙、李、王、宋,以韩姓人口居多。该村村风淳朴,村民和睦相处,诸姓之间有的互通婚姻。  清康熙年间所修《莱芜县志》记载:“方山保•下毛家圈”。解放后,其归属多次变更,曾隶属莱芜二区、金山乡、雪野乡等管辖,今属莱城区口镇陈林管区。1980年起为独立行政村,一直隶属于口镇。  尽管村内有条小河,但小河常年无水,水浇地的面积也极为有限。由于水源条件的限制,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极为不方便。解决水的问题是历届村委都要研究的头等大事。2000年决定在村南坡打眼深机井,计划一提出就得到全体村民的热烈赞同,村民们纷纷捐款、出力,决心了却村民们千百年来解决缺水的心愿。全村老少齐心协力,终于打出了水源较丰富的一眼机井,全村人畜饮水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同时扩大水浇地面积近200亩,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和生产的条件。部分村民还就此种上了姜、蒜等经济作物,为农业结构的调整打下了基础。  在地质构造上,下毛家圈村处在金牛山铁矿脉之上,因此这里地下储存有丰富的铁矿石资源。由于种种原因,铁矿至今仍沉睡地下,未能开发。在村子西南,有个别村民开采过人称鸡窝子矿的矿石,曾在矿坑发现了废旧的矿灯、人骨等,可见这里早就有开采的历史。  下毛家圈村尽管地处偏僻,自然条件恶劣,但村民却十分重视文化教育。早在1927年左右,本村刘、韩、李三姓联合上毛家圈、下毛家圈、林家庄3个自然村,建立了三益小学,聘了教师给全村的学生传授新思想、新文化。当时的教师有韩覃恕、王延珠等人,他们向学生教授国语、算术、历史、地理、美术诸课程及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遗嘱》。当时学生多时达20余人,其中女生就只有3人,学制上分甲、乙、丙、丁四年级复式教学。学校虽小却培育出了许多优秀人才。解放后,下毛家圈村积极办学,继承先辈刻苦学习的传统,成长起来许多优秀人才,自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年年都有考取各类学校者。下毛家圈村的毕业生遍布各地,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的建设勤奋工作。  下毛家圈村是较早的革0据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时期,抗日军队寥容标部曾在该村以北的栖龙湾驻防。1939年9月24日,寥部在下毛家圈村的东北曾与日军激战一昼夜,打死打伤日军多名,有力地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人民的抗日情绪。李英臣曾在朝鲜战场立功受奖。  下毛家圈村的刘德轩一家,令人称颂。刘德轩,原名刘文公(1912-1971),字德轩,由山口高小考入县立师范讲习所,1932年加人中国0,是莱芜较早的几名0员之一。建国前后,他在党和政府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贡献。他的子女也以其为榜样努力工作。刘德轩的妻子,88岁高龄的老0员毕先寅老太太,是1947年入党的老党员,尽管年龄大了,可是她时刻以0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热心村里的公益事业。2000年村里打井,她与子女带头捐款3000元,在她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积极捐款,由于资金充足,机井很快就打好了。2001年,她又将儿女孝敬她的6000多元零花钱拿出来,将村内的河堤加固200余米,既利于防洪,又便于人们行走,受到村人的称赞。对此,《莱芜日报》曾作了专门报道。  下毛家圈村,过去曾是放牧的荒芜之地,现如今下毛家圈人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治山治水,修路架桥,发展多种经济,逐步走向幸福的小康生活。
下一地名:江水村
[以上内容由网友"Barbara"分享。]

以下与下毛家圈村相关信息:

以下下毛家圈村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粤ICP备17154672号-3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E-mail:service@ke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