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矾崖村
地名:绿矾崖村 | 隶属:牛泉镇 |
行政代码:371202103 | 代码前6位:371202 |
长途区号:0634 | 邮政编码:271100 |
车牌号码:鲁S | 行政级别:村 |
绿矾崖村位于莱城西南15公里处,距牛泉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该村南接庞家庄,北邻吕家楼,隔东山与五龙庄交界,越西岭与渐河村接壤。绿矾崖行政村,由绿矾崖、东涝坡村和西涝坡村3个自然村组成。全村现有亓、支、牛、王、田、纪、邢、刘、许、吕、李、张、周、曹15家姓氏,总人口1092人,耕地面积930亩。 在抗日战争时期,绿矾崖村隶属新甫县汶南区云凤乡;解放战争时期隶属莱芜县圣井区凤阳乡;1949年全国解放后,划归圣井区蒜园乡;1955年秋天,全村加入初级社,农户的土地、耕牛、犁耙、树株都作价收归集体所有;1956年转为高级社,此时东、西涝坡村划归绿矾崖行政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绿矾崖村隶属牛泉人民公社吕楼管区,全村共分为6个生产队。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成立牛泉办事处;1985年划分乡镇后划归圣井乡;1992年莱芜成为地级市后,隶属莱城区圣井乡;2001年合并乡镇后,隶属莱城区牛泉镇吕楼管区。 夹谷村的可考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500年的春秋时期。当时,齐鲁两国战事频繁,在汶阳之战中,齐国占领了鲁国的汶阳之田。孔子这时做了鲁国的代理宰相,齐国觉察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于是,主动派使者前往鲁国要求和解。据《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夏,孔子同鲁定公一起与齐景公、晏子会盟于夹谷。会盟中,孔子对齐方做出的非礼举动进行了有礼有节的抨击与辩争,最后以礼胜齐,达到了齐鲁议和之目的。致使齐国同意交还所侵鲁地一一汶阳之田。史称齐鲁“夹谷会盟”’。“夹谷会盟”开创了交战双方通过和谈化干戈为玉帛的先例,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因而被载入史册。 夹谷村地处莱芜至新泰通道的咽喉地带,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其东南面有笔架山,西南方有凤凰山,西北面有龟寨山,东北方有大盘顶,形成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天然屏障。汶阳之田丢失后,为防齐国继续南侵,鲁国在夹谷峪一带各山口的通道上都筑起了围墙,同时在各山的最高处修筑起围堡,围堡的东北方留有隙望口,用以观察来自东北方向的齐军。为了进一步加固这个战略要地,鲁国又在夹谷村的东山口要道上安装了山门,在山门以北建有武将驻守的官房。在夹谷村南的夹谷峪出口处,临鬼湾沟筑起城墙和南门,门外是一座由三块大板岩组成的大石桥,名为“太平桥”,出南门可直达鲁国内地。齐鲁会盟的地址选定在夹谷峪中的夹谷村是有其道理的。 至今,与“夹谷会盟”时有关并沿用下来的地名就有“夹谷村旧址”、“担山桥旧址”、“南门里”、“南门外”、“山门旧址”、“围子墙遗址”、“官房遗址”等。 斗转星移;朝代更替。经历了战乱与灾荒的夹谷村,几度兴衰。到隋唐初,人们将村址由云凤河的南面迁到北面,村中大街上那棵三搂多粗的古槐树就是迁村时代的证明。(此古槐在二十年前自然衰亡)为纪念“夹谷会盟”的历史功绩,遂将“夹谷村”村名改为“议和沟”。“议和沟”后又演变为“义河沟”。“义河沟”之名一直沿用到明末清初。在明朝万历四十七年四月修建的“白衣观音庙行宫”的碑上,仍用的是“义河沟”之村名。(此碑现仍存)。 明万历四十六年,受出生于邻村李条庄的明代进士亓诗教之命,在“义河沟”的青龙山与白虎崖之间修建“白衣观音庙行宫”。工程历时一年多完成。此建筑四梁八柱,砖石构筑,主体建筑称作“大殿”,大殿前建有前厦;殿内雕梁画栋,壁画精美;在各椽檩之间雕有小庙,小庙中又刻有小神像;因此,白衣观音庙被称为“庙中有庙,神上有神”的全神庙。大殿前有一组写有“长盛会”的石碑,碑的两边镶有两条石幅,上联为:“为善必昌,不昌祖父必有余殃,殃尽则昌”;下联是:“为恶必灭,不灭祖父必有余德,德尽则灭”。此联虽宣扬了善恶报应的迷信思想,实际上却流露出人们对去恶扬善美好风尚的企盼。在“白衣观音庙记”碑文中,落款处赫然写有“礼科给事中亓诗教”的官衔与姓名,碑文由亓诗教之兄——亓鲁教所书。(此碑仍存)。 清朝初年,义河沟又有“绿”(音lu)姓人家迁此定居。由于村西河边有一座状如明矾的山崖,于是将村名定为“矾崖”,又因绿氏家族在此居住,义河沟便更名“绿矾崖”。大约180年前,绿氏家人不知去向,现仅存绿氏墓地。 时至民国十八年,在破除封建迷信,倡导新文化的运动中,白衣观音庙中的神像被拆除,大殿改为学堂。解放后,大殿作为学校的教室,一直沿用到20世纪70年代末。 绿矾崖村人民的命运,总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日寇侵华期间,新泰一带的日伪军气焰十分嚣张,曾多次到莱芜南部山区烧杀抢掠。1941年12月26日清晨,来自新泰的一股日伪军,从东山而下,秘密包围了绿矾崖村,敌人占领了各至高点,用轻重机枪封销了各个出口。这时,安插在村中进行革命活动的“区各派力量救国会”(简称各救会)战士被围困村中。 交战中,“各救会”战士寡不敌众,遭受了重大损失,战士亓善举(本村人)虽受重伤,但仍坚持保护-和0。他将所带手枪和文件紧紧压在身下。敌人先用刺刀挑了其背部两刀,后用皮鞋猛搓他双手,直搓得皮开骨露,但他仍咬紧牙关一动未动,一声不吭。敌人走后,他用尽全力爬到了邢纯一家的宅子中,才被乡亲们救护起来。亓善举的英雄壮举被人们誉为“活着的烈士”。在这次战斗中,有五位“各救会”战士壮烈牺牲,村民支雨亭被活活杀害。六位村民作为人质被绑票到新泰翟镇。这些家庭为赎回亲人,致使倾家荡产,有的家破人亡。 1942年古历七月十八日,日本鬼子疯狂扫荡云凤乡革命老区,在这次扫荡中,村民张明瑞、周长富和张西富之妻被日军活活杀害。 1942年12月,日本鬼子占领了绿矾崖村,在村东安了据点,为在据点周围插木寨,附近的树木几乎全被砍光。据点内驻有日军的一个小队。村西大庙内有鲁西红枪会亓象德部下的一个伪军排驻守。这期间,0新甫县-局长亓星辰(李条庄村人),经常带着警卫员邢心一(本村人)和区委宣传委员支俊生(本村人)安插在农户家中,机智地与日伪军进行着或明或暗的斗争,他们曾多次擒住伪军排长时进清,并对其进行教育与警告,使得日伪军不敢轻举妄动,有力地保护了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绿矾崖村作为革命老区之一,老百姓历来就有保家卫国、拥军的光荣传统。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先后有30多名青年参军。在1946年的“大动参”中,就有12名优秀青年披红戴花走上解放战争的战场。1947年2月莱芜战役打响,全村男女老少齐动员,掀起了空前的支前热潮,青壮年民工有的上前线,抬担架送伤员;有的推小车运给养;青壮年妇女纳鞋底,做军鞋,0地完成了支前任务,为莱芜战役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中,村中先后两次组成民工担架队,和子弟兵一同奔赴前线。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村里有10位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是:纪英才、邢业勤、李兴师、支望亭、支雪亭、牛占松、牛占林、牛其杰、吕召文、吕瑞坤。烈士的英名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山里的人们在常年累月辛勤劳作的同时,也不乏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由此也传承下来许多可就地取材,自娱自乐的古代文化艺术遗产。像“安链”、“夹子”、“老虎吃小孩”、“老牛赶山”、棋类等游乐项目。茶余饭后,人们在街头、树下,各取所好,试比高下。 受历史文化底蕴的影响,这里的人们向来崇尚文明,注重教育。因而人材辈出,绿矾崖村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已有89名学生被大中专院校录取。其中,1977年考入山东大学激光系的吕始海是村中第一位本科大学生;李强为村0去的第一位博士生;吕强为2002年莱芜高考“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因此,绿矾崖村被称为“山里出人才的地方”。 “大家的事情大家办”是绿矾崖村的传统美德。为了公益事业,人们都能争尽义务,讲奉献、顾大局。20世纪60年代后期修筑的村前护堰;70年代中期修建的两座扬水站;1998年重新修建的村前跨河大桥,2002年春天完成了的村内主街道水泥硬化工程,都体现了村民们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精神。 在奔小康生活的道路上,绿矾崖村人已经迈出了坚实的脚步。1997年后,村民支学龙、吕始勤先后买上了属于自己的高级轿车;1999年后,村民曹树祥、亓德法、支俊峰、周长柱相继在牛石公路两侧盖起了二层居民楼;2000年,绿矾崖村成为山区首批电话村之一。在党的开放搞活的好政策指引下,山里人又跨人了一个崭新时代。 经历了2500多年的世事沧桑,齐鲁夹谷会盟处也经过了“夹谷村——议和沟——义河沟——绿矾崖”的历史沿革。而今,绿矾崖村人正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圣人曾经到过的地方”续写着新世纪的文明史章。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以上内容由网友"Louis"分享。]
以下与绿矾崖村相关信息:
以下绿矾崖村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