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 > 山东 > 莱芜 > 地名

龙尾村

[移动版] [查看地图]
地名:龙尾村隶属:大王庄镇
行政代码:371202107代码前6位:371202
长途区号:0634 邮政编码:271100
车牌号码:鲁S行政级别:村
  龙尾村隶属莱城区大王庄镇,地处莱城西北28公里,东南距镇驻地3.5公里处。南邻东、西上崮,西北与石屋子村、王石门村接壤,北、东部是山。龙尾村总耕地面积1606亩,山场面积4000亩,有486户,1791口人,是大王庄镇第二大行政村。  龙尾村是上车场、下车场、仲家岭、康家庄、运粮石、苏家庄、南牛头河、东牛头河八个自然村的总称,村委驻地处于黑龙潭下游,位于康家庄之西,下车场之南;潭为龙首,此为龙尾,明朝时即在此建有龙王庙,每年6月24为庙会。  上车场:位于镇驻地西北5公里处,81户,411人,433亩地。据《张氏谱》记载:张姓,于明朝末年从寨里镇前裴王村迁来,传说此地系草头王李本占山为王停放粮草车辆的地方,即以车场定名。清朝中叶,有王姓在村南立村后,逐步分为上、下车场村。下车场:48户,201人,221亩山地。清乾隆年间王姓从涝坡村(寨里镇)迁来,置村于上车场之南,为下车场。  仲家岭:位于镇驻地西北6.4公里的深山中,3户,16口人,15亩山地。张姓于清末从东牛头河村迁来,村北有山曰:仲家岭,即以山名村。  康家庄:位于镇驻地西北3.7公里处,52户,222人,254亩山地。康姓于清朝顺治年间从康陈村(今口镇)迁来建村,以姓氏取名。  运粮石:位于镇驻地3.7公里处,56户,109口人,204亩山地。因村西有一约20平方米的大平石(此石1958年打掉),系当年李本停放转运粮食的地方。明朝末年崔姓从大王庄村迁来立村后,即以运粮石命村名。苏家庄:位于镇驻地西北3.2公里处.59户,234人,280亩近山阶地。清朝初年,苏姓从宜山村(今寨里镇)迁来立村,以姓氏名村。  南牛头河:位于镇驻地西北2.8公里处,72户,290人,286亩近山阶梯地。明朝中期,张姓从陡峪(今苗山镇)迁来立村。村东南有牛头形大石立河中,便取村名牛头河。后李姓在村东北方建村,也叫牛头河,遂分为南、东牛头河。  东牛头河:115户,308人。李姓于明朝末期从寨里村迁来立庄,座于南牛头河东北0.25公里处。  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龙尾各自然村皆属旧寨保。”  民国24年《续修莱芜县志》记载:民初属寨里区龙尾乡;1941年,莱芜划为三县,属莱北县香山区;1945年10月,恢复莱芜县建制后,全县划为13个区,龙尾村属香山区,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1年3月,香山区改为13区;1955年10月复称香山区;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龙尾村属大王庄公社所辖;1984年4月,公社改称办事处,1985年10月又改为镇至今。  长期的革命斗争,造就了龙尾村这块革0据地辉煌的历史。早在1938年这里就是莱芜的革0据地。为壮大抗日武装力量,打击日寇,四支队洪涛司令员和林浩政委就曾率领部队在龙尾村驻扎过。1940年9月日伪2000余人,分别从口镇、淄川、章丘、范镇出发,在龙尾、虎口崖村一带合击我军。我山东纵队四支队司令部、泰安专署机关、莱芜县政府分别驻扎在上车场村、东牛头河、西七崮村,当时我主力部队在外线作战,司令部只有一个警卫连。9月30日晨,警卫连一个骑兵班巡逻至小王庄村与敌先头部队遭遇,只有一名战士突围回司令部报信,其余同志全部壮烈牺牲。接到报信后,警卫连负责掩护,我军迅速向石屋子村方向转移。日寇出动两架飞机轰炸。我警卫连占领方城崮和猫洞山,阻击敌人。我警卫连指战员浴血奋战,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最后只剩下指导员和3名战士,他们高喊口号,跳崖壮烈殉国。我军虽伤亡较重,但突围成功,挫败了敌人的合击企图。4名烈士的遗体被群众掩埋在了方城崮前的山坡上。“抗战”、“抗战到底”、 “抗战进步”等抗日战争时期的标语,至今在康家庄村、上车场村的山石上保存完好。苏家庄苏登旺、苏亭堂等烈士为国捐躯,解放战争时期王逢友、崔树同、崔树胜、王逢厚、张仁建、苏圣海、张建清等热血青年踊跃参军,参战,为追求真理南征北战,许多人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他们是龙尾村的光荣和骄傲。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龙尾村村民团结互助,紧跟时代步伐,共奔社会主义康庄大道。1954年南牛头河苏玉泉、苏圣泉带头成立第一个互助组。1955年以自然村为单位成立了7个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七社合一,组成了龙尾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张来业任社长,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该村定名为龙尾生产大队,张来业任大队长。成立人民公社后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但仍不富裕。穷则思变,龙尾村深翻整平土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1959年投资10万元,修蓄水4万方的东牛头河塘坝一座;1972年修筑了蓄水10万方的方城崮水库和蓄水4万方的康家庄塘坝;1975年蓄水100万方的龙尾水库开始兴建,后因其他原因停工。1987年起龙尾村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愚公移山精神,在缺少资金的情况下,发动村民凑石凑沙,每年修筑石坝3米。至1994年,用了7年的时间修筑大坝26米,如今已蓄水40万方,并且修防渗渠4000米,扩浇自流灌溉面积1000亩。1989年又在胜利河西岸打深井一眼,扩大灌溉面积200亩,至此龙尾村所有土地全部实现水浇,粮食产量连年翻番,农民温饱问题彻底得到解决。为解决行路难问题,1993年建起苏家庄跨河石拱桥;2000年又投资80万元硬化进村路9华里。为解决吃水问题,1997年寒冬腊月,全体村民齐动手,埋设地下管道3000米,使7个自然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精明的龙尾人,盯着乡村旅游打谱,综合商店、石材开发、养殖业、酒店、饭店、面食加工,百业俱兴。个体私营企业蓬勃发展,截止日前,全村已发展到150余家。全村现有出租车20余辆,通莱芜的客车3辆,大小拖拉机、运输车辆60余台。  吃惯了没文化之苦的山区村民,视教育为兴业兴家的头等大事。1931年村里的有志之士张贵生、李敬学、崔登全分别在上车场、东牛头河、运粮石创办3个私塾学校。1932年合并在龙王庙子,现村委办公楼处,成立了第一所私立小学。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日寇大举进攻中原,学校随之解散。1940年张仁用、张治业等倡导在村小原址重新办学,当时在校生45名。期间时断时续。开设课程主要以算术、国语为主,兼灌输抗战救国思想。1947年莱芜全境解放,龙尾村实行土改。在康家庄村成立村办小学。建国后,村办小学转为初级小学。随着生源的增多,为方便学生附近上学,在东牛头河、苏家庄、上车场设3处小学。1970年国家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在现村委驻地又新建了一所联中,设两个初中班,生源来自龙尾、石屋子、王石门等村。1982年合班并校,龙尾村联中并于东上崮联中,小学又集为一处。龙尾村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世纪90年代获莱芜市“星级学校”、“规范化学校”荣誉称号。幼儿教育也同步发展,幼儿园达到省级标准。自恢复高考以来,龙尾村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已达25人,其中本科生15人。  龙尾村初级卫生保健,30年来一步一个台阶。1965年成立村卫生室,为了提高医疗水平,聘请公社卫生院的医师举办乡村医生培训班,培训乡医10余人,方便了各自然村群众的就医。1980年又成立了中心卫生室。  1981年投资25万元,在原龙王庙子遗址前,建起村委综合办公大楼,村内卫生室、小卖部等全部搬到了一起,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村委办公楼后面又陆续建起了幼儿园、村小学,公共设施日趋完善。莱芜八景之一的黑龙潭就在龙尾村,旅游开发潜力很大。1998年,村委确立了以旅游兴村的经济发展战略,成立了黑龙潭旅游业筹委会,重建龙王庙,再树记事碑,黑龙潭景区开发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人间仙境,天然氧吧,吸引了一些有识之士来黑龙潭开发创业。2001年10月莱芜海尔集团总代理侯训政先生,看准了这片风水宝地,经与村委协商,签订合同20年开发黑龙潭。现在齐鲁大峡谷黑龙潭景区,已经投资400万元,修筑道路10华里,建设台阶路一万级,开发景点10余个。八方游客齐聚龙潭,济南、淄博、泰安各地游客络绎不绝。旅游已经成为龙尾村的支柱产业。  经济发展,事业振兴,龙尾村村庄规划步入新的里程。各自然村的农家小院,居民小康楼,红瓦绿树,相互辉映,已经成为峡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现在的龙尾已经连续五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村,连年被评为镇级红旗单位。  龙尾村乘改革开放的东风,正在飞速发展。龙尾村百业待兴,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莱芜西北部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正在冉冉升起。
下一地名:接驾埠村
[以上内容由网友"Lee"分享。]

以下与龙尾村相关信息:

以下龙尾村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粤ICP备17154672号-3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E-mail:service@ke263.com